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2016-05-07 23:49汪启亮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儒家思想慈善事业

汪启亮

摘 要:中国古代慈善活动很多,它存在的思想基础可以从我国的民本思想、道教思想、儒家的仁义学说以及由域外传入我国并且与我国文化融合的佛教思想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建设很注重民本思想很大程度上发展了我国政府组织的慈善事业。道教的施恩布德等思想引导人们从善。儒家以仁义为问核心引导政府和民间组织慈善事业。后起的域外传入我国并且与我国文化融合的佛教思想以慈悲等为内容不仅引导慈善事业发展并且自身也致力于慈善事业。需要指出的是民本思想、道教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是作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整体一起作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发生作用的。

关键词:慈善事业;民本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一、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思想

民历来就是作为君、统治者相对立的群体概念而存在的。进入阶级社会后,民的作用就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学术界普遍认为,对民的重视是从周朝代商开始的,实际上商朝开国之主成汤对民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因而采取利民、保民之策,从而代夏以兴。《管子·轻重法》中载齐桓公与管仲的对答:桓公问管子曰:“夫汤以七十里之毫,兼桀之天下,其故何也?”管子对曰:“桀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桴,以观冻溺,弛牝虎充市,以观其惊骇。至汤而不然。夷境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商汤的赈恤饥寒措施,大概可视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开始。然而,商代后期,商王失德,以致重蹈夏桀覆亡之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人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民宜人的理论依据,黄天无亲,为德是辅”。周文王力行仁政,采取了惠民、保民政策,《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答齐宣王问:“昔者王之治岐也,……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见,爱护鳏寡孤独之人是周文王施政的核心。

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赈贫恤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以观知。

二、儒家仁义学说

“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仁,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多种解释,但‘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孔子主张“养民也惠”,即要求统治者施行惠民政策。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把“仁”和“义”当作基本的政治范畴和道德规范,并因而把施行仁政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

儒家学说历来把“三代之治”当作国家大治的典范,加以颂扬、美化,那么“三代之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盛世呢?《礼记·礼运》载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历代贤明帝王和志士仁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宋慈善活动的开展,无非是国家的“仁政”或地方有力者的“仁心”所致

三、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说

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逐渐由宫廷流布民间。“中国固有文化仍然是源,而印度佛教文化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剧状态。频繁的战争动乱不仅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灾难,也使统治者们陷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于是,对人生失望的情绪在社会各阶层中蔓延,寻求精神寄托和灵魂安慰的渴望随之而生。佛教以其独具的教义,迎合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因而流传日广,逐渐形成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渐渐佛教教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和习俗心理相结合,使佛教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构成慈善事业动力机制的是因果报应学说与慈悲观念。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原理是佛教伦理的“因果律”,因果报应学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了类似的思想。《周易·坤·文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后文所述,传统道教中也有积善得善、种恶得恶的善恶报应思想。所以,佛教善恶报应学说一旦传入,便引起了共鸣。

四、民间善书所宣扬的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中也不乏劝善去恶的嘉言,如《老子》一书中就有“施恩布德,世代荣昌”、“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呼之应声”等。而道教劝人之言的深入民间,则得益于善书的广泛流传。

“所谓善书,是指宣扬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民间通俗书籍。”

宋代出现的《太上感应篇》是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著名善书。由于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大力提倡,加上为之作序、作注、作图赞的文人名士“纷起云集”,“乐善者复刷印以分贻朋好”,故而几百年间流布日广,“至于家有其书”,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被公认为道教善书的集大成者,与《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并称为“善书三圣经”。

与行善积德思想相应,善书倡导以仁爱侧隐之心利物济人的慈善行为。从明清时期善书的盛行情况,可以推知其对民间慈善活动兴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基于重民保民的民本主义思想和儒家仁义学说,历代统治者或者作为仁政的一个表现,或者为了钓取仁义君主的虚誉,大都注意对鳏寡孤独残疾贫病之人予以救助。而佛教传入以后,基于佛教的慈悲观念、善恶报应思想及其延伸福田思想,在南北朝及唐宋时代,先后出现了“六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及福田院等慈善机构。宋代以后,儒、佛、道三教出现合流趋势,尤其在道德伦理方面,佛、道二教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三教合一,宣扬以仁义为中心的王政思想,要求人们行善积德。以上诸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由于上述诸方面的合力,加上社会因素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不断趋向兴盛。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张岂之.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汤一介.中国儒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儒家思想慈善事业
儒家思想与书法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