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中的徐渭

2016-05-09 14:10毛辰鑫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徐渭道家

摘  要:纵观中国哲学史,儒道两家分别以积极入世的文化心态传承和超脱出世的精神思想追求,共同构筑了一个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文化根基。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时刻影响着文人士子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本文正是以儒道哲学为媒介,通过对徐渭的生平列传的简要梳理,追溯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与审美心理。

关键词:儒家;道家;徐渭;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毛辰鑫,男,湖南娄底人,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国画专业,学士学位,现就读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系,攻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2

一、儒道之取舍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说前者由于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1儒道两家这种相对立、相交融的独特关系一直延续至整个之后的中华文明史之中,同时也深藏于每一个文人士子的心底。不管是魏晋人的思辨,还是宋代文人画派与宫廷画派的斗争、不管是北方宫廷建筑与南方园林建筑的迥异,还是明末童心说对传统礼教的冲破,都蕴含着这两者的对立与斗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审美意趣便是在儒、道两家的对立与互补中所衍生出来的。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关系。

雅典曾经被克里特战败。于是每年要上供七男七女给牛妖弥诺陶洛斯。为了对付牛妖,建筑师达罗斯建造了一座迷楼,设计将牛妖引入使其陷入迷楼之中,虽然成功的困住了牛妖,但是所有进入迷楼的人都迷失了方向,设计者达罗斯也不例外。设计师的儿子伊卡洛斯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将鹰的羽毛收集起来,用蜡将它们粘上,做成翅膀,终于飞出了迷楼,却因为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飞得太高,翅膀上的蜡被太阳融化,最终坠入大海。2

在这个故事之中,迷楼代表着那些束缚着人们真实性情的社会因素(法律、契约、伦理等)所有进入迷楼的人都无法逃离,就连设计者(伦理、法律、制度的制定者)也不例外,人们的本性最终为其吞噬。然而,唯一能离开的人只有设计师之子(敢于释放本性与情感的人)唯一的方法也只有飞翔(无拘束的思想情感的释放)。最终这种热烈的情感释放很可能引导着释放者走向“灭亡”。从某种角度上看,儒道两家不正是扮演着这迷楼的制定者与冲破者吗?儒学为之构建知识与文化的道德根本,道家则为之创造审美与艺术精神的依靠。正是通过对这两者的不断取舍,推动着文人士子张开“双翼”,飞向“永恒”。

二、从“出世”到“入世”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武宗德十六年(1521),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号天池山人,晚年又号青藤道人,中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书法家、戏曲家。他生活在日渐没落的明代中晚期,他的悲剧一生,可以说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然而,正是这些苦痛与凄凉,却在艺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渭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但他的童年生活却并不平静。他的母亲是徐家的婢女,地位低下。虽然嫡母苗夫人对其珍爱有加,但是其十岁那年,由于家道中落,其生母被遣散变卖。这一经历深深地刻在少年徐渭的心里。在《畸谱》中“(苗宜人)教爱渭世所未有也,渭百其身莫报也。然是年似夺我生者,乃记忆耳” 3这种生离死别之痛,对其之后的极端化性格的产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然而学业方面,少年的徐渭就以才气初现。从六岁“入小学,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4到二十岁,“进山阴学诸生,得应乡科”5考取山阴秀才。他的求学之路也是转益多师,多为当时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越中十子”中的沈炼、陈鹤、钱楩,当时王学弟子王畿、季车、萧鸣凤,文学家唐顺之、王慎中,吴中著名画家谢时臣等都是他的老师。名声的盛起给年轻的徐渭带来了巨大的荣耀,恃才狂傲、目空一切的性格也随之产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徐渭自信满满的步入仕途。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正是他坎坷命运的开端。八次应试,俱未进,对其有知遇之恩的胡宗宪因政治牵连被捕入狱,“竟瘐死”6精神受到巨大打击的徐渭,开始失去理智,竟先后九次自杀。嘉靖四十五年(1566),又因怀疑自己的妻子张氏不贞,将其误杀,被捕入狱。七年后被有人救出,但任是“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7这种几近癫狂的自杀方式,正体现出当时徐渭的复杂心境。经历这段生死之后,徐渭对仕途彻底死心了。他开始四处游历、寄情自然,渐渐步入其艺术的高峰时期。晚年的徐渭生活得凄凉落寞“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是青藤书屋得提联,也是徐渭对自己老年生活得真实描述。

三、本色之实

“渭运逢不辰,幼本孤独”8“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谓道类禅,又去如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以傲,与众处不浼袒禓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9“庶几一飞而屡坠,既乃触纲罟,谢去其巾衫,益一意颓放。”10从孤独到傲玩,再到颓放,徐渭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传统儒家思想给予年轻的徐渭信心与动力,却无法改变他孤傲放浪的性格。于是在与世俗社会的功利框架的一次次碰撞中,他伤痕累累。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被禁锢于不属于他的牢笼之中,为世人所嘲。他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心,绝望之中他只能用一次次的自杀来宣泄失落、寻求答案。他深知自身的才华与抱负“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11却找不到它们的“容身之处”。也许是多次经历生死的领悟,也许是几近崩溃的精神轮回,他终于选择了抛弃这“不属于”他的“迷楼”开始了闲云野鹤、游山近水的生活。可能到了这时他找到了最为真实的自我、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意境——颓然自放、游心自在。这不正是老庄思想所推崇的状态吗。“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婢作夫人者,欲得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12“性灵本自是,克己故自由”13正是对本色的追求与个性的释放最终将徐渭推向艺术的高峰、也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点。

四、结语

从一个满怀抱负的年轻士子,到一个孤傲放浪的怪异老者,仕途的不幸反而将徐渭推向艺术的高峰。从“入世”到“出世”、从儒家到道家,这样的一生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采菊东篱下的陶潜,举杯邀明月的李太白,两月秋萧瑟的东坡先生。在这个以儒家积极入世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文明中,他们却选择站在世俗功利的对立面,寄情山水、怡然自得。你尽可以说他们“狂”,却决不能说他们“庸”;尽可以说他们“嚣张”,却决不能说他们“愚笨”;尽可以说他们“不安世事”,却决不能说他们“不知深浅”。他们与世俗名利格格不入,却又为文人士子竞相传颂。是他们将浪漫主义感性思想撒满了整个中华文明史。

参考文献:

[1]李哲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1年版 第88页

[2]木心《文学回忆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第25页

[3]徐渭《徐渭集》《畸谱》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1326页

[4]徐渭《徐渭集》《畸谱》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1325页

[5]徐渭《徐渭集》《畸谱》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1327页

[6]明史《胡宗宪传》卷二0五

[7]袁宏道《徐文长传》《徐渭集》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1342页

[8]《徐渭集》《上堤学副使张公书》中华书局 1983年版

[9]《徐渭集》《自为墓志铭》中华书局 1983年版

[10]《徐渭集》《张母八十寿》中华书局 1983年版

[11]《徐渭集》《题墨葡萄诗》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72页

[12]《徐渭集》《西相序》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1089页

[13]《徐渭集》《送鸣教往上海二首》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68页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徐渭道家
风莺图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徐渭南腔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