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2016-05-09 14:28刘丹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杜诗含蓄儒家思想

摘 要:杜甫是唐代诗人中的集大成者。由于杜诗广为流传、艺术价值极高,便从诗句中产生了不少沿用至今的成语。这就要归功于杜诗在语言上出众的炼字、炼句艺术,使得很容易从他的诗句中提炼或直接用作成语为语言系统所接受。探究杜诗讲究锤炼艺术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杜甫吸收传统中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是他善于学习日常口语,以谣谚入诗。究其根源,仍是儒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巨大。

关键词:杜诗;成语;锤炼;含蓄;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刘丹,女,1990年1月出生,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

一、引言

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极端繁盛、诗歌大家层出不穷的时代。在众多名垂千古的诗人当中,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并且一定称得上是一位出众的诗歌语言艺术大师。杜诗在叙事抒情与状物写景的过程中,讲究使用炼字炼句、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用简练的语言、干净的文笔,显示出了他高超的剪裁能力。如果说杜诗的用典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处”,那么杜诗中饱经锤炼的诗句就如他自己所希冀的那样,体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由于杜诗中的诸多诗句被广为传颂,久而久之,便演变出了不少成语熟语,这些沿用至今的成语也就成为了杜诗锤炼艺术的结晶。

二、源于杜诗的成语示例解析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可叹》是杜甫的一首写人叙事诗,全诗以“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一句总起,大有遥承《诗经》比兴传统的意味。以白云形色的快速变幻来比喻人世无常、人生倏忽之间的转折与变迁,使读者大有沧海桑田兴叹之感。杜甫对民间口语“天上”、“白衣”、“苍狗”运用自如,熔两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入诗,这也就为诗作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后来由诗句演变出了联合式成语“白云苍狗”,用以比喻世事变幻无定,不易揣测。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其二》)。杜甫作《曲江二首》借伤春来感怀人事,表现了内心的抑郁苦闷之情。第二首中这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包含了巧妙的借义对,“寻常”既是平常之意,又作为古代的计量单位与对句中的“七十”相对。酒债于“我”已稀松平常遍及所到之处,可高龄七十的人自古以来便不多见,人生苦短,不趁此时尽欢更待何时呢?口中道的是人生几何不如及时行乐尽享春光,心里念的却是韶光易逝壮志不得酬的苦闷。七十高龄的人自古能有几个呢?这话似是醉语,杜甫用口语化的语言记述自己遍欠酒债而心无挂怀的放荡不羁,一方面是带着些许夸张玩味的态度表达自己,另一方面也是苦叹自己终究不能做到醉心游乐,却仍是一心希冀得到机会展志报国。“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古稀”在今天仍被人们用来形容享高寿之不易,足见杜诗中饱经锤炼的语句流传之广,深入人心。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不仅对仗工整,是一双巧妙的流水对,“我”身在渭北眼前春林正盛想念“你”,“君”在江东独自遥望那日暮薄云想念“我”。两句中平实的叙述已饱含了杜甫与李白两人诚挚的友谊和深重的情感,字面上未着一个情字,只是普通的地点普通的景致,看似平淡却已经过了诗人的千锤百炼,用巧妙的对仗手法和布局使两句产生了一种奇妙而紧密的联系。因此“春树暮云”沿用至今成为了表达对远方有人思念之情的成语。

三、杜诗讲究锤炼艺术的原因简析

首先,杜诗讲究表情状物含蓄隐晦,常常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更喜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精当,因此形成了意在言外的效果,比如白云苍狗、炙手可热、翻云覆雨等成语的形成。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含蓄的审美形式,诗在形式和韵律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容量上的限制使它更加需要含蓄精炼的语言抒情状物。杜诗沉郁顿挫,是情感上的深沉苍茫和语言上曲折有力的结合体。凝炼含蓄的表现方法就是这“沉郁”与“顿挫”之间的桥梁,深沉的情感需要委婉而醇厚的表达,曲折有力的语言更是要求曲折铿锵的表达,故而杜诗格外讲究锤炼艺术。

其次,杜甫还常常使用口语俗字,学习民间的谣谚,似平白说话一般将情感凝聚在诗句之中。比如白云苍狗、春树暮云、七十古稀等成语所出自的诗句。他的这种学习和借用并非是简单的搬运,诗歌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还要对普通的口语俗语和谣谚进行艺术化的锤炼和加工。民间的口语谣谚本身就来自于民间,是广大人民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提炼出来的,本身便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所以杜甫卓有成效地从中汲取了营养,使他的诗明白如话又不乏精致优美。

最后,对杜甫一生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儒家思想。诗人之所以在艺术上追求凝炼含蓄,是他深受儒家传统浸润的结果。越是醇厚的情感,越是倾向于被简练含蓄的方式所表达,这样的效果绝非一时的痛快,而是长久之感染。我们常说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正是因为对家国、对人生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加之诗人的性格和表达习惯的作用,使得这种浓厚的情感以一种深沉的而非不加节制的奔涌而出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在情与志、诗性和理性的交融之下,杜诗闪耀着人性终极关怀的光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参考文献:

[1]张忠纲.杜甫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96-207.

[3]余恕诚.唐诗风貌[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4]吴功正.论杜甫的美学思想[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2):6-13.

[5]马小龙,陈晓梅.从“春秋五例”看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70-174.

猜你喜欢
杜诗含蓄儒家思想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含蓄三义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篆刻杜诗记
儒家思想与书法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