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16-05-09 15:35赵蓓蓓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少儿传承发展

摘  要:花鼓灯舞蹈是流行于安徽淮河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歌舞,舞姿洒脱、豪放、热情、优美,是我国汉民族舞蹈艺术的重要代表。但是实际发展和继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本文就针对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少儿;花鼓灯舞蹈;传承发展

作者简介:赵蓓蓓,女,1983年10月出生,本科,安徽蚌埠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1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尤以舞蹈见长,主要以锣鼓打击乐伴奏,表现力强,群舞时气氛非常的热烈。但是在传承过程中,甚至有的地区原生形态的花鼓灯已濒临消亡,不利于中国民间舞蹈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传统优秀的民间艺术,要重视少儿对花鼓灯舞蹈的传承。

一、花鼓灯舞蹈的特点

(一)文化性

在花鼓灯舞蹈中,“舞岔伞”欢腾热闹的“大花场”和“风趣细腻”的“小花场”占有重要部门,它来源于农村,是一种自娱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塑造了经典的农村男女青年形式,男的角色称为“骨架子”,女的称为“兰花”,用形体表现文化的特点。花鼓灯舞蹈同时也创作形式多样的扇花,手巾花,比如“端针匾”、“搭荫蓬”等,还有各种绕扇、翻扇等动作,再配合上巧妙的步伐,让相对简单的舞蹈实现了升华。

(二)传承性

在过去的花鼓灯舞蹈中,都是一些花鼓灯爱好者临时拼凑起来,组织活动,俗称为玩灯。通过长期的发展,花鼓等舞蹈各路流派技艺纷呈,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引发了“抵灯”活动,呈现出了自娱性、通俗性的特点。随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批有影响的花鼓灯舞蹈艺人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花鼓灯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普及了传统节目促进了花鼓灯流派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二、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现状

在花鼓灯舞蹈传承过程中,虽然舞蹈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少儿花鼓灯舞蹈学习的传承秩序较为混乱,处于无序状态,发展方向单一,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学习的效果不佳。

(一)呈现出成人化趋向

少儿有其自身的身心特点,在进行花鼓灯舞蹈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良好的引导,严格遵守少儿生长的发展规律。但是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舞蹈老师让少儿学习一些高难度的动作,真正适合儿童学习花鼓灯舞蹈的内容很少,很难做到寓教于乐,降低少儿学习花鼓灯舞蹈的兴趣,对花鼓灯舞蹈下一代传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缺少趣味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导致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很多学生仅仅依靠模仿,导致花鼓灯舞蹈丰富多样性被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少儿本身的生命色彩和动感特性,缺少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活力。

(三)花鼓灯舞蹈教育培训情况不乐观

在进行花鼓灯舞蹈培训过程中,学生学习时间较少,属于非常业余的培训范畴,虽然有的培训机构下了很大的力气和功夫,也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花鼓灯舞蹈教师水平较低,没有建立完善的综合考核机制,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对专业的花鼓灯舞蹈不甚了解。还有的花鼓灯教师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只是简单的把花鼓灯舞蹈机械的传授孩子,教学程序较为混乱,教学目的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儿学习花鼓灯舞蹈的效果。

三、做好少儿花鼓灯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学习花鼓灯舞蹈艺术,可以让儿童学习花鼓灯舞蹈,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艺术鉴赏力。

(一)要树立良好的传承理念

为了促进花鼓灯舞蹈更好的传承下去,要消除一切“封建迷信”、“伤风败俗”的风俗习惯,为少儿学习花鼓灯舞蹈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对于少儿来说,组织教学要贯彻教学全过程,培养儿童学习花鼓灯舞蹈的兴趣。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选择儿童喜爱的花鼓灯舞蹈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花鼓灯舞蹈的内驱动力,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自身舞蹈的质量,为传承和发展江淮地区花鼓灯舞蹈艺术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采用合理的传承方式

为了保证花鼓灯舞蹈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花鼓灯舞蹈创作模式,嫁接新内容,创新表演形式;另一方面,将花鼓灯舞蹈长时间传承下来的艺术,通过在小学开设课程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为少儿提供学习花鼓灯舞蹈的机会,这样一来,才能保证花鼓灯舞蹈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不至于民族舞蹈失传。在花鼓灯舞蹈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精髓部分,把花鼓灯舞蹈创作发扬光大。另外,要针对的有兴趣学习花鼓灯舞蹈的中小学生,每年都要在寒暑假期间开办花鼓灯舞蹈艺术兴趣班,使更多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比如还要组织各种专门的少儿花鼓灯舞蹈比赛,比如安徽省文化馆打磨少儿花鼓灯舞蹈传承非遗文化,

综上所述,花鼓灯舞蹈之所以能久跳不衰,并且越跳越红火,是因为它广泛地活跃在淮南两岸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为了保证更好的传承下去,要重视少儿和儿童花鼓灯舞蹈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大限度的保护民间的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孙强. 花鼓灯舞蹈服饰的传承与意义[J]. 枣庄学院学报,2014,06:112-115.[2]李畅. 凤台“陈派”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06:117-120.

[3]宋媛. 论花鼓灯舞蹈艺术的发展及舞台实践[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3:255-256.

[4]宁小双.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创作[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84.

[5]王伟.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J]. 大众文艺(理论),2009,02:169-170.

猜你喜欢
少儿传承发展
学为中心:少儿古诗读物编选理念的拓展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少儿武术教学反思
美术教育中少儿绘画情感激发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沈阳市少儿游泳运动员比赛中常见犯规动作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少儿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