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校读记

2016-05-10 02:00
管子学刊 2016年1期

魏 栋

(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新出土文献研究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校读记

魏栋

(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摘要:本文对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的疑难文句进行了新的释读,有助于该篇文献的内涵探究。主要新见如下:“绝芳旨以出”指有莘之女非常美丽,超出众人,其中“旨”为助词;“九窍发明以导”指九窍经过开导而疏通。“心益舒快以恒”指内心逐渐舒畅愉快以成常态。即惎,有谋划义,“(惎/諅/諆)谋”为同义复词。“不事闻,不居疑” 意思是不从事于追求声名,并对不求声名毫无怀疑。“退不顾死生”之“退”疑为“”字之讹,“不顾死生”指不顾生死,努力践行。

关键词:清华简;《汤处于汤丘》;释读

《汤处于汤丘》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收录整理的一篇早已佚失的先秦文献。本篇文献主要记载了商汤和伊尹间的故事,可能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记《伊尹》五十一篇中的佚篇。文中所强调的“敬天”“尊君”“利民”思想与黄老刑名思想接近,对研究黄老刑名之学的产生乃至形成,有重要参考价值[1]134。但《汤处于汤丘》整理报告在定稿时,仍有些疑难文句难以确解,影响对该篇文献内涵的准确把握。笔者在反复绎读简文后,对这些疑窦有些新的想法,今撰成小文,祈请方家指正。

简1、2云:

简3云:

简15云:

综上,清华简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代先君的自爱之道,是不从事于追求声名,并对不汲汲于声名毫无怀疑。

简19云:

《汤处于汤丘》最后一支简记小臣回答何谓“为臣恭命”时云:“君既浚明,既受君命,退不顾死,是非共(恭)命虎(乎)!”整理报告:“退,《礼记·檀弓下》:‘君退。’郑玄注:‘去也。’《说文》:‘却也。’”[1]140李学勤先生将“既受君命,退不顾死生”断读为“既受君命,退,不顾死生”,将“退”理解为从朝堂退下来*李学勤先生这一说法未写成文章,此为李先生面告所知。。

今按,《汤处于汤丘》有漏字后又补写的情况,如简9“我怠于其事”之“我”字、简16“此以自爱也”之“爱”字、简19“君既浚明”之“既”字,由此不难想见当时书手抄写是比较粗心的,“退”字就书于第19支简。另外,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等篇多见“”字。从“退”“”二字构字部件看,除右上部不同外,字形相类,因此颇疑此处“退”字为“(復,简体字作复)”字之误书。

退《汤处于汤丘》简19《汤处于汤丘》简4《殷高宗问于三寿》简28《命训》简10

“复”有实践、履行义。《左传》哀公十六年:“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杜预注:“言之所许,必欲复行之,不顾道理。”[12]1823《国语·楚语下》:“复言而不谋身,展也。”韦昭注:“复言,言可复,不欺人也。”[5]203《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朱熹注:“复,践言也。”[3]52《韩非子·解老》:“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太田方云复如“克己复礼”之“复”,犹履也[13]378。“既受君命,复不顾死生”意即接受君王之命后,不顾生死,努力践行。“复”承前省略宾语“君命”,“不顾死生”为“复”之状语。另外,从简文文意看,“退不顾死生”之“退”在此处训为践行最为合适。若此“退”非“”之讹书,那么“退”字在此处字义极为特殊,可能反训为进,引申为实践、履行义。

附记:本文写作蒙导师李学勤先生指导,《汤处于汤丘》主要整理者沈建华位先生审阅本文,给予了热情鼓励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M].上海:中西书局,2015.

[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六臣注文选[M].萧统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韦昭.国语[M].上海:国学整理社,1936.

[6]孔颖达.礼记正义[M].郑玄注,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正[EB/OL].(2015-04-08).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08112711717568509/20150408112711717568509.html.

[8]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鹏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零识[EB/OL].(2015-04-10).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10081248634790207/20150410081248634790207_.html.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3]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杰)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1-0104-03

作者简介:魏栋,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史、古文字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