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

2016-05-10 12:50贲海祥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6年7期

贲海祥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产生原因、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个研究组,每组40人。第一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哇治疗;第二组患者使用氟康哇组治疗;第三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组治疗,分析三个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氟康哇组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低于伊曲康哇和两性霉素B组;应用两性霉素B组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氟康哇组和伊曲康哇。结论:应用伊曲康哇和两性霉素B组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比较明显,氟康哇组的治疗安全性优于伊曲康哇和两性霉素B组。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伊曲康哇;氟康哇;两性霉素B

目前,患有恶性血液病(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HM)的患者通常会接受长期反复的放疗、化疗,其本身免疫动能大幅度降低,此时真菌感染便极易发生,而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已成为HM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2]。侵袭性真菌感染没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临床上常被忽略,予真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检出阳性率低,导致诊断不明确,未能及时予以适当的治疗,造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较高[3]。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患有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20例患者采用了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 平均年龄( 48.51±5.63)岁。其中白血病患者75例,淋巴瘤患者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2例,其他病症患者13例。

1.2 方法

第一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哇治疗方案,具体为:前2d进行静脉注射伊曲康哇200mg,每日两次;2d后静脉注射伊曲康哇20mg,每日一次;静脉注射维持14d,14d后使用伊曲康哇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20mg。第二组患者采用氟康哇治疗方案,第1天给患者使用负荷剂量的氟康唑400mg;第2天开始每天使用静脉注射20mg的氟康哇,疗程时间为5-43d。第三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组治疗方案,治疗初期,每天静脉注射0.1mg/d,逐渐增至3mg/d,疗程时间为3~27d。3 组患者的其他共同治疗为:基础病治疗、抗细菌治疗、在中性粒细胞降低期间皮下注射300μ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血制品等[李赞]。

1.3 疗效判定

依照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临床疗效判定分为4级: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5]。将痊愈和显效合并为有效,并且计算其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 ) 产生初期具有不易发觉和诊断的特性, 因而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病致死率高达60%,这种治疗现状给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综合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据相关权威机构统计, 如今世界范围内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因病致死率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 而且治病真菌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因而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应用相对安全、高效的对抗真菌感染药物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由研究结果显示,氟康唑组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率明显低于伊曲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伊曲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并没有显著两性霉素B组的不良反应率都要比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明显增高,三组治疗方案中两性霉素B组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最为严重。

侵蚀性真菌感染的标准治疗药物是两性霉素B,它具有广泛抗菌性的特点,但是因为两性霉素B有很大的毒性并且副作用明显,因此它不适合应用于疾病的预防阶段以及经验性治疗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比较适合在疾病预防阶段使用,氟康唑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但是它只对念珠菌尤其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敏感,其他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对之耐药[4]。最近几年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了新的剂型,就是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较高的口服吸收率、广泛的组织分布、抗菌谱广、副作用少等。近两年感染曲霉菌和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在不断上升,因此伊曲康唑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医院作为医疗事业的主体必须坚持“ 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对抗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案,力争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小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龚雪莲,张梅.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附21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09,(8):17-18.

[2]努尔阿米娜·依明尼亚孜, 维尼拉·吐尔洪.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562-563.

[3]Camps, IR .Risk factors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08,32( suppl.2) : S119-S123.

[4]李赞林霞张凤英.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2(10):252-254.

[5]黄虑,张永信,朱敏,等.华山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调查[J].上海医药,2002,23(15):3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