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招待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
——以1993年~2015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2016-05-11 05:49杨瑶
声屏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招待会负面总理

□杨瑶



媒体招待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
——以1993年~2015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杨瑶

摘要: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两会”休止符,历年累计邀请数百家中外媒体与中国总理进行对话,是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重要舞台。本文通过对23年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数据分析以及总理的回答应对,来研究“两会”记者招待会媒体公共空间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中外媒体总理记者招待会

随着改革开放和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被世界接纳和了解的同时,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在全世界的媒体面前。加上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因此,某些西方媒体有意无意放大中国的负面新闻,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难以抹去的刻板印象。从1993年开始,“两会”闭幕后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已经常态化、制度化,每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已成为中国和国内外媒体进行有效互动的舆论平台。因此,对国内外记者云集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现状

国家形象作为事关国家利益的战略措施之一,可称得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国家形象的构建目标确定之后,需要政府、外交、媒体、文化、公关企业等诸多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目前我国国家形象现状如下:

一、中方积极塑造和平、友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为了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我国一直致力于强调一个“在经济方面积极合作、富强进取;在政治方面文明现代、正义负责;在军事方面和平、友好;在外交方面坚持原则、灵活务实;在文化方面创新发展、兼容并蓄”的大国形象,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程度,有力提升了中国形象。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片的频频亮相国际,是中国积极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

二、外媒报道中妖魔化中国形象频繁出现。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中国也随着这波潮流逐渐被国外民众所关注。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再加上近些年来综合国力的强盛,中国崛起的趋势锐不可当,这难免会引起一些国家的敌视,在具体的报道中主要表现为两个倾向:

(一)将中国负面信息片面夸大。一些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应时而起,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中国崩溃论”。宣称“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人,所持理由不外乎三个:“中国的投资、房地产、信贷”三大领域存在泡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人民币汇率带来的贸易优势逐渐丧失。而部分国家目光只聚焦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并且将其放大,却忽略中国取得的成绩,并在媒体报道中大肆渲染。

(二)将中国形象神秘化。尽管中国一直在贯彻执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仍难以消除。神秘化中国尤其突出在对中国内政的评价上,如西藏问题、文革、人权等问题上,某些外媒刻意强化中方的封闭性,如在奥运会期间积极报道达赖喇嘛的消息,甚至派出记者前往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特意调查,对于敏感历史事件更是每每都写进很多根本不相关的报告中,以将中国形象神秘化。

提问媒体的结构分析

1993年至2015年,中国召开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媒体提问数量经历1993年到1997年的起伏期,从1997年开始到2015年一直保持较平稳的增长。尤其是2001年19个问题达到顶峰,其后虽有下降,但也有超过10个提问机会,平均稳定在13个问题左右,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至2011年也只增不减。这与90年代的4-5个提问机会相比,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并且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在总理记者招待会这个平台上与各国媒体交流,呈现中国国家形象。

1993年到2015年间,23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中一共有264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获得了提问机会(笔者统计时去除了个别几个由新闻发言人代为提问的不知名的提问),其中中国大陆获得了82次提问,是所有提问媒体之最,其次是港澳台,获得了51次提问,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紧随其后,获得了超过10次的提问机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对外发声的重要平台,举办的原意是为外媒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大陆媒体和港澳台媒体获得提问的比例高达50.4%,不能不说是出人意外。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政府应考虑将这一比例适当下调,才能不违背初衷,更好地给外媒了解中国提供舞台,彰显国家大气。紧随其后获得较多提问机会的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新加坡,可见在海外媒体中英法美等大国占据主要提问权,代表了西方的强势媒体,是中国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主要突破口。

根据前面对主要提问国家的分析可知,中国大陆、港澳台、美、英、法等均是23年来获得提问次数最多的国家(或地区)。根据对他们主要获得提问媒体的统计可知,中国大陆的主流媒体,仅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占据了66个提问名额,占总比例的80.48%,可见代表官方声音的媒体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官方媒体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上是一张保险牌,因此在提问次数、提问次序上均占优势。香港1997年回归、台湾统一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热点问题,因此港澳台的提问也受到重视,相比于大陆的党报媒体占主导,港澳台代表的媒体呈现多元化、去政治化的特点,而英法美代表的强势媒体因其全球性、影响力上的优势获得了多次提问。这类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有影响世界舆论走势的能力,本文将其归类为强势媒体。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国际传播格局,并给予这类强势媒体以重视,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倾向于尽量多给提问机会。

23年来中国官方给予这些西方强势媒体的发言机会,体现的是中国塑造开放国家形象的决心,与希望被世界了解的心态。

记者提问内容分析

23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历届总理一共回答了264个问题,平均一位记者一个多问题。根据国家形象构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结合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对总理个人情怀的提问(个人情怀指对总理个人爱好及体会感受的提问)及特殊敏感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类型做了归类总结。

虽然每年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人民币汇率、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以及总理的自我评价等,都是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经济问题是永恒的关注焦点,23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一共回答了记者们264个问题,其中有73个经济问题,占据总比例的27.7%。其次是国际关系,占全部比例的18.6%。随着中国的崛起,其经济政治水平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会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怎样处理同一些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也是记者们以及其所在媒体和国家关心的重点问题。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和2000年出台关于台湾问题的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两岸关系是一个重要议题,自然成为众位记者关注的焦点。港澳台问题比例也仅次于国际关系,占17%。而对中国敏感问题的提问虽然总数不多,但类型多样,涉及面较广,尤其是民主问题和腐败问题、西藏问题都有近十次的提问。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际,对西藏问题的提问就尤其多。对上述问题反映在国外媒体上的表述,有学者总结出了这些特点:“对中国的经济表现出赞誉与忧虑,肯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同时考虑到中国经济崛起对他国构成的挑战;对中国的政治通常表现出肯定与污蔑,即肯定中国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提出,又对中国的政治进行扭曲;对中国的社会进行了局部的负面放大,把中国描述成一个社会不稳定、自然灾害严重、环境不断恶化的国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则以描述与猎奇为主。”因此,在总理记者招待会这个国际传播平台,如何正确地就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传播我国的政治立场,也可以让国际社会了解真相,消除因为一些外媒的报道而对我国产生的误解。可见,探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外媒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妖魔化,以及中国政府回答试图塑造的中国形象是十分必要的。

表一:提问是否涉及中国负面信息和媒体来源交叉制表

表二:提问是否神秘化中国交叉制表

表三:提问倾向、回答是否温和交叉制表

为了探究外媒是否对中国形象存在妖魔化的倾向,以及中国媒体是否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笔者对“提问是否涉及中国负面信息”与“媒体来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关关系。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对这两个类型变量进行了交叉分析。

在表一的交叉制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德国、英国及美国的媒体在“提问是否涉及中国负面信息”的比例中占比较高,美英法德为代表的强势媒体在对中国提问方面存在一定的负面的妖魔化倾向。接下去,在笔者对这四国23年来所有提问的关键词提取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提问的负面信息的主要议题。而中国大陆媒体也并没有像之前假设的那样毫无立场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报喜不报忧,在涉及中国负面信息中中国大陆媒体占比47.56%,港澳台媒体提问中涉及中国负面信息的问题占49.02%,可以说是相对客观的。

与提问涉及负面信息最多的媒体来源相似的是,在神秘化中国这一点上,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媒体占比较高,神秘化中国与负面中国信息来源媒体的高度重合印证了个别外媒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对中国国家形象涉及的妖魔化倾向(见表二)。

在对外媒提问倾向分类为中立、批评、赞扬后,笔者对提问倾向与中国政府回答是否温和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相关关系。即应对不同的媒体提问倾向,中方回答态度是否温和有所转变,这与笔者之前假设的中方一直以温和的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塑造存在差异。

由表三交叉制表可知,在面对中立和批评提问倾向中,中方回答温和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87:79和54:49,而面对媒体批评提问倾向时,中方温和问答的指数为118:5。由此可知,中国政府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并不是一味地呈现温和、和平的形象,在面对外界质疑与批评时,中方态度坚决,立场明确。

结论

总理记者招待会代表着媒体公开会中最权威的声音碰撞,对外是解读中国的最佳媒介,对内是了解政府决策的最优渠道。对1993年以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提问和回答,无异于收录了中国1993年以来的“编年体纲要”。对1993年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到太多中国成长的印记。在国内外媒体云集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如何更好地呈现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命题,同时,在分析国内外媒体提问的议题中了解各个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设定也值得关注。国家形象是一个双向的概念,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国政府应办好每一年的“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力求呈现公开、透明、即时、深刻的中国国家形象。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猜你喜欢
招待会负面总理
新总理
远离负面情绪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论负面教育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