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摄影的N种玩法(下)

2016-05-11 22:16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图片社宝丽来新闻照片

章开元

上一期的文章介绍了《100个改变摄影的伟大观念》一书,并简述其中有关摄影的几种玩法。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几种有关摄影及其衍生领域的玩法。

书中排名第45位的是明信片。虽然已是数码时代,但明信片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徜徉于巴黎或哥本哈根街头,售寄明信片的摊位和货架在闹市区随处可见。当然,这已经比半个世纪前少了许多。据说曾有人统计,明信片真正寄出去的不到生产总量的一半。购买明信片的人大多是冲着上面的图案。这些图案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可以涉及一切题材”的照片。那时人们把摄影当作一门新兴艺术,明信片的种类也有万余种。因此,明信片的发行版税对许多摄影师来讲都是一笔可观收入。对于这些人来说,摄影能不好玩儿吗?

名列第56位的是人民的艺术。无论从何角度、何时期讲,这条对摄影的评价都是最公正且恰如其分的。摄影术没有问世前,留下珍贵瞬间或亲人的形象对于普通人来说形同做梦。摄影诞生后,这一梦想逐渐成真。中国由于条件的限制,摄影真正进入大众化领域要比西方摄影强国晚几十年。1930年代,美国已成为世界高档摄影器材的最大市场。1936年,美国的一期

《财富》杂志刊出一篇专文,副标题为“因10万台来自德国的高级玩艺儿而引起的轰动”,其中提到美国的富裕阶层痴迷于昂贵的德制小型照相机。美国柯达公司此时也步入快速发展期。美国的照相机与牛仔裤和快餐一样,走的是大众路线,美国生产的柯达牌照相机,那时大约只卖5美元。这一务实做法,确为摄影成为人民的艺术做出实质性贡献。1943年,正值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之时。柯达公司却在此时于本土推出一本用上等光纸印刷、黑白彩色兼有、厚达240页的精装硬皮书《如何拍摄好照片》。该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从选相机、选胶卷,到如何拍照、冲印等所有环节的方法,同时配有大量黑白和彩色插图。柯达公司这本书的印制水平比10年后德国爱克发公司出版的同类图书还要高。可见美国在摄影普及方面的投入,即使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战争期间都没有停止。美国的照相设备虽不及欧洲精细,但低廉的价格直接促进了大众化,大众化就是人民化,摄影从此走进千家万户。

排名第61位的是图片社。简单来说,以销售图片为主要经营手段的机构被称为图片社。图片社可以说是摄影形成产业发展后的产物。自20世纪初,人们拍的照片开始增多。专业的通讯社也积累了大量日常发稿照片。通常照片在第一次使用后再次被使用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大多将被转为资料保存。这些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图片社的“家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贝特曼图片社就很知名,这家图片社以刊发过的新闻照片作为“老底”,同时从民间征集人像、风光照片。1933年,贝特曼图片社携几万张底片“移民”美国。图片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吸引大量爱好摄影的人,每天和数不清的各种照片打交道,在当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时报纸杂志处于黄金时期,对照片的需求量很大。一般规模较小的报社、杂志社雇不起专职摄影师,于是图片社就起了很大作用。那时图片社中具代表性的有设立在法国的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鼎盛时期有几百位签约摄影师。同时期的伽马(Gamma)和西格玛图片社(Sygma Image Press)生意也不错。新华社旗下的“中国图片社”也曾是中国最具专业实力和资质的照片供应、洗印以及摄影器材销售的综合机构。它的服务对象上到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友人,下到全国机关厂矿和普通市民,其服务面之广令马格南等望尘莫及。

名列第77位的是自拍。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自拍是摄影带给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自摄影术发明并被广泛使用以来,自拍是任何一个摄影者都会想到并尝试的摄影花样。在许多摄影者看来,拍摄自己和拍摄他人一样重要。可惜早期相机设计者没有成功设计出一款适合摄影者自拍的照相机,而攻克的难关是自拍者无法从取景框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记得曾经有一本画册,内容全部是世界各国摄影大师的自拍照。他们为了一张自拍照片,几乎什么方法都用上了,可见摄影大师对自拍也情有独钟。自1960年代以后,中档以上的照相机都已有自拍装置,仍需要设置五秒以上的延时。手机虽然可以实现即时自拍,但自拍合影还是差强人意。这时还是要借助专业照相机的自拍功能,当然三脚架也是必不可少。

名列第66位的是新闻摄影。的确,新闻摄影记者在如今仍是一门招年轻人待见的职业,而其中不少人是受到“职业兴趣”影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职业摄影人,都很难像新闻摄影记者那样迅速看到劳动成果。1938年,德国有一个叫埃尔佛雷德·艾森斯达特的人,在职业登记一栏中首次填写了“新闻摄影记者”当时这一令人奇怪的职业。此前,用照相机拍摄新闻照片的人已不少,艾森斯达特肯定不是第一人。不过由于当时摄影条件的限制,新闻照片无法完全、真实地记录新闻现场。在德国135制式轻便照相机问世之前,笨重的照相机要完成一张照片的摄制,不仅程序复杂,拍摄成本也较高。所以过去的新闻照片和新闻很难同步。纯文字消息早已能通过电报机发送,当天抵达并迅速印上报纸是不成问题的。但配合词条消息的照片要想与广大读者见面,就要等一等。发生在遥远地方的新闻,即使有人拍下来,800里加急送来也要好几天。如日俄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西方重要媒体都派出随军的专职摄影记者,拍摄照片不下万张,但这些照片很少直接反映作战场面,被及时刊登到印刷媒介上与大众见面的就更少。新闻摄影的题材已很普遍,但新闻摄影记者这一职业似乎还没被人提及。原因很简单,就当时条件来看,新闻摄影记者的就业面很窄,没有多少媒体雇得起专职摄影师;而文字记者就业面宽得多,报社不用还有广播电台,实在不行在家里写作,也不需昂贵的采访设备。到了20世纪,德国率先发明并使用135制式照相机。这种照相机虽然成像质量稍逊,但提高了拍摄的隐蔽性,并降低操作难度,拍摄成本也随之大降。这款相机几乎就是为新闻摄影记者准备的。大约也是从那时起,发布重大新闻,仅有文字已经让人感到不过瘾,甚至其真实性都会受到怀疑,没有一个报纸或杂志的主编敢不重视新闻摄影照片的拍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报纸杂志的销量。新闻摄影的黄金时期大约终结于1960年代,在我国大约要晚几十年。这主要由于电视的出现,静态的新闻照片怎是活动的电视画面的对手?尽管如此,新闻照片在今天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它是语言无法替代的。它们中的经典画面还会令人记忆犹深。

排在第84位的是宝丽来相机。这或许是摄影术发明以来最好玩的产品之一。自1948年以来,宝丽来相机几乎成为连续几十年最受欢迎的圣诞节礼物之一。相传,宝丽来相机是一位父亲应女儿的要求而发明。1940年代早期,埃德温·兰德带着他的女儿郊游,自然少不了拍些照片作为留影。这时女儿问爸爸:怎样才能即刻看到照片?那时,胶卷即使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最近的冲印店,还要等两天才能完成洗印。这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实在是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在1948年,兰德向世界捧出了他的杰作——宝丽来一次成像照相机,但当时只能拍摄黑白片。1963年,彩色宝丽来相机正式登场,引起一阵轰动。发明人兰德也因此成就而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总统勋章”。一次成像照片虽然颜色差强人意,尺寸大小也受限制,但宝丽来相机毕竟满足了人们急于看到照片的需求。今天的数码相机也满足了这样的需求,但从好玩儿的角度讲,数码相机无法与宝丽来相机相比。因为后者还有一定“机械性”,当宝丽来相机的“口里”一阵响动后,吐出一张能拿在手里观赏的照片,拍摄者的得意劲儿是用数码相机比不了的。我国在1980年代也曾花大力气研制一次成像照相器材,但只停留在黑白阶段,彩色的一次成像相机始终达不到理想水平。后来随着照相耗材的廉价化以及随后而至的数码化,使一次成像摄影技术黯然褪色。2008年,宝丽来公司宣布破产,于2010年重组上市后业绩也是平平而已。由此可见,现代数码科技给摄影带来的是颠覆性局面。数字画面(不是照片)可分文不取,即拍即看,随时发布,大众分享,且要量有量,质也很高,从根本上改变了摄影生态。在上期和本期提及的有关摄影的N种玩法与排序,仅是《100个改变摄影的伟大观念》此书编纂者的一家之言,并不具代表性。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玩儿法,都属于艰涩难懂、操作复杂的传统摄影技术,也许少数专业人才能从中获得乐趣。文中向大家介绍的若干玩法只是挑选其中具有普遍性、大多数摄影人都能有所涉及的领域,至于每个人玩儿的程度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猜你喜欢
图片社宝丽来新闻照片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用Lightroom添加宝丽来边框
宝丽来DIY相机
玛格南:决定性瞬间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新一代宝丽来相纸上市
“Plao”是一种态度
新闻照片中的以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