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女主人公人物解析

2016-05-12 12:52张艳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玛蒂尔舞会项链

张艳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不但布局巧妙,行文波澜起伏,结局出人意料,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而且人物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以凝练的笔墨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项链》是莫泊桑中篇小说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长廊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的百余年间,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分析更是评析和争论的热点。

《项链》讲述的是教育部一个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舞会,向她的朋友借了一串项链,来炫耀自己的魅力。不料,在回家的途中项链丢失,她只得四处借钱买了一串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玛蒂尔德辛苦十年,搬离了原来的公寓,变成了一个别人眼里粗俗的妇人。当她终于还清了犹如大山般的三万六千法郎的债务,重新感受生活阳光的时候,却得知所借的项链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出乎意料又耐人寻味的结局让我们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一、刻有时代烙印的玛蒂尔德

十七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变革在欧洲掀起了革命浪潮,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最终将法国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特别是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让法国资产阶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法国开始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帝国主义原始积累的过渡。城市化的进程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人们的生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项链》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当时的法国政府腐败,社会道德沦丧,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图慕虚荣,追求享乐,成为当时盛行的社会风气。不同阶层的人都企图跻身上流社会, 梦想过上贵族生活来改变自己的地位。玛蒂尔德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 这些虚荣腐朽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她的心灵深处。

在玛蒂尔德看来,女人没有阶级、富贵、门第之分,女人的美、风韵和诱惑力就是她们敲响上层社会大门的叩门砖。而她无疑是美丽的、有魅力的,她所缺少的就是接触到上流社会的机会。当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和梦想中“高雅而奢华的生活”产生巨大落差的时候,玛蒂尔德是痛苦和煎熬的。从玛蒂尔德的“梦想”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掛着古式华美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她梦想那些精美的晚宴,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的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的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她渴望被女人艳羡,被男人追求。所以当她的丈夫拿着教育部舞会的请柬给她时候,她知道这样的机会来了,她也许就要将梦想变为现实,成为男人们争相结识女人,成为女人们嫉妒和羡慕的对象。玛蒂尔德在内心当中,把这次舞会当成叩开上层社会大门的钥匙,所以她要把自己最为完美和迷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她不但要有漂亮的衣服,还要有代表身份和象征的项链,所以玛蒂尔德向她的有钱的女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来一串钻石项链,同时也开启了命运的大门。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尽情地跳舞,陶醉在男人的赞美和女人的羡嫉中,这些都是她向往和需要的,她要和别人比,因为她是个漂亮美丽的姑娘,只是地位不高,出身平凡,无法接近上层社会。而这次舞会让她沉闷的生活大放光彩,她成功了,她的虚荣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正是上层社会奢华生活对玛蒂尔德的诱惑以及强烈的虚荣心,导致她人生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灵魂深处的玛蒂尔德

小说紧紧围绕项链展开,而玛蒂尔德丢项链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事件,也是她命运的转折点。玛蒂尔德在项链丢失后的一系列行为和举动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个爱慕虚荣,崇尚奢靡生活的法国姑娘。

在四处奔波,多方打听无果的情况下,玛蒂尔德没有告诉自己的朋友项链丢失了,而是选择重新买一条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来偿还给佛来思节夫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宁可背负巨额债务,也不在富有的同学面前丧失尊严。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决定“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终于十年过去了,玛蒂尔德偿还了债务,她也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人。胡乱地挽着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的说话,用大桶水刷洗地板” 。如果十年前,玛蒂尔德知道十年后自己是这个样子,我想她会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她会痛苦、迷茫甚至死亡。但十年后,玛蒂尔德勇敢地活了下来,坚强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吃苦耐劳的妇女了。曾经美丽、风韵、娇媚的她,干起了琐碎的家事;曾经梦想着豪华奢侈生活的她,现在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争取,恨不得一个铜板掰两半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十年的辛苦劳作,她学会了勤勉节俭,学会了吃苦耐劳,变得脚踏实地而且心态平和。她不再做梦,没有时间和精力为无法实现的梦想和格格不入的现实生活产生的矛盾悲痛。她变得真实而勇敢,坚强而有韧性,在真实而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快乐。 所以当她在公园里遇到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的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她没有犹豫,没有因为变得又老又丑而自卑地离去,而是快乐而自信地与朋友打招呼。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和自惭形秽, 有的只是从容。“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 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 多么达观和坦然, 多么平和的心态。感谢那串项链,因为这漫长的十年还债岁月,玛蒂尔德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她变得真实而清晰。可爱、勇敢、坚强而又有韧性的玛蒂尔德形象跃然纸上。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莫泊桑在小说结尾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丢失项链的事件发生,玛蒂尔德也许一辈子都沉浸在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的痛苦和煎熬中;也许成为某个有地位的上流社会男人的亲密女友,成为别人的玩偶;也许在对路瓦栽先生不满的争吵中度过余生等等。生活如戏,戏如人生,谁又能说丢失项链这件事对玛蒂尔德来说,不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呢。生活的艰辛没有使玛蒂尔德颓废,贫困的物质生活使她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她找回了人生的价值和快乐。十年的艰辛让玛蒂尔德无视生活的磨难,她变得自信、乐观、坚强。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悲剧与喜剧。

猜你喜欢
玛蒂尔舞会项链
丢失的项链
舞会
长腿舞会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秋天的舞会
找项链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