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补偿式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

2016-05-12 02:41赵娟
江苏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育

【摘要】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是体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能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采用“补偿”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有“织网”补偿、“散点”补偿、“介入”补偿、“针对”补偿等。

【关键词】体育;补偿式教学;体能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51-02

【作者简介】赵娟,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010),一级教师。

近些年,国家特别关注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发展,并针对多年来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象,找原因、出对策、推行动。从学校层面来看,体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能的重任,然而在体育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学生体能的发展或是缺乏系统,“蜻蜓点水”;或是忽视连续,衔接脱节;或是认知不透,设计泛滥;或是关注不深,忽视差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能的增强,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养成,因为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体能的表达。鉴于此,笔者采用“补偿”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补偿式教学关乎补偿性体能和补偿性体能练习。所谓补偿性体能指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体育教师设计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或相异的体能。补偿性体能的发展应融于技能学习过程,并对动作技能的掌握起辅助作用和促进作用。补偿性体能练习指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练内容有内在联系并与之相匹配的各种素质练习或活动。

一、“织网”补偿

“织网”就是把学生零碎、无序的课间或课后的活动时间“编织”起来,进行有目的、有意义、有方向的体能素质的“补偿”练习,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身体技能的目的,并找到学生体能补偿的方向。

笔者在“补偿学生脚踝力量的缺失”的教学中,就是采用了“织网”式补偿。首先,通过课间观察,笔者发现学生课间喜欢跳橡皮筋、跳房子、踮脚尖走、走路沿石等游戏,于是笔者跟着学生一起玩,同时在“花样”和“量”上对他们进行引导,等他们学会了变通,就放手让他们自己玩,从而把课后的时间有效、有目的地运用起来;而课堂上的补偿方法就更多了,“石头剪刀布”游戏——双脚跳、单脚跳、小天鹅跳或进行“叫号”游戏——脚后跟走、脚尖走、后退走等等;放学后,还可以让学生跟爸妈进行亲子跳绳游戏,并鼓励学生写跳绳感受。综上,通过集聚点滴时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织网”式的体能补偿。

二、“散点”补偿

传统的身体素质“课课练”时间是体育课结束前10—15分钟,而补偿性体能练习则根据教材中动作技能学练内容的需要而定,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部分,可以全程补偿,也可以分段补偿。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合理地介入体能补偿,能为课堂教学增添新意。

笔者在苏教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三上《武术——基本手型与步伐》的教学中,利用“照镜子”的游戏,把传统的“教师完整或分解示范法”转变成“学生的动态定势导学”,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学生承担了“机器人”的角色,而他们所演示的单个动作的静态定位本身就是体能练习,让学生在无声教学中关注教师动作的变化,同时跟着变化,这样既巩固了武术教学中的单个动作技术,又有了体能素质的叠加性练习,这样的教学环节就是“散点”补偿体能的做法。

三、“介入”补偿

祁晓健老师在《中小学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诠释》一文中提到:“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体能薄弱、学习困难学生的需要而实施的教学策略,它合理吸纳补偿性教育的均衡、均等理念,消除理念模糊、操作感性和程序混乱等弊端,借助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施科学的补偿和介入,并直接服务于体能补偿需要。”有效的“介入”补偿是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而不是单调机械、墨守成规的刻意行为,同时它瞄准学生体能水平低下、缺失与不足的现状,通过有效设计,实现体能素质“平衡—失衡—新平衡”的循环发展。一线教师可以从课前设计,实践课中加入补偿教学过程,效果评价这三方面着手操作。

在教学苏教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一上《双脚连续跳》时,有教师在准备活动阶段,安排了“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来活动学生关节,辅助教材教学,这不仅达到了阶段性的教学目的,而且介入了双脚跳的体能补偿练习。该教师这一设计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兼顾了学生体能的“介入”补偿。

四、“针对”补偿

补偿性体能练习直接指向学生技能的发展,并能隐性地增强学生的体能。“针对”补偿主要运用在部分学生难以完成的技术动作、学习内容上,执教者提供一套备用技术(体能)弥补练习,帮助他们“还债”。

从表1可知,针对“吃不饱”的学生,在设计补偿性体能练习时,要尽可能地关注与教材技术动作学习有内在联系的练习内容;针对“缺一”的学生,由于学生体能在某一方面存在缺失,会导致技能动作教学质量下降,从而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执教者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订对运动技能学习有正迁移的补偿性体能练习内容;针对“双缺”的学生,即技能与体能同时缺位的学生,执教者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并做好备用体能补偿的练习预案,如果课前没有收集到此信息,课中执教者要见机行事,现场提供针对性的措施。因此,补偿性教学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技能学习过程的体能缺失所做出的应对之举。

在苏教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三上《足球脚内侧踢球》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针对男女生差异,进行了性别分组,男生女生两人自由搭档,进行“脚内侧踢球射门”游戏。游戏规则:一人扮演“足球门”,一人扮演“进攻者”,自主选择高(25次)、中(20次)、低(15次)不同运动量进行练习,一个人完成后,互换角色。游戏要求:“进攻者”做出来的脚内侧踢球动作要保证质量,“足球门”扮演者同时也是小老师,负责监督,看看哪组完成的动作质量高。该课例中,这位教师不仅通过分组、不同量的设计来关注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问题,同时在射门游戏的练习中,不管是哪种角色的扮演者都在不停地参与活动,其实也间接帮助学生进行反应、速度、灵敏等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练习,避免了“吃不饱”现象的发生。

发展体能是体育的永恒主题,而学练运动技术是强化体能的手段保证。在小学体育课堂中,面对潜藏着的学生开始参与运动的第一份热情与兴趣,教师应顺势而守,依势而导,“顺守”体现了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兴趣点来延续其参与运动的时间,同时教师还要利用课内外时间,设计适应学生需要的补偿性体能练习,以此实现有效补偿学生体能的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一线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学生有效“补偿性体能练习”的度,做到适度补偿和针对补偿,避免为“补”而“补”,反对强制性“补偿”。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体育
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40年大事记
我们的“体育梦”
《新体育》六十五岁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 最美妙的娱乐
体育一家人
看体育圈的“美女现象”
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