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空间格局

2016-05-14 08:11魏海龙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清明上河图

魏海龙

摘 要:相比于国外的建筑特征来说,中国建筑的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的是土木建筑,保存下来的难度比较大。距今为止,宋代所存留下来的建筑已经非常稀少了,《清明上河图》的存在给研究宋代的城市特征,市民状况提供了依据和便利,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以《清明上河图》作为研究依据,从城内街市区,城外河市区和乡野区3部分,依据城市印象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宋代相关的城市风貌和空间格局。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 空间格局 城市风貌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c)-0097-02

1 背景简介

1.1 《清明上河图》及其文化价值简介

《清明上河图》作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副著作,运用细致的散点透视的画法,介绍了北宋都城东京的人物风俗和城市风貌。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运用细腻的笔法细致地刻画了许多人物图景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东京的商业、手丁业、建筑、交通和社会风俗等详实形象,对于后代学者研究北宋的社会情况和城市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2 北宋东京简介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后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东京作为北宋首都,其城市格局沿用了我国古代都城建造的总体格局,采用宫城、里城和外城的三级城池模式,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最内为皇城,也称大内,宫城居中,四面开门。第二重为里城,其范围和今开封城墙位置基本相同。最外一层为外城也成为罗城,城垣的平面形状不是十分规则,《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外城内外的景观。开封的水系十分发达,4条河流流经或环绕东京城,号称“四水灌都”。

1.3 城市空间格局简介

城市空间格局最早是在《城市印象》一书中提到的观点,城市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路径、边界、节点、标志物和区域。此文借用《城市印象》中描述城市的观点,将《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景象分为城内街市区、城外河市区、乡野区3个部分,依次对这3个部分进行城市意象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分析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空间建造特点。

2 城内街市区

2.1 路径——街道

北宋的城市干路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他的一般性道路也多呈方格形,也有丁字相交的。一般来说,开封的街道相比于长安、洛阳来说普遍较窄。形成这样的原因一部分是城市道路逐渐向遍布店铺的商业街的方向发展,还有就是因为城市人口激增,市内用地缺乏。

2.2 边界——城墙及护城河

开封的3套城墙和3套护城河是在后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反映了当时的防御要求。开封城内和四周有4条主要的河道,分别为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而北宋的城墙大多在夯土上构造完成的,城墙的修筑非常牢固,为了抵御外地入侵,据说宋太祖曾打算将城建造成屈曲的形状,这些都表现了筑城对于防御的重要作用。

2.3 节点——孙羊店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的街景的一般景象,在狭小的街道两旁,尽是街面,有的张灯结彩,有的挂名贵的字画,有各种的招牌。由于古代建筑木制结构的特点,大多数民居都是一层或二层建筑,孙羊店就是一个二层建筑,位于城内十字路口东,是整幅图中体量最大,装饰最为豪华的商业建筑,门楼上挂满了丰富多彩的彩招。

2.4 标志物——城楼

城楼作为《清明上河图》中体量最为高大的建筑,高约15~18 m,是街市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城楼中具有十分广阔的视野,对于防御和观景来说都十分便利。

2.5 区域——街市区

由于北宋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经济生活的特点,人们可以发现,这些特点在街市区中也有所体现。由于宋朝的街巷居住方式取代了传统管理严格的里坊制,宋代的商业、手工业、运输业十分发达,而这些街铺并不像唐朝那样直接在都市中集中设立东西两座城池,而是分布在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3 城外河市区

3.1 路径——河流、河岸及沿河街道

相对于城内的热闹繁华,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发现,漕运占据了城外河市区的大部分空间。正如上文所说,宋东京的河运十分发达,拥有“四水灌都”的美称,汴河横贯城的东西,是南北大运河的一段,是城市供应、商业经济的主要通线,对于城市的繁荣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另外一方面,由于河道众多,沿河两岸的街道则变得更加狭窄一些,两旁建筑相对城内建筑也更低矮,构造也略显简单。

3.2 边界——街道及建筑

河市以护城河作为边界,位于河市中的街道相对于城内的街道来说,自然不比城内的繁华,河内的大都房屋多采用茅草屋顶,建筑形式逐渐趋于低矮、朴素的形式,但是房屋的布局相对于城内也相对比较灵活。在河市中的码头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位置,如东南扬州门沿汴河和北面沿五丈河一带,仓库区也集中在这一带,多达50余处,大多为运储漕米。

3.3 节点——十千脚店

十千脚店位于汴河的北面,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歇山建筑,临汴河的是两层建筑,其他面的都是一层建筑,是整个河道中最高的建筑。十千脚店拥有一套完整独立的梁柱体系,竹爪搭设,两层大约有10 m的高度。为了吸引顾客的惠顾,脚店临河两层的建筑还增加了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效果,样式鲜艳,张灯结彩。

3.4 标志——虹桥

虹桥是河市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在造桥的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创造性。《清明上河图》对桥有十分生动的写实,为单孔无脚拱桥,横跨汴河,视野开阔,两边的桥头都比较宽敞,故市民多在此集中活动,货摊也相对繁多。

3.5 区域——河市区

河市区的建筑大多采用带状的建筑模式,运输行业的发展十分突出,由于水道的分布,在河市区形成了几个商旅交通最繁盛的地方。在河市区,建筑类型大多为旅店、驿站,还有一些与运输交通相关的店铺,这与河道具有很多的关系。

4 乡野区

4.1 路径——道路

相比于城内和河市的道路,乡野的道路非常狭窄,大约只有4 m的宽度,路面也不如城内的道路平坦,来往的交通与行人也较城市少。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乡野区的道路蜿蜒趣致,景色宜人。

4.2 边界——水体、田野

相比于城内和河市的水道,乡野区的水体由于没有较多的被利用开发,大多呈现的是比较自然的状态,没有经过过多的人工改造。而乡野区的地形较有起伏,有一定的微地形,不如城郊与内城那样平坦。

4.3 节点与标志——乡野民居

乡野区的民居不如城内的建筑那样紧密排布,乡野区的大多民居散布于小路的西边,沿水体分布,主要为木构斜坡顶茅屋,有的是屋与瓦屋相结合,两三间为一组,零星分布,富有趣味。乡野民居的这种分布形式与农村的经济形式具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乡野地区的居民大多以农作为主要的劳作模式,进行经济交换的时候不多。

5 结语

文章主要依据《城市印象》中所提到的意象元素对于《清明上河图》里所描述的景观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宋东京城市空间的特征和政治、文化、社会、人文和自然的关系联系十分密切。相对于唐朝的严格里坊制度管理,宋代的管理制度有所改变,自由商业街取代了里坊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同时,经过分析也可以发现,景观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宋朝依然没有出现公共活动场所,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传统城市建筑发展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朱金,潘嘉虹,朱晓峰.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J].城市规划,2013(5):47-53.

[2] 刘涤宇.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J].建筑师,2010(2):101-106.

[3] 李杨.“帝国梦”与“市井情”:《清明上河图》中的中国故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清明上河图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清明上河图》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