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百年经典 承易俗精神

2016-05-14 21:12李东峰
魅力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舞台老师

李东峰

秦腔《双锦衣》是我们易俗社成立之初,由老社长吕南仲先生编写的优秀剧目,近百年来久演不衰,其中《出家·数罗汉》一折堪称该剧的精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秦腔名段。

《双锦衣》将家国情、儿女情两条线索巧妙融合,国事、家事紧密相扣,使全剧情节曲折,结构巧妙。1992年该剧在易俗社八十周年社庆之际复排上演后便以剧本的形式沉入箱底。今天,我们新一代易俗人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将这部藏于资料室23年的作品挖掘整理、重新复排,足以见得《双锦衣》在我们易俗人心中的地位。

这次社里请回了王芷华、张咏华、孙莉群、任慧中、张宁中、郭葆华、桑梓、姜云芳、陶隆等数位老一辈艺术家,为我们从唱腔、表演、舞台呈现、导演手法、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传承,我有幸在剧中饰演王善。社里老前辈路习易、王允中、尹良俗等均演过此角色,由于时间差距,我未能现场观看学习三位前辈的舞台呈现,1992年复排演出的录像中尹良俗先生塑造的王善一角给了我学演此角色很大的启发,他英俊潇洒的扮相、干净利落的表演和大气激昂的唱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芷华老师作为传承组组长提出了该剧复排的宗旨,那就是“新瓶装老酒、移步不换形”。起初我的理解就是“将这部社里传统戏传授给我们年轻人,使其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舞台上”,而经过几个月的复排使我深切体会到老师提出的这一宗旨并非如此简单。

2015年春节演出期间,我拿到了这本沉甸甸的剧本,字字句句都显得如此珍贵,反复品读,爱不释手,记词、念唱是第一步,而该剧本的唱词非常难记,原作者吕南仲先生属浙江绍兴人,创作时,在秦腔剧本原有诗、词、赋的基础上,融入了富有南方气息的骈体式剧词,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王老师要求我遇到类似问题首先要查资料、查字典把词意弄清,然后再按照句意记唱词。按照老师的要求,我翻阅了许多资料,不仅熟练地记住了台词,而且也养成了一个随时查阅的好习惯。此外剧本中还出现了许多民国时期的词语,例如“中华”二字在我的剧词里多次出现,上演后有的专家老师提出“中华”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中原”,他们只是从字面和有关历史、地理位置名词角度去理解,却不知原作者的用意,剧中作者力图将南宋的危难与民国时期国家危难结合起来,通过戏曲中爱国人士的英勇唤醒民众,故选用了“中华”二字。可见先贤们的良苦用心,诸如此类的时代词语在易俗社剧本中屡见不鲜,这些时代词语进一步诠释了易俗社“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教育”的宗旨,因此提醒我们学习易俗社的戏,必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易俗社剧本的微妙之处。

此前演出,王善是以武生应功,仅仅凸显出了王善英勇善战,但有鲁莽之弊,削弱了其读书人的书卷气和才气,缺少了智慧。所以这次王老师对此角色的定位用文武小生应工,从而为观众展现出了一个有志气、有才气、有英武气质和满怀抱负的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

“赠衣”是该剧矛盾的起点,也是全剧最重要的戏剧冲突。过去演出版本将此折仅作为过场戏处理,只是在王、吴穿上锦衣后各用两句唱词来表现对锦衣的喜爱,一带而过,情节上不是很突出,难以激起蒋成史、许本德二人的嫉妒。这次王老师为了凸显第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删去王、吴不太重要的唱,在一段音乐和伴唱中设计了一组戏曲程式舞蹈来表现这四个人对这件锦衣不同的心理动作,“喜鹊闹、月儿笑,佳人织就双锦袍,一针针一线线,织尽人间鸾凤姣”,姜府家人給王、吴换上锦衣退下后,王、吴二人在这段音乐伴唱中喜悦的向外翻左袖、再翻右袖,各环膀子托袖向外上三步看袖,再退回原地双抖袖、将水袖拾起,双手提锦衣前襟观赏并踩着锣鼓上前三步,再双抖袖退回,水袖云手左转身左手上搭袖、右手外翻袖、右手耍云花配合脚下三个小蹉步,与吴给相互欣赏推磨,再抓右水袖走蝶步各自上下观看这巧夺天工的锦衣,蝶步一圈,左手上搭袖右手攉袖,正好蒋、许拉住王、吴的水袖,羡慕万份的观赏,四人同时云步向外走,王、吴双水袖甩开蒋、许二人然后再翻右水袖左袖搭右袖、左转身过来相互称赞大笑,各自满意的坐进书桌内。这组程式动作足以展现出王、吴对其锦衣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巧妙的表现出蒋成史、许本德对锦衣垂涎三尺,从而想方设法加害王、吴二人,想将锦衣及姜家二女据为己有,随后趁在黄河岸边钓鱼,欲将王、吴推向黄河淹死,不料阴谋未能得逞,仅将吴给推下黄河,而王善幸免于难,这更使蒋成史、许本德怀恨在心,随之引起了一系列矛盾、误会……

“助战”则是王善爱国的具体体现。金人不断犯境,侵扰中华,而宗泽元帅带领的几十万宋兵久久不能击退金人,且损失惨重,王善遂率领帐下众英雄前往,助宗泽元帅击退金人,使辖民安居乐业。此折中,过去王善着传统秦腔大红靠,显得有些陈,不鲜亮,不能很好的凸显出这个人物儒雅之气、少年英雄的才气,和勇猛善战的霸气,这个问题是我思考最多的,后来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戏《楚汉春秋》中用的白底套红靠,要是能用在王善身上,既不失其之前穿戴风格,又能体现这个英雄少年的阳光儒气,那就最好不过了。我将此想法与传承组老师们交流时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后来展现在舞台上使观众眼前一亮,同时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武戏的呈现一直是秦腔舞台上的短板,此次任慧中、张宁中二位老师要求我们“武戏也要演出感情,打出情节,既要观众看着精彩,还要我们自己打的规范、舒服”。所以从整个结构安排程式展现,技巧应用方面费尽了心血。这场戏王芷华老师的要求一定要突出王善搭救宗泽的情节,王善得知宗泽被金兵层层围困时,率领大军马不停蹄地赶赴疆场,当金兀术对宗泽一枪刺去时王善急忙赶上,用枪挑起金兀术的大枪再向其狠狠一击,先给金兀术来了个下马威,随后救走了宗泽。在整个开打中采用了秦腔传统把子程式,与金兀术对打运用了小快枪,这套枪法的节奏由慢到快层层递进,在快枪结束时的“紧四击头”锣鼓中采用了,搭抖、搭、翻身、搭、一刺鼻子、亮相,再打下兀术,在“紧急风”锣鼓中王善“提枪耍三个转身、扔枪花、再接枪转身扎枪”,起“四击头”走“缓枪、六个跨腿翻身再一个鹞子翻身、涮枪亮相,追下”,在后面与金兵的交战中还特意给王善设计了一套双刀枪的把子套路和一整套跟头档子,这样既丰富了战争和武打场面,又很好地展现了王善骁勇善战、勇猛无敌。击退金人后,宗泽元帅欲还朝为王善请功封赏,王善婉拒,展现了其无私爱国的高贵品质。

“招贤”一场也是王善的重头戏,为了辅佐康王,宗泽欲笼络拥有十数万精兵的王善一起抵挡内忧外患,遂单人独骑上山劝降,谁料想王善误以为朝廷命宗泽上山假借劝降而将其一举歼灭。宗泽元帅为了国家苦苦相劝,才得到了王善的理解,愿同宗泽元帅下山一起辅佐康王。原版的王善这场戏是扎大靠,和宗泽见面后只是语言上的交锋。这次复排,这场戏将王善穿得大靠改为了穿改良靠,披斗篷,头插翎子,带千斤和狐狼尾,这身服饰也同助战是穿的大靠色调一致。这样的穿戴,一是为了使这个人物在舞台上更加的鲜亮,体现出一个青春少年的儒雅与机灵;二是为了方便舞台上大幅度的动作与调度。上场基本上保留原版的“浪头”上场不变,还是以传统“坐帐”的形式,王善踩“倒脱靴”锣鼓上场,在九龙双手掏翎子九龙口亮相、整冠、向前上三步拉斗篷转身在台口亮相,再“倒蜗牛”回到中场掏翎子唱:“烽烟滚滚山河暗,胡蹄到处哀声喧,大好河山遭蹂践,世灭胡虏保中原。”从出场到唱完这段主要是表现出王善对内乱的不满与无奈,对无辜百姓生灵涂炭的怜惜,对外敌的愤慨和剿灭强敌的决心。当探子来报说宗泽单骑来见时,王善站起双手掏翎子右脚踩在座椅上,吩咐重兵四下埋伏,见机行事,然后跳下座椅念“风云翻滚冲牛斗,岂容他人设计谋”,撩起斗篷在“垛头”锣鼓中用斗篷作“风火轮”动作,在“擂锤”锣鼓中双掏翎子转身气愤踩在座椅上。这段表演充分的表现了王善对于朝廷、宗泽等的强烈不满,准备随时擒拿宗泽!当宗泽上来后,二人的对话以王善的质问和宗泽对答层层递进,为了强化二人激烈的语言交锋,还运用了大幅度的舞台调度和身段动作,充分的展现戏曲的程式美,更使程式个性化。宗泽费尽口舌与王善解释这场误会是张邦昌、王时雍一帮奸党所为,并非是朝廷和康王的本意,说明了他上山的来意时,王善恍然大悟,悔恨万分,双手抚颤领子,搓手顿足,浑身颤抖唱出“听老将一席话……”,表达出保定康王正是自己的志向所在,愿并马疆场,效力麾下,为驱胡尔,光复中华!王善跨右腿转身蹁左腿,站起双手攉斗篷,在“菜碟子”锣鼓中,提斗篷满怀希望的上三步跪在了宗泽当面,表示降服。

“团圆”一折则是整个矛盾的转折收场。此剧的结局同样采取了中国戏剧中大团圆结局的艺术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此折在保留了原有的舞台呈现方式基础上,王老师还在行船过程中做了很大的改进,其行船舞蹈动作更加的宏伟有气势,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四个人在船上的几段唱腔,得以很好的保留,此处王善的唱“夜半心凉秋风爽,蟾光如昼射蓬窗。红丝牵断永绝望,悔不该,急忙忙,乱慌慌,忙忙执笔,慌慌休妻,全不细思量,将一个贤德的女娇娘,永世归入水云乡。”则是王善在该剧中唯一完整的唱段,开始之初,我是按照前辈尹良俗先生1992年演出录像学唱,一直找不到感觉,王芷华老师教导“你尹老师是按武生应功该角色,放的比较开,作为你现在演这个角色应该怎样的理解和体现,你自己再把这段唱词好好的分析分析!”随后我反复的分析琢磨这段唱词,恍然大悟,这段唱实际写的是王善对自己的一种自责和懊悔,是王善对月长叹,触情生情,是一种思索式的语言。特别是这两句“悔不该,急忙忙,乱慌慌,忙忙执笔,慌慌休妻,全不细思量”,一定要提着气、提着劲唱,才能表现出王善悔恨自己当年不该莽撞写下休书,使其妻受到了极大的委屈,致她投河自尽的悔恨心情。当第二天再演唱的时候王老师和孙莉群老师都说“今天才唱出了意思”,看来还是自己要动脑子琢磨!老师的教诲使我明白了不能光扯着嗓子瞎唱,要用心去研究人物心理,才能唱出人物感情,赋予人物的灵魂!此剧以天亮后四人出舱相遇为收场,实现了国泰而民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经过三个月左右老师们不辞劳苦的排导,我们认认真真的学习,终于将《双锦衣》前后本搬上了舞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部分观众也提出了建议供我们今后完善参考。此时,我也全然明白了王老师此前提出的“新瓶装老酒、移步不换形”的用意并非我当初所理解,而是通过此次老艺术家的传承,在原有唱词、唱腔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舞美上力求回归戏曲传统,巧妙应用现代高科技。传承不等于保守、墨守成规,一个好的作品只有不断的磨练、洗炼,认真打磨,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有新的呈现才能逐步走向经典传承百世。通过我们规规矩矩、扎扎实实的舞台呈现做到移步不换行,才能使年轻观众接受,使老观众满意。

在这次复排中,老师们给我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与其说是一次传统戏的复排上演,还不如说是对我从学校毕业后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后的一次回炉式的再教育。经过老师几个月如一日的悉心教导、排练,举一反三的排导理念,使我在业务上,掌握了同一行当、同一角色,着装不同就有不同的步法、手势、身法来创作人物,从老师视学生为子女、无私奉献、严格要求中,学到了他们爱社如家的精神。使我明白了继承易俗社的艺术,不仅要继承它的剧目、表演、唱腔,还应该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高尚品格及所创造的易俗精神,这就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

只有铭记“戏曲要死学用活”这句话,规规矩矩的将老师身上的玩意学过来,认认真真的将其呈现在舞台上,才是对众位老师无数日日夜夜的教诲最大的回报。她经常教导我,学戏要博采众长,兼收并畜,转益多师。还要勤于看,苦于练,善于思,精于变,博才多艺,广泛借鉴,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艺。

猜你喜欢
舞台老师
马戏团舞台
台上
画与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我们的舞台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