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6-05-14 02:43王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习惯心理

王轲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诱惑与学习压力的增加,中学生厌学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当前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有畏惧心理、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逃避学习的行为。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特征的基础上,从学习的惰性、动机、兴趣及自信心等方面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主观原因,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提出了通过激发学习动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良好习惯与心理素质的中学生厌学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特征成因对策

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入中学以后,由于课程的增多及学习内容与难度的增加,厌学发生的比例以及厌学的程度都呈现快速增加势头。尤其到高中二年级以后,随着高考的临近,学习与心理压力剧增,中学生厌学现象将达到一个高峰。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中学生厌学的现象与成因,谋求合理的防治对策,对中学生厌学行为进行预防与疏导,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中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厌学的特征与表现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困惑中最广泛的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最担心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是中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也是直接导致学生弃学甚至辍学的最主要因素。厌学一般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各种学习都很被动,学习活动单调,对上课、做作业及考试感到厌烦,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产生厌恶情绪、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趋向,甚至表现出逃避行为的心理问题。厌学也可以说是学生潜意识逃避学习而致使心理健康受损,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过程的行为反应模式。通过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厌学现象可以归结于下列3种特征与表现。

(1)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消沉、没有活力。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常思想开小差或打磕睡,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或讲了什么内容都不知道。部分同学还时常做小动作或搞恶作剧,扰乱课堂纪律。学习上既不愿意动手,也不爱动脑。只要一提到学习就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导致学习成绩快速下降,而成绩越差就越不愿学习,厌学情绪也随之增长,陷入恶性循环。

(2)学习缺乏自制能力和毅力,畏难情绪严重,导致学习出现强烈的无力感,产生厌学行为。主要表现为不能忍受学习的单调乏味或不堪学业困难、考试竞争等重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或逃学,在外闲逛或玩游戏,甚至弃学出走以至于辍学。幻想能够离开学校、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做一些简单、不动脑力的事,缓解畏难心理。通过逃避学习释放压力,来取得心理的短暂平衡。严重者,混迹于社会,沾染社会不良习俗,甚至跌落到犯罪的泥潭。

(3)一些学生受到学习无用论或拜金心理影响,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在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勉强机械地被动应付学习,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与行为。

二、中学生厌学成因

1.主观原因

学生产生厌学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主观原因,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与挫折,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顽强的毅力与决心,将会出现畏难情绪或挫败感,难免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厌学情绪。

(1)惰性使然。“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内容。而缺乏毅力去克服“人之初,性本惰”的天性,是中学生厌学的主观因素之一。趋利避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往往在做任何事时都具有很强的惰性,尤其是对于比较困难的事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没有高度的自律能力与超强的自控能力,就会一味的给自己暗示与借口,放纵惰性,使得学习总是不能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越积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厌学。

(2)动机不明。由于就业困难,大学毕业就是失业现象的存在,使得一些同学认为,考上大学也没有什么用,现在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或下岗人员多的是,还不如早点回家挣钱。中学生对升学及就业所产生的困扰与迷惘,使部分学生看不到求学出路,也就缺乏了学习的目标与动力。同时,社会上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却通过做个体生意而财源广进的家长们,认为上学无用,使自己的孩子学习目的模糊,缺失了学习的动机,贪玩好动与享乐的天性就会主宰他们的生活,导致这些学生追求享乐而厌学。当学生对学习目标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强烈动机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有学习的积极性的。这些学生只是在学校、老师与家长的逼迫与压力下,处于机械与被动的学习状态。

(3)缺乏兴趣。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兴趣与爱好具有显著的多变性特点,只要受到较强的外部因素引诱与干扰,就会发生改变,将学习兴趣转移到更有诱惑力的事情上去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当今社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与多种多样的生活,对中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许多学生沉迷游戏或网络,逐渐荒废了学业,从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还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只是为了在学校有同龄学生相伴,满足自己对朋友的需要。更有甚者,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及家中的劳动,把学校看作庇护所,而不是为兴趣学习的地方。

(4)自信缺失。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本来就跟不上同班同学,而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加深,学业越拉越远,负面情绪积累也越来越多,开始出现伤心、苦恼或落泪等现象,乃至于一蹶不振。此后,这些学生会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或愉悦感,只有挫败后的烦恼和自卑,若干失败后,信心丧失,开始厌学。还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曾取得过自以为不错的成绩,但是往往比不过目标对象,很少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认可,逐渐失去自心,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不是学习的材料,主动地放弃了努力。

2.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主要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管教不善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如果家长对子女放任不管或百般溺爱,易使学生形成依赖性和懒惰性;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易使孩子难以达其所愿,久之产生强烈挫败感,导致厌学心理产生;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家庭破裂,易使学生情绪躁动、情感孤独、缺乏温暖,转而沉迷网络或混迹于社会寻求慰藉,沾染社会不良习俗,造成弃学恶果;家庭过于注重学生成绩与分数,不切实际地给孩子布置超额课外作业、安排补习,致使学生疲于应付,体验不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失去学习的动力,出现厌学心理。

(2)学校原因。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终生教育的关键时期。我国现阶段中学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设置难度与份量不断加大,学习负担日趋加重,致使学生没有足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兴趣、爱好或特长的需求及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产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尖子生,忽略学习成绩一般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致使这部分学生未得到同等的尊重、关心和耐心帮助,自尊心不断受挫,学习消极乃至旷课逃学,直到弃学在外;教学内容繁复,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观念落后,为追求高分采用“满堂灌”“题海战”的方式狂轰滥炸,致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对学习产生厌倦,失去求知的欲望,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3)社会因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经济环境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尤其是充斥于各种媒体中的一夜暴富、文盲大亨等相关报道,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部分中学生盲目跟风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社会不良风气,致使“读书无用论”呈现蔓延的趋势,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既为厌学者提供了诸多素材,又成为其精神支柱。

三、厌学防治对策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行为的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需要家庭、学校、学生和社会各阶层互相配合,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产生厌学行为的主观与客观原因,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和举措来应对,通过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激发和提高中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加强心理健康疏导与教育,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最大程度地消减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发生。

1.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培养中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自我学习动力

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与智力水平、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符合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艺术,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寄予合理的期望值,设定深浅得当、难易适度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及达到预期目的为宜,迎合学生学习成功的心理需求,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与存在感。以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使目标长期不能得以实现,导致自信与自尊受到打击,失去学习的兴趣。第四,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智力劳动成果获得认可,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且能使其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成就学习活动过程的良性循环。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1)主动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持之以恒能够把时间转化成知识;(2)课前准备的习惯;(3)专心听讲的习惯;(4)独立思考与完成作业的习惯;(5)及时回顾与复习的习惯;(6)不懂就问的习惯;(7)整理错题的习惯;(8)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与合理的目标。其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严格执行各项学习计划与任务,做到按时定量地完成。第三,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第四是要不断反思,加强自我约束,好习惯的形成过程,其实也就是坏习惯的克服过程,以顽强的毅力加强自我约束,通过反思改正不良习惯,定能逐步形成良好习惯。

3.优化学校与家庭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倡导建立和谐校园及团结互助与稳定的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创建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校园学习氛围,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智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舒缓紧张的心理情绪,满足心理松弛的需求。第三,创建温馨、和睦的良好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和谐氛围,能使孩子保持身心健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四,学校、教师与家长应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和书信等多种途径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与心理状态,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方法。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有机配合,有针对性开展学生教育,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4.加强中学生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对中学生于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效率也很高。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常常心神不定,甚至情绪焦虑,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要一同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针对学生厌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耐心、细致、平和的心理疏导,通过各种方式去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障碍,消减负面情绪。学校也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学生成功心理与愉快的学习心理体验,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与心智,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沈雪.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4,(01).

[2]蒋治平.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8,(11).

[3]马雅兰.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及相应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8,(16).

[4]陈静,张珊云.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1,(08).

[5]魏留锦,杨世英.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略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09).

[6]张耀庭,马金焕,韩业伟.论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06).

[7]王琼,田澜.中学生厌学的师源性因素及其消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

猜你喜欢
中学生习惯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上课好习惯
心理感受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