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填充术在面部轮廓年轻化中的应用

2016-05-14 18:25胡莉萍
人间 2016年9期

摘要:目的:探讨将自体脂肪填充应用于面部轮廓年轻化整形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将吸出的供区脂肪,经过离心提纯处理后用于面部软组织缺失引起的凹陷。结果:经12个月随访,89例求美者注射部位饱满,术后效果满意,持久,无严重病发症发生。结论:自体脂肪填充术应用于面轮廓年轻化整形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一种术式。

关键词:自体脂肪填充;面部;轮廓年轻化整形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88-01

自体脂肪填充术在近年来的美容外科手术中有广泛的应用。所取的脂肪组织来源于求美者自体肥胖的部位。能去除多余的脂肪组织并利用到需要填充的不丰满部位,通过此术式达到脂肪组织重新合理分配的目的。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取材方便、供区及移植区瘢痕隐蔽,无异物植入,不会造成患者机体排斥反应,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术后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的面部凹陷的填充方式。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均为女性,年龄2O~50岁。其中按注射部位分:额部2例,颞部凹陷9例,颊部凹陷l0例,鼻唇沟过深8例,下睑凹陷14例,上睑凹陷5例,颧部凹陷12例,10例求美者同时进行面部2个部位以上。

(二)手术方法。

1.术前设计:嘱患者取立位,在充足的光线下,用龙胆紫标记面部不丰满需要填充的区域,并重点标记凹陷最深部位,根据填充部位的欠丰满程度来衡量所需注射脂肪细胞的具体数量 标记抽吸脂肪的部位,一般选择上下腹部或臀上等肥胖需改善的部位。

2.切口的选择:①脂肪抽吸切口:上下腹抽吸时选择脐孔下的褶皱里做切口,臀上选择臀部褶皱位置或后腰部做切口。切13长度为5mm左右。②注射脂肪切口:选择操作方便,距离注射区域近并隐蔽的部位,如发际内、眉部、口角等,切口为2.5mm。

3.脂肪的抽取:供区注射肿胀液后用20 mL注射器接2.5 mm吸脂针在术区平面呈扇形进行吸脂,纵面在深浅两个层面进行吸脂。注意均匀且不要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抽吸,避免造成术区不平。将吸好的脂肪放在注射器内静置,可见注射器内分为三层:第一层:液态油脂,第二层:脂肪组织,第三层:血液与肿胀液的混合体。将沉淀后滤出的液态油脂,血液及肿胀液去除,只保留中间的脂肪颗粒。如脂肪组织间隙内的血液过多,可加人生理盐水进行漂洗,直至血液被有效过滤。

4.脂肪的离心处理:将筛选出的脂肪颗粒放入离心机内,以1000转的速度离心,lmin,将其过滤出来。

5.脂肪的注射:在切13标记处注入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并做- 2.5mm长的切13。将脂肪颗粒用lmL注射器连接钝针注射于面部凹陷部位进行填充,钝针顶端进入填充术区最远端,边退针边注射,将脂肪颗粒匀速缓慢的注入标记区域。注射时用力持续均匀。注射脂肪的针头根据填充部位的面积及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型号来进行操作。填充要以多层次多隧道的方式进行,以利于脂肪组织成活。注射过程中进针时需回抽注射器,尽量避开血管,。可在注射脂肪后按摩所填充部位,使其平整,避免脂肪呈团块状聚集于某个位置。注射过程中注意双侧的对称情况。切13用外科胶水粘合即可,一周后可沾水。

6.自体脂肪术后护理:术后可冰敷,以利于减轻术区的肿胀。填充的部位术后无须包扎,一周内禁止患者用力按压,防止用力不当使术区组织水肿。吸脂部位穿塑身衣或腹带加压包扎,包扎的具体时间长短可根据抽吸的脂肪量而定。术后建议静点抗生素5d,以利于有效防止术后感染。

7.剩余脂肪的处理:将提纯后的剩余脂肪在一2O℃ 的冰箱内进行冷冻保存,保存期问冷冻的脂肪要注意无菌封闭。如患者在短期内感觉填充位置效果不够明显,可再次进行补充注射,使效果加强。

二、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效果明显,面部欠丰满部位得到良好改善,面部线条流畅自然 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其中5例患者表示填充部位不够饱满,经二次注射后达到满意。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区肿胀发红,给予抗生素治疗5d,症状消失。术后1年内进行随访,术后效果满意,填充位置弧度饱满,触之柔软无硬结存在。

三、讨论

因为个体差异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填充区域脂肪吸收量也有所不同。这样就要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进行多次注射,防止一次性注射过多,过于丰满而造成的术后效果不理想。自体脂肪来源于自身组织,相容性好,无过敏反应,并能去除患者肥胖部位多余的脂肪来填充凹陷部位,使脂肪重新分配,得到合理利用。使面部线条更流畅,容积缺失得到补充,在面部饱满的同时使面部年轻化得到改善,术后效果得到肯定。因为脂肪填充后,面部凹陷部位的组织得到得到良好改善,手术切口微小,且位置隐蔽,避免了很多因术后瘢痕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是美容外科面部凹陷填充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鲍卫汉, 张宗学, 孙晓光, 等. 脂肪小珠皮下注射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J] .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4, 10 ( 5) : 364 - 366.

作者简介:胡莉萍,女,1978-,湖北襄阳人,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讲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