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羌绣的保护与传承

2016-05-14 11:51洪珊珊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实证调研,发现现代化进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族刺绣,保护措施较为有力,但传承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者在分析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变迁理论解释原因,并试着提出保护羌绣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羌绣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羌绣的使用功能不断弱化,传统艺人的逐渐消失,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岌岌可危。项目组本着保护非遗、服务社会的理念,通过设计问卷、大规模调查、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等一系列科学实证的社会研究方法,试着展现作为非遗的羌绣在经济发展的当下的保护现状与传承状况,并提出几点保护其传承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该文章撰写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并融合了项目访员在调查期间了解到的质性问题,同时注重了数据分析与实地考察。问卷设计包括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对羌绣的认知情况、羌绣传承状况、羌绣保护发展状况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对象选取自定居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羌人与其他族人,包括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学历、工作的人群。同时,项目访员针对在调查中接触到的质性问题,书写了田野笔记。量化分析与质性田野笔记相结合,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情况概述

本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立足点,采取非概率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中青年羌族人士为主体的人群为主要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35份,获得有效问卷29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65%,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和分析。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羌绣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对羌绣的认知情况、羌绣传承情况、羌绣发展保护情况等四个方面。

2、调查结果分析

(1)羌绣传承情况

从羌绣的传承现状来看,8.9%的人认为羌绣的传承现状非常乐观,40.31%的人认为羌绣的传承现状比较乐观,24.1%认为羌绣的传承现状一般乐观,21.99%的人认为羌绣的传承现状不太乐观,4.19%的人认为羌绣的传承现状不乐观。并且从整体上来看,女性会绣羌绣的情况好于男性,年龄大的人群会绣羌绣的情况好于年龄较小的人群,导致羌绣传承的女性化和老龄化。超过90%的人或多或少的了解羌绣,7.85%的人精通羌绣。羌绣在只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存在于民族内部,了解羌绣的途径大多来自于同辈群体和家庭环境,说明羌绣的传承比较局限于家庭和民族内部群体。

(2)羌绣发展保护情况

从羌绣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5.24%的人认为羌绣的制作风格完全没有改变,超过九成的人认为羌绣发生了改变,说明羌绣确实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且在一代人中被察觉,说明变化不小。

从政府对于羌绣的保护力度来看,3.66%的人认为政府作用不大,18.32%的人认为保护力度不太大,36.65%的人认为保护力度一般大,29.84%的人认为政府的保护力度比较大,11.52%的人认为政府对于羌绣的保护力度非常大。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政府在羌绣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有43.86%的调查对象认为羌绣的制作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有68.42%的调查对象认为羌绣的销售方式适合家庭—公司联合生产销售的方式,这说明羌绣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中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原生态”的羌绣已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渐渐被人们所遗弃,在人们心中适合羌绣发展的方式成为了现代商品经济的附庸,原本的羌绣不得不随之发生改变。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情况看来,在这改变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类似机绣和假冒羌绣的现象,给原本的传统模式的羌绣造成了一定的危机。

(3)田野笔记内容分析

羌绣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在羌族地区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学习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又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儿童普遍进入学校学习,而以往这正是他们学习刺绣的时间,目前掌握羌绣技术的人年龄普遍偏大。由此可见,羌族刺绣工艺明显地呈现出衰落现象,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

羌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随着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羌绣传承和发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羌绣工艺创新能力逐渐下降,创新的内容缺乏新意。工艺的创新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小对工艺越不感兴趣,从而工艺创新能力就降低。

羌绣面临发展变质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人们普遍认为羌绣的发展变质了,与原来的传统羌绣相比,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魅力。

三、意见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帕森斯的社会变迁理论,我们可知内部环境和外部结构都是促使羌绣不断发生变化的因素。且从问题的分析可知羌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冲击下确确实实发生了改变,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变迁都要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羌绣在变迁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是有益的,经过调查研究得知,羌绣要改变的是它的外核,也就是它的制作形式、用途范围以及宣传方式等方面;保持不变的是羌绣的内核,即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羌绣本身所附有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正是羌族几百年来得以存在发展的支柱。对于这一具体概况,具体对策如下:

1、从民族内部提高其传承保护意识

(1)促进对羌族内部羌绣文化的认同和保护

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在羌区,相关政府部门与教育教学单位应该多从羌族的历史文化入手,力争让每一位羌人都详细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能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强调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本族人民的认识和危机意识,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最好办法。

(2)促进羌绣文字书籍发展

众所周知,文字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来看,羌族的历史大多是口头传授下来或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这有可能是影响羌族文化传播的因素。具体到羌绣上,这种书面记载传承的方式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依附汉族文字记载和纪录关于羌绣的情况和历史,针对羌绣出品更专业更全面的文字书籍,以此增强人们对羌绣的了解,这更有利于羌绣的传承与发展。

(3)挖掘羌绣蕴藏的民族精神

在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羌绣的文化内核,即羌绣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羌绣既然能作为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除了它好看的外表,还不能忽视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如在羌绣中经常会出现“四羊护菊图”、“四羊护宝图”等纹样,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增强羌族人民对羌绣里蕴藏的自身的民族精神的认识,借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4)用新兴媒体等宣传多方式带动羌绣发展

想必很多人即使没有去过美国但也还是对美国文化尤为熟悉,因为美国的电影产业席卷全球。由此看来,新兴媒体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是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把羌绣融合到电视电影里面,通过一定的手法让大家在电影里熟悉羌绣,这或许会提高羌绣的知名度,羌绣可以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多种方式来带动自己的发展,在现在多媒体的发展时代,如果摈弃网络、电视等宣传途径将会让羌绣与时代脱轨,而对于民族文化的较好的选择是与时共进,与时代融合,抓住新一代的发展潮流。

2、提高社会各界对羌绣的发展保护意识

(1)政府继续加强羌绣的开发保护

在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中,政府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羌绣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对羌绣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比较大,将羌绣纳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加上羌绣帮扶计划,从大环境来看,羌绣的发展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政府还可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对于羌绣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方面可以增加,如举办培训机构扶持羌绣生产,设立关于羌绣的保护基金,打造羌绣旅游品牌。

(2)加强对于羌绣的立法保护

对于前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市面上许多商家为了谋求利益,用其他刺绣产品冒充羌绣这一现象,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对于羌绣的保护也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使得遇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成立相关识别组织,完善对于羌绣的保护,加大对于假冒羌绣行为的打击力度。

(3)利用社会组织多渠道保护羌绣

除了政府支持以外,一些社会组织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非盈利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虽然并不代表政府,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在现代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中,羌绣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羌绣想要保持传统单一的人工刺绣是不可能了,但是羌绣中的最原始也是最富有风情的手绣是应该得到保护的,对于人工刺绣的保护,羌绣帮扶计划做得很好。该计划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绣娘”,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曾在北京APEC峰会展览上展出《八骏图》,使得更多的人去了解保护羌族的手工绣。

(4)学校开设羌绣培训课程

教育始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在羌族聚居地的学校,如果把羌绣开设为一门课程,对广大羌族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她们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从自身做起更好的传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在教学羌绣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也可以相互学习,在互动的过程中也许会得出一些更好的想法来对羌绣进行传承与发展保护。

(5)加大开发羌族聚居区的旅游资源

现在的中国旅游业是相当发达的,旅游业不仅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创收而且能够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像北川、阿坝州这些地区还有利于更好的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在羌族聚居地,当地应该针对羌绣加大开发一些的旅游项目,尤其是像羌历年这种大型的节日里,去羌族聚居地旅游的人比较多。比如汶川县最近对羌绣发了一个招商项目,计划在羌区四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8个羌绣生产基地,并开展当场刺绣、绣品展示、绣品销售等活动,这一措施可以更好的扩大羌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羌绣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打造成品牌,将它的知名度扩张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还可以针对不同阶层的人开发不同的纪念旅游产品来羌绣文化进行传播。

本研究受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 贫. 羌族[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 何光伟. 羌绣起源概说[J]. 中国艺术, 2013,2.

[3] 张荣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以语言、服饰、建筑为例[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2,2.

[4] 陈 勇, 黄 强. 羌绣面临的问题与灾后产业发展思路[J]. 阿坝科技, 2009,6.

【作者简介】

洪珊珊(1994—),女,羌族,四川北川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