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的教学管理改进行动

2016-05-14 09:40伍小斌
教育界·上旬 2016年8期

伍小斌

【摘 要】文章基于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的实际和区域关于学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学校教学现状,从教学管理改进方面尝试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评价数据 教学管理改进 学生主动学习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东城中学,生源基础薄弱。通过学校层面的家庭背景调查和区域层面的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准和城区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但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在自我期望与自信心方面与城区学生有显著性差异,尤其缺乏远大的理想,学生的学习普遍处在被动状态。2013年始,江干区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精神,立足区域实际,每学期开展学生学习影响因素现状调查,通过对我区学生课业负担、学习习惯、课堂参与等维度的调研,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各项指标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做相关分析,为学校准确地把握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因素、改进教育教学提供重要参考。学校敢于探索和尝试,依托分析报告,进一步分析现状,诊断在课业负担、学习习惯、课堂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有效发挥教育监测的诊断功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本文围绕2013学年末区域学业调查分析及2014、2015学年学校采取的教学管理改变展开论述。

一、依托区域评价结果,分析本校学习现状

(一)学生课业负担方面

1.每天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大约需要的时间:我校学生1~2小时完成的学生比例偏低,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其显著正相关;2小时以上完成的学生比例偏高,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与其显著负相关。

2.作业量相对比较大的学科中,我校英语学科作业多的学生比例较高,学业水平测试英语的成绩与其显著负相关。

3.学生对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的总体感觉,选择难度适中的学生比例较高,学业测试水平的成绩与其正相关。

4.学生每天的作业的来源:学生选择自己加作业的比例是最低的,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其显著正相关。

(二)学生学习习惯方面

1.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7小时以上睡眠的比例较高。

2.晚上从完成作业后到准备睡觉前的活动,通常看课外书比例全区最低,通常直接睡觉比例全区最高,而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分别与其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

(三)学生课堂参与方面

1.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应:当老师在课堂提问时通常是盼望老师提问争取发言的学生比例高,学业成绩与其显著正相关。

2.课堂上小组讨论时最喜欢充当的角色:最喜欢代表小组总结发言的学生比例低,学业成绩与其现正相关。

二、基于评价反馈现状,分析诊断问题根源

在区域分析报告的基础之上,学校在调查的年级中进行进一步诊断,寻找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源。通过进一步的学生问卷、师生访谈、年级老师分析会、家长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进一步分析现状。

(一)学生们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但作业时间偏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并非是老师对作业难度把握得较好,而是老师过多布置一些简单且重复的作业。

(二)学生的作业量整体偏大。尤其是英语学科,作业量大,老师不能及时批改,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订正过关,导致恶性循环,学科的学业水平反而更低。

(三)学生回家的自主作业严重偏少。基本上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主,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费时,没有时间再自主完成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布置作业形式单调,自然也导致了作业的效果不佳。

(四)学生的课外学习习惯很不理想。尤其是晚上作业后没有任何自主的安排,课外阅读严重缺少,作业完成后直接睡觉。这和老师平时缺乏阅读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校内没有阅读时间,家长对阅读习惯不够重视。

(五)学生课堂提问时争取发言比例偏低,而不敢发言的比例较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习惯“演绎法讲授”的传统课堂,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三、针对问题产生根源,改进教学管理行动

(一)严控课业负担,创新作业形式

1.全面监控课业负担,建立有效反馈渠道

(1)全校课业负担调查。每学期定期开展两次全校性的课业负担调查,采用网络无记名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各学科的作业种类、作业数量、作业完成所需时间等信息。

(2)教师作业巡查、学生作业上报制度。值周一日常规中增加作业巡查,每天将各班上交的作业记录汇总上报。各班下发统一记录表要求每天分学科记录作业的内容及完成所需时间,上报教导处。

(3)家校联动、定期访谈。利用每学期三次以上的家长会开展纸质问卷调查,借助QQ、微信等平台建立即时家校联动途径,及时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课业负担。

(4)建立即时通畅的反馈渠道。学校层面每学期两次在全校教工会议上进行课业负担情况反馈;年级组层面每月一次年级教师大会上的课业负担反馈;教导处、年级组对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等不同层面进行约谈、通报。将课业负担控制好,纳入《合格教研组月考核方案》。

2.整合校本教研机制,优化学生课业负担

(1)依托学校校本教研的优势,有效避免无效作业。每周五下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4小时的集体备课。一方面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完成一周学情分析,针对一周学情编制15分钟左右的《周周清》,落实一周的重难点和薄弱点。另一方面备课组老师提前完成下周学生作业的布置,将作业中简单重复或难度过大的题目删减;并预判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及难点问题,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合理的“脚手架”,提高课堂效率。

(2)依据教情、学情,做作业分层要求。学校层面鼓励并建议老师们在配套作业统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作业完成及订正基础上落实分层要求。

(3)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行“作业免做机制”。教导处制定《学生作业免做规则》,年级组下发学生一定数量的“免做卡”。“作业免做机制”是作业分层要求的有效保障,让每一个学生都做适合自己的作业。

3.整合学校课程建设,创新丰富作业形式

(1)编制各学科的《校本导学案》。《校本导学案》是学生课堂的助学本,是课堂学习目标当堂评估的重要工具,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并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学校制定了《校本导学案》修订流程,组织召开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导学案》修订研讨会,请教研员和高校学科专家对《校本导学案》的编制进行指导和评价。建立《校本导学案》质量考核机制,并纳入到《优秀教研组考核方案》。

(2)借助信息技术及电子移动终端的发展,创新作业形式,布置基于信息技术的作业。

(3)依托学校主题实践课程,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作业。学期中分学科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学期末进行综合实践周活动的各种展示。根据主题设计各种形式作业:专家报告观点剖析、调查、实验、徽章设计、手抄报、演讲、环保时装秀、小品、相声、知识竞赛等。

(二)提高思维品质,激发自主学习

1.推进思维课堂改进,渗透思维课堂理念

(1)推进 “思维课堂”课改行动。为更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用问题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建构知识发现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讲练课堂”为主动求索的“思维课堂”。学校给出了思维课堂五个操作点的建议;激活旧知、问题驱动、自主发现、自主建构、学以致用。

(2)借思维课堂评比,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每年举办思维课堂的评比活动,所有学科集中展示,全体教师参与,推进课堂教学改进,为全校教师跨学科的交流创设了平台。

(3)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教研组层面推进思维课堂改进的重要平台,学校建议教研组利用周三、周四下午(两周一次)开展“思维课堂”主题课例研究活动。教研组教师共同探讨交流,提出困惑,感受成功,以差异推动进取,分享智慧。教师从自身教学需求出发,围绕教研组课题,确立微技能研究项目。

2.积极营造研究氛围,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校级小课题研究活动。每学年根据思维课堂建设需要,学校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如为鼓励教师转变学教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小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教研的氛围,围绕学校建议的“思维课堂”操作点,教师将个人在教学中的困惑,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先听后上过程中疑难问题及教研组在课例研究过程中迸发的智慧有意识地融入并转化为成果。

(2)为给教师间的交流和智慧共享创造平台,学校开设“无限讲堂”。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分享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组织老师们读书交流;组织《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小课题研究成果交流等。

(3)开展人格教育研究,举办人格教育论坛。组织老师以课题为载体开展研究,每学期组织人格教育论坛,促使老师们在教学中践行德育渗透的学科目标,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3.尝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开展全校学生自主学习评比活动。教导处组织、年级组在全校开展了晨间学生自主学习评比。建立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自主管理队伍,制订评比细则,从评比启动、过程指导、阶段反馈表彰到管理经验分享等都给予充足的保障。

(2)以年级为单位开设学科社团,开展“兵教兵”的分层教学。根据能力和知识水平将学生分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分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3)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举办“智慧分享—提升思维品质”为主题的学生论坛活动。学生自主进行学科学习的主题交流,生生间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4)开展全校性的学生微课制作活动。利用微课,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科知识技能、语言表达、组织策划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学校在组织机构、机制创新、交流发布方面都给予保障。

(5)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习惯。从时间、内容、形式上给予保障。每周各班安排1节阅读课,文科老师跟进辅导,学生带着任务阅读;分年级错时安排每周1次利用午间自主学习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体会评比、名著阅读并记录体会等活动。为了使阅读能在校外拓展延伸,文科老师应优化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作业,加强阅读习惯指导,积极与家长寻求共识,让家长体会阅读的重要性,继而督促甚至与学生一起开展课外阅读。

区域层面的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确实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数据,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在区级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进而尝试一些教学管理的改进,让区级层面的教育教学检测为学校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寻找一些切入点,继而在课改的道路上找到一条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美)索耶主编.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施良方.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国)约翰·D·布兰思福特. 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