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情境为依托,精心构建思维场

2016-05-14 01:33陈爱中
教育界·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绿豆冲突挑战

陈爱中

所谓课堂教学思维场就是学生在充分动脑后,在交流碰撞中所产生形成的一种带有思想意识痕迹的场所,也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定智慧的空间载体。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发问题冲突来精心构建思维场,以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逐渐养成长期思考的习惯。

一、设置梯度式问题导入课堂,引发思维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各板块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设“疑”入手,以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作引领,有目的地为学生的交流研讨等思维活动搭好支架,便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1】在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中,在介绍实验装置,讨论实验要求的环节时,笔者有梯度地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些器材分别模拟大自然的什么?(2)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器材来完成模拟实验?(3)你觉得观察到哪些现象才能说明土地被雨水侵蚀了?

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领下展开交流讨论,不仅明确了器材模拟的内容、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还可以在预设中进行有效的预测。沿着这一根主线进入课堂研讨,不仅充分体现了模拟实验的价值所在,还有利于营造研讨活动的思维场,促进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入地思考。

二、设置问题冲突突破主题,聚合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中,主题教学过程是教师适时地制造“冲突”或是引发“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解决“冲突”的推进过程。这是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现象、实验数据等的分析比较,来转化为理性的认识或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和提高的过程。

【案例2】《神奇的小电动机》中,当学生发现小电动机接通电源飞速转动时,老师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我们把它的外壳拆了,再接通电源,还会转动吗?绝大多数学生因受前概念的影响,认为还是会转动的。在学生的猜想中,衍生了下列渐进性问题的实验探究:转子接通电源会转动吗?怎样才能使它转动呢?转子一侧加磁铁,转子会转动吗?只要两侧同时加磁铁就会转动吗?最后,让学生分析、理清转子为什么会转动的真正原因。

学生在不断引发的问题冲突中,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发现转子一侧加磁铁,转子会转动;当转子两侧同时加同极磁铁时,不会转动;而同时加异极磁铁时,则会转动。根据上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交流,从而发现转子转动的真正原因。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在不断的问题冲突与突破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这种以问题冲突为基础的探究热情的产生和不断的解决,已成为形成学生思维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三、创设长时实验情境,为思维场赢足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形成核心教学板块,围绕核心任务,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展开教学,为学生留足实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关注发现,积极思考,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案例3】在执教《使用工具》一课中,针对探究工具的用法环节,笔者设计了四项挑战任务的活动,对于挑战活动内容分三步进行。

(一)小组同学选一选。针对各项挑战活动分别可以选用哪些工具来完成?

(二)小组同学试一试。领取实验材料,分工合作,分别使用第一栏中所有选择的工具,进行一一尝试,然后确定最合适的工具。

(三)小组同学议一议,并完成实验记录单。①分别说说,完成每项挑战活动最合适的工具是什么?并说明理由。②说说并记录:我们组认为最有趣的挑战活动是( ),分别选择了( )去挑战,结果发现( )可以完成挑战,( )不行,我们认为( )最合适。③从挑战活动中,我们小组还有什么新发现?

凭借直观感受,在选择工具的环节,学生针对每一项挑战任务会选择很多种不同的工具,学生在尝试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选择不一定是可行的、合适的。这样,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自然地展现出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激发起来了。

四、深化探究问题延伸课堂,为思维场提供再生点

一个好的课堂结尾能将学生从教学小课堂带入到人生大课堂中去。在课堂结尾适当地设置问题冲突,为学生思维场提供生长点,让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案例4】在共同体研讨课中,我校某某教师执教《空气有重量吗》。回放初次磨课时,其实验环节的设计:托盘天平两端分别放上充足气的排球和橡皮泥,调平托盘天平,再放掉排球中的空气。学生发现天平及指针向橡皮泥这边倾斜了。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空气有重量。课就此结束。

在笔者的指点下,对于实验环节进行了拓展延伸。把原本的橡皮泥换成了一杯更方便增减的绿豆。并增加了以下环节,当验证出空气有重量时,师提议:“我们再来个挑战,看谁有办法能验证出我们放掉的空气到底有多重。”在学生的讨论生成中,确定在排球这边的盘里再加放绿豆,直到天平再次恢复平衡状态,再数一数加了几颗小绿豆。加入的绿豆颗数,就是放掉的空气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算一算:四颗绿豆重一克,从而算出放掉的空气的重量。

本课通过对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促使学生探究的步伐往前再跨出了一大步。学生通过实验,将无形的空气重量转换成了实实在在的绿豆的重量,以儿童可以充分感知的小绿豆的重量为证据,证明了空气有重量。看似简单的小绿豆,它蕴含着学生不断探寻科学证据的过程,引领学生的科学思维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绿豆冲突挑战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种呀种绿豆
绿豆成长记
冲突管理
“绿豆军团”成长记
绿豆发芽了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