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

2016-05-14 02:22李爱云
教育界·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能力数学生活

李爱云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学生理解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能力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一句话:“看到的会忘记,听到的能记住,做过了才能真正理解。”可见,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理论知识传授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接受逻辑性和系统性强但是又抽象的数学知识,会有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认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纳入数学课堂,应是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

一、加强实践数学

教学数学不是教数学,而是应当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即“做”数学,也就是数学研究。比如,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对米、厘米不能直接认知。由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表象支撑,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1米、1厘米实际有多长。我在教学“1米有多长”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分组带上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身体。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同学的身高、腿长、臂长、手指长等的测量,增强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米、厘米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学会了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数学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上都用钱买过东西,所以在“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我采用“模拟超市”购物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用讲桌拼起临时的柜台与货架,让学生分组计价、收银,尽量构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随的超市购物情景,对不同种类的商品进行买卖,并且正确找零。在活动中,有既会买又会卖的小能手,也有因计算有误或不会找钱的失败者,但在本组同学的帮助下,所有的同学均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我发现有位同学在这节课中表现特别出色,给同学们找钱又快又准确,可平时做计算题的速度并不快,下课后我了解到,原来他家开小商店,平时放学就在店里帮妈妈看店。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所以自然而然地将他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带到了课堂中,从而显得得心应手。可见,在教学中如果把抽象的知识放在一个丰富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把学生从课堂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既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又能让其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三、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生活实际的“感知”学习效果要高于“理性”思维学习效果。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他们对知识有自然的亲近感,对知识有浓厚的探索欲望和极大的兴趣。只有当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加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在生活的体验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才会去真正体验和感受数学。在教学中,我提出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要求在活动中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用数学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备课时,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适当地调整教材,并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颖.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郑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能力数学生活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