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6-05-14 02:57毛贵桥
教育界·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中学生

毛贵桥

【摘 要】人类思维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说,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和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学习历史就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历史,所以,在历史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就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中学生 批判性思维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年龄,这就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呢?这就是本文着重要谈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对于批判性思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对他人或者自己的观点或思维过程进行深入的审视与质疑,在严谨的比较、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全面、系统的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准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这些要求都需要与批判性思维相联系。批判性思维不要求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是提倡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从中获得新知。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步骤

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三个步骤。第一,选定的题目要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吗?让学生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内因和外因出发,多角度去思考辛亥革命的爆发属于偶然还是必然。第二,要精选出典型的历史资料,在这些典型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探讨。例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对历史具有推进作用,如果用逆向思维去考虑的话,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第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很多历史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人物的评价也不相同,最后由教师做出最恰当的仲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思维观念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胆的挖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且敢于质疑,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急于否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学习《马关条约》时,有学生将苏俄与德国所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与《马关条约》进行比较,得出“签署《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和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的列宁一样,都是卖国者”的结论。在这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二者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这明显和列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背景不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帮助学生修正观点。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等都不相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多重解读符合新的历史教学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肯定学生的思想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培养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思维意识,合理调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要求。

例如,在讲《戊戌变法》一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我们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课本里着重强调失败的原因是以“变法的领导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很显然,这只是外部因素,这与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着眼于教材中的角度理解,多数学生对变法失败的原因都理解为是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但是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上,我们就会有另一种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对事物的运动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再回到教材中来,我们就不难发现,课本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并没有提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本以外的值得探讨的东西,多视角、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们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真相。

(三)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小觑。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出适当的、正确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言或者作业要多角度评价,不能只是单一的肯定或者否定,要能发现学生解决问题方法中的亮点,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肯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做出合理的评判和总结,这种来自同伴群体的评价,会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更加积极和持久的影响。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对历史材料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要清楚地知道,教学过程不是教授教材的过程,而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杨枫.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1):34-38.

[2]李斌.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中学课程辅导,2015(02).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中学生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