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 13:49陶志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翻译教学隐喻

陶志平

摘要:隐喻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手段,在翻译教学中强调隐喻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隐喻意识,注重背景知识,结合具体文化语境,将原文译成地道的汉语。将隐喻纳入翻译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发挥合理想象,积极参与翻译活动,从而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隐喻;文化语境;翻译教学

西方对隐喻最早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对客观事物的比较,人体不参与其中,更与思维无关,而且认为隐喻主要存在于文学领域。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翻译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释相应的词、句和语篇。

一、隐喻与翻译的关系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涉及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许多方面,它不仅属于语言范畴,更属于思维范畴。由于人们的很多体验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大家共享很多隐喻思维模式。人类有相似的关于事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也就有了相似的语言表达形式,隐喻的双语转换也就有了可能。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

使用不同语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当然各不相同。但是,在所有文化中的人都有共享理解世界的体验基础,不同文化的人就可能共有这类隐喻概念。比如:

MORE IS UP (Prices are high.)

KNOWING IS SEEING (I see your point.)

由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尤其是英汉这两个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它们在隐喻概念结构上有时存在明显的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并且设法跨越这种差异,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首先明白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来自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体验,只有在对译语文化背景有较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办事公道。)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按天主教礼仪,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新教为了忠于政府,拒绝履行这一仪式,“eat no fish”转而取得了“忠诚”之意。“play the game”原意为“规规矩矩地比赛”,后转义为“行为光明正大”。只有在清楚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

二、翻译教学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教学从无到有,从附属于语言教学到成为与语言学和文学并列的学科,然而许多学生经过课堂翻译学习后,翻译能力仍有很大提高空间,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改变。翻译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翻译技巧,注重字词句的翻译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对于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传统的翻译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对翻译失去兴趣。教师在课堂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反复讲评学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练习,容易使讲课枯燥乏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含有文化背景知识的文字难以理解,有的虽然看懂了,却不知道如何用地道的译语传递原文的意思。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中,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翻译和隐喻一样也是人类的思维活动,翻译就是译者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来回转换的复杂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People might say that they try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n education so they will get a good start in life. If their children act out, they hope that they are just going through a stage and that they will get over it. Parents hope that their children wont be burdened with financial worries or ill health and, if they face such difficulties, that they will be able to overcome them. Parents hope that their children will have a long span and that they will go far in life. But they also know that their children, as all mortals, will reach the end of the road.

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描写人生的,贯穿本段的隐喻是LIFE IS A JOURNEY。文字中的斜体字,都和人生活中的旅程有关,旅程有开端,有不同阶段,旅程中也会有障碍要克服,有人旅程中轻装前进,有人却得背上包袱,旅程可长可短,旅程的收获可多可少,但是最后旅程都会结束。在这里LIFE 是一个目标域,JOURNEY是源域,源域的体验被映射到了目标域中。由于这是一个以旅程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依赖的隐喻,中英文之间理解这类隐喻没有困难,可以直接按照原文将隐喻搬到中文里来。这一段可以译为“人们会说,良好的教育可以让小孩不输在起跑点上。如果孩子误入歧途,父母希望这只是过渡阶段,总会回归正轨。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健健康康,即使一时不顺遂,也能迎刃而解。父母总希望子女能活得长长久久,但是他们也了解所有人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三、将隐喻纳入翻译教学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素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翻译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翻译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隐喻对于翻译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能力。现代语言学家认为,隐喻能力是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列的三大能力之一,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三种能力,才能够做到用译语思维。二是要从隐喻的翻译入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在翻译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的翻译需要建立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上,需要学生结合社会体验,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

1. 隐喻思维训练

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要把源语隐喻翻译成目的语,就必须了解源语隐喻产生的过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隐喻思维对翻译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翻译实践中。隐喻意识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这种意识的提高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隐喻意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往往能使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精彩的译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这种认知方式来处理语句。例如,当翻译“Do marriages really crumble under the weight of a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这样一个句子时,教师要从“marriages crumble”的隐喻意义入手,介绍该隐喻的本体与喻体影射方式及其产生的语义,即“婚姻会像房子一样坍塌”,其背后的概念隐喻是RELATIONSHIP IS BUILDING,这个隐喻是依靠人的基本隐喻思维组合而成的,这种思维和由这种思维诱发的语言隐喻是语言体系已经接受了的,而且是基于比较简单的概念隐喻,所以不会有文化差异,跨文化理解时也不会有困难。翻译时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但在译文中需要使用符合译语表达方式的词语,比如这句可以译为“家里有个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的重负,婚姻就真的会垮掉吗?”

2.注重隐喻的文化性质

文化性是指基于某一社会群体、社团、行业之上所习得的先前经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隐喻会给译者增加认知障碍。认知语言学家常把隐喻分成意象图式隐喻和意象隐喻。意象图式隐喻的基础是图式,是基于人体的感知,人体的感知无文化差异,所以这些概念较容易在跨文化过程中被接受。但是意象隐喻就不一样,这类隐喻的特点是,引入映射的源域图像是一个物体,而这个拿来作为隐喻基础的物体完全会因文化而异,而任何物体都可能拿来作比喻。比如用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来作为源域映射的基础,不同文化的人当然就不容易理解了。即使是用同样的动物来作比喻,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比如“狗”在中国往往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相反,对英美人士来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面对这种隐喻,教师应当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的影响,从而能够自觉地提高文化意识,以便于更好更恰当地进行翻译。

3.注重隐喻的语境信息

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它的识别需要语境提供线索。翻译的过程也是一系列语境认知活动的过程,译者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而且要熟悉两国文化,以提高文化语境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吸收原文信息,将原文译为适当的目的语。比如,在汉语中“熊”往往指“没本事,窝囊”,而在英语中有时可以指“有特殊才能的人。“He is a bear at maths”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是个数学天才。”

另外,译者的认知环境还受到译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制约。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该首先预测译语读者的知识范围及对异域文化的接受能力。例如,碰到这样一个句子“In Parliament he fought for equality, but he sent his son to Eton.”Eton这个词如何翻译,我们首先要了解读者是否知道这个词,如果知道的话,就可以直接翻译成“伊顿公学”,也不需要解释。如果读者根本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和文化内涵,可以直接翻译成“贵族学校”。

四、结语

隐喻与翻译关系密切,翻译教学应该将隐喻纳入其中。教师要重新认识翻译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强调翻译技巧的教学法转向以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教学法。当然,隐喻教学并非翻译教学的全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仍需加强。加入隐喻的视角,会为翻译教学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由于隐喻的普遍存在,没有隐喻教学的翻译教学不是完整的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道明. 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刘婷婷,刘丰. 隐喻在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和阅读理解教学中的认知研究[J]. 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

[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周红民. 论隐喻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J].外语教学, 2003.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翻译教学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