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中看企业经营术

2016-05-14 12:26马开春
信息化视听 2016年8期
关键词:哈曼间距

马开春

万科和宝能的股权大战激战正酣,这场资本方冲着钱来和管理层为名而战的资本市场撕逼大战可谓两败俱伤:从最初的“不欢迎你,你信用不够”开战,到互相人格侮辱,就连大佬身边的女人也没被放过,最后,甚至升级成了双方不顾底线,鱼死网破互相揭露对方来路不明的钱财和管理层恶意掏空上市公司资控计划。这场滑稽的大战着实让所有的人大跌眼镜,就连深交所作为裁判也只好先各打五十大板。

看戏的不怕事大,就怕不热闹。但对于当事双方来说,一方是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企业受到了现实的威胁,一方本是奔着挣钱而来却被羞辱得体无完肤,甚至差点被逼上梁山的资本大佬,个中滋味谁苦谁知道。

其实对于企业收购这事,在任何一个行业早已屡见不鲜,对于收购方来说,有的是出于战略投资,有的是财务投资,有的是通过购买新的业务扩充自身的短板;对于被收购方而言,或许是经营艰难,难以为继,不得不选择卖身,有的是为了赚钱,正好别人出了好价钱,何乐而不为? 总之,都是各取所需。

最近两年,我们专业AV行业迎来了频繁的资本并购,各个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被收购的案例总不时传来,不少从名不见经传快速成长起来的公司冷不防就成了大鳄们眼中的猎物。

2010年腾博(Tandberg)这家市场份额全球第二的视频会议厂商因被竞争对手宝利通打压得喘不上气来,不得不委身给思科,补充这家全球最大的通信公司的视频会议产品线,自此之后,人们就意识到,专业AV行业的并购潮开始了。Tandberg、WebEx、 LifeSize相继被通信行业的大佬们逐个收购,这些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个专业领域却有着无人能及的优势,这是大公司最看重的。

谁会成为下一个被收购的对象?

2014,当IT巨头微软首次亮相美国InfoComm展会,以铂金赞助商的身份出席,AV业界一片哗然,各种揣测渐起:微软将正式进军AV产业?AV行业的并购真的来了?开放性和包容性是IT公司的灵魂,微软进入突然进入AV这个窄域化行业,会从收购这个行业的公司开始吗?如果思科收购腾博,并利用其渠道优势进入AV行业值得借鉴的话,微软会不会收购宝利通?一时间,业界对于企业被收购的话题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从时间上来看,专业AV行业收购事件在近几年进入了加速状态。而推动其发生的一个主要的外动力因素则是AV与IT的融合和云计算的发展。作为一个小众化的领域,AV行业的产品应用一直因其应用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制约着其市场规模的发展,而IT对AV的入侵显然对这一传统的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InfoComm China总经理陈庭福先生认为,AV与IT的融合,不仅缩小了传统网络基础设施之间与AV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内容管理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IT厂商与AV行业距离更近,对AV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认知更加清晰。IT技术的推动,也让AV的应用变得更加普遍起来。

没有核心技术——买,买,买!

在各类收购中,利亚德在近几年堪称一匹大黑马。凭借小间距LED技术的快速发展,利亚德的崛起速度也像火箭一样,短短两年时间市场占有率达到50%。为了加快实现“全球视听王国领创者”的战略发展目标,利亚德上市以来一直践行内生发展与外延收购相结合双通道增长策略。收购显然成了壮大自身最快的方式。短短三年中就完成了五项境内并购,完善了公司在小间距LED,LED显示屏以及文化教育传媒等几大业务板块。2013年11月,利亚德收购北京互联亿达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为公司LED小间距电视快速进入广电市场铺开了道路。2014年5月,金达照明正式并入利亚德,带动了公司LED智能照明板块的快速发展。

通过并购,利亚德在小间距LED领域玩得风生水起。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小间距LED市场销售额6.78亿美元,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销售额61%。北美销量排名第二约占19%,欧洲销量为11%。中国在全球经济虽然仅次于美国居于第二位,占到全球的13%。但是中国用13%的GDP承载了全球小间距LED 61%的销售。也就是说国内小间距LED市场虽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但成长非常有限。

意识到了小间距LED面临市场容量的瓶颈后,利亚德开始把眼光瞄向了拼接墙显示技术的其他技术——DLP和LCD。很显然,在这两种技术方面,利亚德并不具备优势,但其擅长并购。于是,视频墙老品牌Planar成为利亚德的目标。利亚德公告称,Planar在全球有着丰富的渠道资源,有2,700家渠道销售,整合Planar可以大幅提升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渠道优势,提高了海外渠道组建效率,为自身全球化业务布局拉开序幕。也就是说,利亚德不但希望能够布局海外市场,更希望凭借PLANAR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填补海外市场资源匮乏这一短板。

事实上,利亚德希望拓展自身的产品业务范围,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小间距LED技术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大多都在台湾和日本,中国的本土企业只能在工艺上做文章,就导致了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很快传导在价格上,甚至出现一个月下跌30%的现象,行业洗牌加剧。但对利亚德而言,过去在小间距市场已经占有一半的份额,而随着市场蛋糕的膨大,尽管市场整体占有率出现下滑,但绝对值依然在增长。很显然,企业经营战略来讲,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需要具备更强的风险应对能力。既然没有核心技术,产业链不完善,那么通过收购实现企业经营策略的多元化,或许是保持公司业绩增长的好办法。事实也证明了利亚德的这个战略的正确性。

通过收购获得核心技术,已经被证明为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跨界经营 雄心OR笑话?

2014年,AV行业因业界一收购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向董事(lao ban niang)购买一辆二手劳斯莱斯轿车,价格为580万元,并称母公司长久以来缺少接待贵宾专用的高级车辆,影响公司业务。这一购买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甚至有助于实现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公告一出,整个资本市场沸腾了,在丑闻频出的A股市场,这场荒谬表演估计“技压群雄”了吧,何况该公司上年的利润仅为744万。这是在打证监会的脸,还是对投资者智商公开羞辱呢?这到底算不算跨界收购呢?(呵呵!)

这场史上最奇葩的“收购案”无疾而终。但我们再来研究,其实这家公司对跨界经营还颇有经验。2013年初,安防行业发展火爆,该公司随即以750万元的价格获得欣动态科技60%的股权。资料显示,这是一家以安防设备为主营公司,根据该公司预计,欣动态科技当年可以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年利润总额600万元。(年利润600万的公司,750万就卖给你,这样的企业还有吗,给我来一打!)

然而一年以后,欣动态科技2013年度总资产仅有528万元,净资产198万元,净利润亏损768万元。该公司将糟糕的业绩归咎于对进入新行业困难估计不足,引进新职业经理人经营团队、接管渠道方面不到位等诸多原因。

2014年2月份,该公司又瞄准了机器人行业。并称已经快速剥离了与主营业务协同效应不明显,以及盈利情况不佳的子公司,其中就包括之前收购的欣动态科技。去年,该公司又以140万美元(约900万元人民币)购买美国机器人公司Jibo 1.1%的股权。

大屏幕业务与劳斯莱斯、机器人业务看起来如此风马牛不相及,但相关公司似乎一直都是乐此不疲。事实证明,这些跨界经营的业务并没有给公司利润带来任何积极影响,相反,2015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净利润下降五成。有分析指出,这些都是企业迎合资本市场热点讲的故事。

AV圈的跨界经营不在少数。除了这家公司之外,大屏幕拼接的龙头威创也采取了多元化经营的策略。

去年2月份,公司发出公告称收购红缨教育的100%股权,而后者经营范围包括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批发、教育咨询、文化咨询、会议服务等。对此,威创股份表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依托积累的IT、通讯、交互等技术结合上市公司资本平台发展相关多元化业务。公司收购红缨教育,一方面通过并购撬开了学前教育的大门,另一方面依托红缨教育的市场地位,使得公司能够快速地整合幼教行业。

作为国内大屏幕拼接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威创此举给业界带来了颇多的猜测。有市场人士认为领头羊开始经营与主营业务无关的生意,意味着大屏幕市场整体前景堪忧,大家开始寻求更多的谋生渠道。就在公布收购的同日,威创发布的业绩快报也印证了这一猜测,公告显示,上一年的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而2015年,业界原本期待的大屏幕市场复苏也并未如期而至。或许,威创这一未雨绸缪之举,通过打造外延式业务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将会被市场证明为明智之举,毕竟作为上市公司,股东要看的是业绩报表,要的是持续的盈利。

收购——扩充产品线

相比跨领域收购,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并购更为常见。2015年10月份,富可视完成了对Jupiter的收购。而这两家企业的联姻,首要成果就是整合了两家公司最擅长的协作产品线——InFocus的Mondopad和Jupiter的Canvas CRS-4K。

二者的整合对于会议室协同领域游戏规则的改变影响深远。Jupiter以拼接墙处理器见长,其Canvas推出之后瞄准的目标市场就是小规模的会议室协作解决方案,而对于本身并不是科班出身的Jupiter来说,随着市场的扩展,公司意识到自己要在协同会议市场有所作为,光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似乎难见成效,或许选择一家更强大的企业作为后盾,将会更加有利于自身的版图拓展。

无独有偶,富可视这家来自体量庞大的教育市场的企业也正在寻找进入小型协作会议室的机会,一家有产品、一家有市场渠道和资源,富可视与Jupiter一拍即合。富可视希望充分利用后者在控制室和会议室的协同技术,将其整合的自己的企业级解决方案中,成为一站式服务提供商。收购之后,杰显通成为富可视旗下的控制室和企业级协同工作解决方案产品之一。

Jupiter被富可视收购确实让业界相当意外。毕竟,二者的业务看上去相差甚远。收购之后,是否会给Jupiter的拼墙处理器业务带来更多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通过收购扩展自身的产品线这一策略对财大气粗的企业来讲总是屡试不爽。哈曼收购AMX即是如此。

两年前,Harman哈曼国际以3.65亿美元收购AMX。在灯光音响行业,哈曼的影响力不可小觑,JBL、Harman Kardon、Infinity、AKG、 Becker、BSS、Crown、dbx、Soundcraft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统统出自哈曼。作为拥有音响品牌最多的企业,哈曼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将一个个品牌收入囊中,版图越扩越大。但随着AV与IT的整合,整体解决方案已经成为行业的一大趋势时,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更需要企业能够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业界就有人指出,哈曼过去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一个大的产品提供商,显然没有能力应对解决方案趋势下的新市场。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点,哈曼再度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杀手锏——并购,并且加快了灯光音响产品之外的品牌整合。AMX作为在智能家居控制领域唯一能与快思聪抗衡的品牌被哈曼看中。

整合了AMX之后,哈曼作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实力显然提升了,至少从产品线上看是这样的,有了丰富的产品,使其成为真正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又近了一步。

通过收购扩充产品线,台达也用过。前几年,台达电子低调收购了英国的Digital Projection(简称DP)公司百分之十几的股权,成功贴上了自己在高端工程投影机的标签。台达作为台湾最大的电子工业产品制造商之一,大家都不陌生,其在投影领域更为人熟知的则是为各大知名品牌代工产品。作为屈指可数的几家具备高端工程机生产能力的公司,令人遗憾的是,台达一直没有自己的投影机品牌,尽管前几年丽讯品牌的推出弥补了这一空缺,但其在高端工程机领域,能与巴可、科视等品牌并驾齐驱的基本也只有DP,由此也可见一个成功的品牌运作仅仅有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所幸的是,台达通过控股DP完美拓展了自己的投影机产品线,形成了中低端以丽讯为代表,高端以DP为主导的战略格局,再辅以在大屏幕产品线上的优势,台达的形象也正在从代工厂商转型为一家全系列解决方案品牌制造商。

近几年,收购事件在业界频发,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企业或产品来了,最终又走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又或许在某一瞬间开始家喻户晓。在行业浩浩荡荡的发展潮流中,他们所掀起的或许都是一朵波澜不惊的小浪花并最终湮灭,但正是他们带来了潮起潮落的美好。

猜你喜欢
哈曼间距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德国设计、欧洲品质、中国智造——香港哈曼科技有限公司盛大开业
算距离
同网络结构上的连接处过小和假间距的工程处理方法
地下等间距水平埋管散热量分析
“文本间距”与文学翻译审美理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