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导弹美女的诗意爱情

2016-05-14 09:01张亚斌
女士 2016年8期
关键词:振华清华导弹

张亚斌

她是清华美女,中国第一支女子导弹发射连一号手,堪称军中“女明星”。

他是海军陆战队员,常年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个厚厚的记事本,一百多封“示爱信”,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清华美女,军中成名受热追

王晓丽是1988年出生的青岛女孩,性格活泼开朗。2009年9月在清华大学读大四时,她本做好了毕业后出国读研的打算,可看到校园里悬挂的“好儿女当兵去”的大横幅,她改变了主意。政审、体检,一关关闯下来,王晓丽成为2009年清华大学在校入伍的唯一女生。

3个月的高强度体能训练结束后,因各项成绩突出,王晓丽被分配到机关工作,负责照顾总部首长的生活起居,这是无数新兵向往的岗位,但她却打报告要求调去作战部队。2010年8月,王晓丽有幸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的一员。

在这支导弹新兵中,女兵平均年龄23岁,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是在读研究生。在王晓丽来之前,她们已经过5个月专业训练。令这位清华女生大吃一惊的是,第一次专业理论考核,她只考了54分!王晓丽急了,从此白天跟着老兵练习,晚上抱着导弹发射方面的理论书籍看,几个月后,她成了业务尖子。

一天上午,第三套单元进行发射车带弹自检,这是实弹发射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导弹正在起竖中,王晓丽面前的漏电表指针突然失控似地大幅抖动,虽然一闪即过,但这个微小的异常没逃过她的眼睛。她当即向指挥长报告:“导弹起竖过程中出现1至2秒漏电”。此时,两组发射单元同步进入最后准备阶段,距离导弹“点火”只有15分钟。

专家迅速检查,原来,是一根电缆断了导致漏电。故障排除后,王晓丽将两个拇指重重地按在一起,她完成了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发射,这一天注定会被载入中国常规导弹发展史。最终,王晓丽以优异的发射成绩荣立二等功。她的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她一下成了军中名人。

一天,忙碌了一上午的王晓丽正在吃午饭,值班员通知她接电话。她拿起听筒,听到一个陌生人的声音:“王晓丽你好,你不认识我,但是我仰慕你很久了!”王晓丽有点纳闷又有点想笑,还没等她开口,对方又说:“我叫李振华,现在海军陆战队工作,我想和你交个朋友……”

对方说得津津有味,却不知由于线路问题,王晓丽在一片“吱吱啦啦”声中根本不知他在说什么。这位性格直率的女孩简短地告诉对方:“听不清,挂了吧,要午休。这是军线电话,不要再打来了。”“你的地址是哪里?我可以给你写信。”对方穷追不舍。王晓丽想拒绝,又怕对方没完没了惹来战友注意,只好如实相告。

杂志牵线,今生非她不娶

这个李振华,当年曾是云南楚雄市高考理科状元,在清华就读精密仪器与机械制造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科研单位,可他偏偏疯狂热爱海军陆战队。他居然想尽办法搞到了当时南海舰队某陆战旅旅长的电话,还冒昧地打过去,向领导表明自己的决心。首长欣赏他的满腔热情,让他终于如愿以偿。

2011年10月的一个下午,李振华翻看《解放军画报》,忽然间怔住了。封面上刊载了一名女兵在导弹发射车上工作的照片:秀丽的脸庞,阳光的笑容。身着迷彩服的她,伸出大拇指,透着一股自信。这篇题为《从清华才女到导弹操作号手》的文章,将李振华吸引住了。

李振华在这件事情上的行动和他在陆战队的表现一样迅猛,他掏出手机就给还在清华读书的同学打电话,请求他们调查王晓丽的联系方式,不到半天又急急忙忙去电催问结果。可是,王晓丽当兵这么久,谁也不知道她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和她取得联系。李振华没有气馁,他抓起军线电话直拨海军总部,要来了二炮总部的电话,又通过二炮总部查到王晓丽所在基地的电话……最终,他把电话打进了女子发射排。

要来王晓丽的通讯地址后,李振华第二天一早就寄出了第一封信。一张雪白的A4打印纸,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写了两段话:一段是自我简介,一段是他在部队的成长。这两段“李氏表达”被王晓丽概括为:一表明来意,二拉近关系。因为报道中说王晓丽在戈壁执行发射任务,李振华误以为她的驻地是青海,于是在信末尾他写道:“你在西北高原,我在南海之滨,总有一天,我要找到你。”

之前王晓丽收到的求爱信,言辞不是躲躲闪闪就是啰哩啰嗦,只有这个和她一样喜欢用空白纸写信的李振华“简明扼要”,这一点让她难忘,因为她一贯“喜欢爽快的”。

第二张A4纸,裹着李振华的近照而来。照片上的他,一身迷彩,荷枪实弹,脸上画满迷彩油,感觉就一个字:酷!这是李振华专门挑训练归来满身大汗时拍的,他就是要用军人最阳刚的一面打动千里之外的女导弹号手。

第三次来信中,李振华题诗作赋,直抒胸臆。但是,王晓丽依然没有动心。她清楚,自己不能违反军纪,况且她梦想中的另一半曾是韩剧中的长腿欧巴,后来则是陈道明式的深沉大叔。

出于礼貌,也是想让对方死心,王晓丽终于给李振华回了第一封信,虽然字里行间充满温良恭俭让,却婉拒了李振华的表白,讲出一堆“不可能”。没想到,李振华“执迷不悟”,攻势丝毫不减。“还有两个月我就要退伍了,以后别再打电话。”“好的,我可以用其他方式联系你。”“我们压根都不认识,怎么可能谈恋爱?”“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认识。”

王晓丽不得不承认,这个李振华“是有战术的”。虽然没有再打电话来,但两三天一封的来信从不失约。她开始好奇地关注这个“温情脉脉”的特战队员,并仔细阅读他的每一封信,并在训练的闲暇认真回复。她的回信很有特点,也是用空白A4纸,有时还会附上自己的美工作品。

李振华也会画画,画的是想象中他和王晓丽一起工作的场景。“有一次他给我寄来一张画,上面是我在操作导弹车,他手持步枪为我站岗,一副大义凛然的表情,标题是《特种兵遇上导弹部队》,可把我逗坏了。”王晓丽笑着说。

2012年元旦过后,即将返回清华继续学业的王晓丽接到部队邀请,在北京参演由女子发射号手表演的节目,有时排练要到半夜两三点。不管多晚,远在南海的李振华都要等她排练结束,相互问候后才休息。也就在那时,王晓丽真切地感受到了有人牵挂的小幸福。

终于,当年仲春,休假在家的李振华大胆提出“想去北京看看你”,王晓丽则干脆地回复了俩字:“来呗”。

不惧“霸道丈母娘”,跨越千里追到你

当身穿海军呢子大衣的李振华站在王晓丽面前时,两人相视一笑:“你来啦?”“是啊。”小伙子从手提袋里掏出一枝玫瑰。王晓丽大方接过,嘴上却不饶人:“这花蔫得都耷拉脑袋啦。”“这可是我专门从云南给你带来的呢!”

那天,两人重返清华校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李振华郑重地拿出送给王晓丽的礼物——两个厚厚的速写本。本子里记录着半年来他对心上人的想念,也记录着他想象中王晓丽工作和生活的情境,并精心地画了插画……抚摸着两本情感笔记,王晓丽被这份“用心”深深地打动了。

2012年年初,李振华被任命为护航特战队中队长,随第十二批护航编队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在出海护航的整整8个月里,两人不能通信、不能打手机,只能偶尔通过卫星电话简单说上几句,千言万语都化作默默想念。护航期间,李振华带领70名队员六次与海盗近距离对峙,成功化解险情,被表彰为“护航尖兵”。

那年端午节,王晓丽决定去广东看看李振华。她为李振华和战友们买了整整六大盒“稻香村”以及北京烤鸭等特产。她提着一只部队配发的“超能装”迷彩携行包另加两个手提袋,吭哧吭哧地换登机牌。那天,李振华的战友们接过礼物,一下子觉得未来的嫂子真亲切,教导员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我见过的最懂事儿的准军嫂。就凭这,我举双手赞成你们在一起!”

两人相约,等李振华返航回来就一起去见双方父母。没想到,王晓丽刚一回家,母亲就在她箱子里发现了李振华的照片。一番刨根问底后,除了身高,晓丽妈对李振华一百个不满意:“你看他,跟小黑人儿似的。你眼睛不小,眼光可不咋地。再说他没房没车没钞票,俩人相距又那么远,将来你们怎么过日子?”

2013年暑假,当李振华进入王家大门时,家里已经摆好了“三堂会审”的架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姨妈姨夫都来了。按山东规矩,开始试酒。李振华虽不胜酒力,但堂堂陆战队员,怎能输在酒桌上?几个满杯敬毕,话题越聊越尽兴。很快,几个爷们儿都光起了膀子。父亲、舅舅、姨夫评定:“小伙儿不错,实在人。”外屋的晓丽妈偷偷瞅着李振华说:“谁说他只是脸晒得黑?你看他身上,也黑得要命。”“人家部队都是光着膀子训练,能不黑吗?”王晓丽据理力争。老妈就是仨字:“不同意!”

第二天,一家人正沉闷地吃午饭。晓丽妈突然发话:“吃过饭你就走吧。”“为什么,阿姨?您还没有同意我和晓丽的事呢。”“就是不同意才让你走,你们不合适。”“阿姨,我知道我现在没什么资本,但我会努力。别人不一定会有我对晓丽好,不,是肯定没我对她好。”李振华说得真诚又坚定。

王晓丽一声不吭地扒拉着饭粒,丝毫不担心——近两年的交往,她了解李振华,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果然,李振华起身走向大门:“叔叔阿姨,你们串门去吧,我到楼下等。”看着站在太阳底下的李振华,晓丽爸妈愣住了。王晓丽不仅不心疼,还跑下楼对着李振华喊:“你还背着太阳,你该冲着太阳站。”转过身的李振华不急不恼、不卑不亢,在大太阳下练起了军姿。不到半小时,晓丽妈便捅捅女儿:“他这样晒着,中暑了怎么办?”王晓丽装作视而不见。无奈,晓丽妈匆匆下楼,往家拽李振华,嘴里嘟囔着:“我就想试试你,没想真赶你。”

当晚,王晓丽父母与李振华进行了一番谈话,主旨就是——婚姻大事,要认真对待。李振华趁机问:“阿姨,您这是同意我们的婚事了吗?”晓丽妈抿嘴一笑,没说话。“爸!妈!”兴奋的李振华当场改口。

2013年8月10号,王晓丽和李振华在北京领证。当了军嫂,日子却没有王晓丽想象的那样充满柔情蜜意。从相恋到结婚,情人节、纪念日对她来说都是奢望,就连难得的相聚也大都只有短短几天。

有一次,下了飞机坐大巴再转公交再步行的王晓丽,风尘仆仆赶到丈夫的驻地。可是,李振华因执行保密任务要马上出发。面对眼神里掺杂着歉意的李振华,王晓丽藏起担忧:“你走吧,我正好一个人出去玩玩。”二人在一起时,王晓丽是“极尽打击之能事”,似乎不调侃就不会说话。可每次分别,她都会流泪。

2014年,李振华考上国防大学研究生。现在每个周末,王晓丽都有了和他团聚的机会。虽然结婚时没有举行隆重典礼,虽然是“周末夫妻”,可从相隔近3000公里到同在一个城区,王晓丽已经不知道有多满足了。

2015年7月,王晓丽硕士毕业。她和丈夫一样,对基层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退伍的时候,旅长希望她办完毕业手续后回到连队担任士官。但是,和李振华走到一起以后,她觉得自己需要承担起一份家庭责任,支持丈夫的工作同样重要。

毕业后,王晓丽选择在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工作。她的理由十分直白:“总归能和部队沾点儿边,还能支持李振华继续‘冲锋陷阵。”

编辑 一川

猜你喜欢
振华清华导弹
家住西安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导弹燃料知多少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拦截那枚导弹
Cole-Hopf Transformation Bas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One-dimensional Burgers’Equation∗
导弹转运
清华,北大,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