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读《论语》?(上)

2016-05-14 17:55古社村夫
醒狮国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诸侯国言行本义

古社村夫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最重要典籍,如果要说哪一本古籍在中国社会中流传最广,可能非《论语》莫属。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论语》呢?

文字是最基础的钥匙和工具

我们解读任何一本典籍,最基础的就是文字关。文字,是解读书籍的钥匙,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不搞懂文字就可以研究透彻书籍的。所以,我们读《论语》首先也就要从文字方面下功夫。

《论语》大概成书于战国早期,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当时文字的含义,以及单音节词为主的语境。比如《学而》中说“有朋自远方来。”朋,不能简单翻译为今天的“朋友”一词,《说文》解释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就是说出自同一师门的才称为“朋”,有共同志趣志向的人称为“友”,后面有一句“毋友不如己者。”即是说不要和志趣不同志向不同的人为友。“远方”,今天是一个双音节词了,“方”的最初本义是指一种掘土的工具,后来逐渐引申出“区域”“地域”的意思,“远方”即是说远处的地域,这个含义跟我们今天所用的“远方”相似,所以翻译为我们今天的“远方”也无不可。再比如说,《学而》里面还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八佾》里面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今天可能不少朋友会把这里的“忠”理解为“忠诚”之忠,还可能理解为“忠君”之忠,甚至理解为“愚忠”之忠,但其实“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的意思,《说文》曰“尽心曰忠。”这与后来所说的那种臣子对皇帝或者下级对上级的那种忠是有区别的。

类似情况很多,我们注意到文字、词语层面的一些因素,在解读《论语》时候一般就可以解读出更加靠近文本原始含义的意思,而不至于完全以今天的语言内涵去解读。

先了解历史背景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其人其思想

在解读《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思想之前,如果我们先对于孔子生平、春秋史乃至整个先秦史有个大概了解的话,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会更容易。比如我们都知道孔子感叹当时礼坏乐崩。在《八佾》中,孔子对于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达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怒。那么怎么看这种“礼坏乐崩”呢?

礼,繁体写作禮,表示在礼器里面装满祭品举行祭祀,本义是指祭祀神灵以求福。《左传》里面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产生之后就一直受到重视,进入西周后,周公制礼,继承并完善了此前已长久存在的祭祀文化,这就是礼乐文化。礼,在进入西周之后不仅仅是指礼仪,它更是指当时的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礼,规定了天子、诸侯国、卿大夫、士等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通俗地讲,礼即是“别尊卑,明贵贱”。但随着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逐渐发生变化,于是这种旧的社会制度就注定不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周代礼乐制度的破坏,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角度上来讲,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其实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行为,所以一般称他为保守派。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东周自成立起,就开了一个乱的头,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孔子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提出想要恢复到西周时代那样秩序井然的时代是再正常不过的,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他站在我们今天的文明高度去提出一种超出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说通俗点,就是我们要理解“历史局限性”。

再比如说,同样属于礼的范畴内,孔子特别重视“孝”。我们知道,周施行宗法制。嫡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嫡长子在继承天子之后,将自己的弟弟们分封出去建立新的诸侯国,在诸侯国内部也是如此,嫡长子继承国君位置后,将自己的弟弟们分封为大夫。在这种模式下,儿子对于父亲的尊重和顺从、弟弟对哥哥的尊重和顺从,是决定王朝以及诸侯国统治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周特别强调孝悌,因为儿子对父亲孝,就不会忤逆弑父篡位了,弟弟对哥哥悌,就不会弑兄作乱了。孔子尊周制,很看重孝悌,而《学而》里面有子也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因为《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行,而孔子是活动在春秋晚期的人物,所以我们在了解春秋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去了解《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就更容易理解了。

猜你喜欢
诸侯国言行本义
屈原之死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没法守妇道
“自”的本义是鼻子
没法守妇道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妙语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