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现状认识

2016-05-14 01:19
健康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激活剂酶原纤溶

一、缩短自发病至FMC(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

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教育患者在发生疑似心肌梗死症状(胸痛)后尽早呼叫"120"急救中心、及时就医,避免因自行用药或长时间多次评估症状而延误治疗。缩短发病至FMC的时间、在医疗保护下到达医院可明显改善STEMI的预后(Ⅰ,A)。

二、缩短自FMC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时间

1.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和规范化胸痛中心是缩短FMC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的有效手段(Ⅰ,B);

2.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在FMC后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记录,并提前将心电图传输到相关医院(Ⅰ,B);

3.优先将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送至可行直接PCI的医院(特别是FMC后90 min内能实施直接PCI者)(Ⅰ,A);

4.对已经到达无直接PCI条件医院的患者,若能在FMC后120 min内完成转运PCI,则应将患者转运至可行PCI的医院实施直接PCI(Ⅰ,B);

5.也可请有资质的医生到有PCI设备但不能独立进行PCI的医院进行直接PCI(Ⅱb,B);

6.应在公众中普及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以减少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的犹豫和延误。

三、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

1.2015指南指出,STEMI处理策略是早期、快速,完全开通IRA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肌和改善预后。新指南将启动时间前移,优化了再灌注策略;

2.STEMI开通IRA的双剑客:溶栓联合PCI;

3.目前基层医院溶栓仍然是第一选择距发病时间越早溶栓越获益;

4.1h内为溶栓黄金时间,2h内为治疗的关键,3h内溶栓与直接PCI均可选择、视情况而定,超过3h后溶栓开通率则大大下降;

5.提倡基层尽早溶栓。院前溶栓效果优于院后溶栓;有条件者推荐在救护车上溶栓。争分夺秒做到PMC在10min内完成心电图,FMC在30min内进行溶栓治疗。

四、溶栓与介入策略选择

溶栓治疗快速、简便,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因各种原因使FMC

至PCI时间明显延迟时,对有适应证的STEMI患者,静脉内溶栓仍是较好的选择。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对发病3 h内的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Ⅱa,A)。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溶栓治疗多在医院内进行。

决定是否溶栓治疗时,应综合分析预期风险/效益比、发病至就诊时间、就诊时临床及血液动力学特征、合并症、出血风险、禁忌证和预期PCI延误时间。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溶栓获益较大。

要点如下:

1、溶栓与介入策略选择的4 个条件:发病时间,可能的拖延时间,患者本身风险,年龄与梗死部位;

2、不管溶栓成功与否,溶栓后可行PCI,及时转运至有条件的中心是必要的;

3、必须选择短效且具有纤溶特异性的溶栓药物;

4、溶栓后PCI 的时间3 h 以上是必须的,但最好不要超过12~24 h。

五、溶栓剂选择

建议优先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可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无抗原性,是目前最常用的溶栓剂。但其半衰期短,为防止梗死相关动脉再阻塞需联合应用肝素(24~48 h)。其他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还有尿激酶原、兰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等。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尿激酶,可直接将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

六、疗效评估

溶栓开始后60~180 min内应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ST段变化及心律失常。

血管再通的间接判定指标包括:

1、60~90 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至少回落50%;

2、cTn峰值提前至发病12 h内,CK-MB酶峰提前到14 h内;

3、2 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

4、2~3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或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伴或不伴低血压。

上述4项中,心电图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最重要。

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标准:心肌梗死溶栓(TIMI)2或3级血流表示血管再通,TIMI 3级为完全性再通,溶栓失败则梗死相关血管持续闭塞(TIMI 0~1级)。

七、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

溶栓治疗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0.9%~1.0%)。高龄、低体质量、女性、既往脑血管疾病史、入院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

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和抗栓治疗;进行急诊CT或磁共振检查;测定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并检测血型及交叉配血。

治疗措施包括:降低颅内压;4 h内使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推荐用鱼精蛋白中和(1 mg鱼精蛋白中和100 U普通肝素);出血时间异常可酌情输入6~8 U血小板。

八、溶栓后PCI

对于溶栓后患者,无论临床判断是否再通,溶栓后尽早将患者转运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均应早期(3~24 h内)进行旨在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后PCI的最佳时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溶栓成功者于3~24 h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Ⅱa,B);

2、溶栓失败者尽早实施挽救性PCI(Ⅱa,B);

3、溶栓治疗后无心肌缺血症状或血液动力学稳定者不推荐紧急PCI(Ⅲ,C);

4、无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条件的医院,在溶栓治疗后应将患者转运到有PCI条件的医院(Ⅰ,A)。

九、STEMI患者药物介入与直接PCI孰优孰劣

中国人群STEMI患者药物介入治疗的最新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溶栓后早期PCI(即药物介入策略)与直接PCI比较,在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其心脏功能,微循环阻塞(MVO),心肌内出血(IMH)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提示药物介入策略在特定的患者群里,是不亚于直接PCI的治疗措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药物介入策略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尤其在我国广大不发达地区,没有条件进行直接PCI的情况下,是重要的值得推广的治疗措施。

来源:医脉通

猜你喜欢
激活剂酶原纤溶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一种微生物采油功能性激活剂激活特性及驱油性能*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