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见,为地域色彩注入共性基调

2016-05-14 14:10黄小宇
收藏·拍卖 2016年7期
关键词:潮汕中国画绘画

黄小宇

“写实不难画,古人对于写实比较轻视,相反,他们更重视神似,从原来的‘形达到‘神,寻求的是一种精神方面的表现。写意、写神,就是我们中国画的精髓。”——卢中见

定格在槌子敲在一起前的瞬间

个来自中原河南的北方人,却凭南方潮汕民俗风情的舞蹈系列画作频频拿奖,成为潮汕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

1994年,原籍河南偃师的卢中见从海军部队转业,就地分配到汕头市文化局社文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画了13年军事题材,到了地方自然要转而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每年卢中见都要在农村举办节庆、大兴灶火之际,下乡去走走看看。这原本是他的岗位责任,却在有意无意之间,为他日后的创作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根基。

通常地域文化都保存在乡村,对于卢中见来说,下乡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却是语言。虽说潮汕话跟河南话样都是比较古老的中国语言,可是在今天的河南人听来无异于外语。于是,卢中见用了读书人的办法,先去查文字资料,然后再与当地人慢慢沟通,多接触多来往,渐渐深入到他们生存的文化氛围当中去。潮汕民间舞蹈系列屡获肯定,启发他看清楚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深耕这题材,用十几幅中国画作品组成了个规模宏大的系列。

尽管凭地域题材扬名,但他从来认为地域题材只是取其内容,绘画形式还是中国传统理念,对于地域题材的把握,要避免小家子气。有句话说,越是地域的东西越是世界性的,卢中见认为不对,“地域的东西要跟大文化(即大众的习惯观念)接轨,否则就是走死胡同。”在艺术创作上,首先要建立新的思维理念,纵观历史、横观整个时代,不去迎合地域文化,而让它们接受运用才能发扬光大。

卢中见用了半年创作出《潮汕英歌舞》。潮汕英歌舞是明朝时潮汕人在山东做官后,告老还乡带回到潮汕地区的,这种艺术形式在山东反而没有了,完全移植到了潮汕。英歌舞内容就是梁山泊108好汉的故事,脸谱和服装都是沿用戏曲的模式,表演者踩着鼓点出场。

英歌舞的服装有很多种类和色彩,卢中见却在画中将它统成红色,大红是民间的吉祥色、主色调,节庆喜事都是用大红。他还将画面中的鼓的下半部分统用块布围起来,在上面画上红牡丹花,而这在现实中也是没有的。“有些东西需要二度创造,加入文化共鸣的东西。”潮汕地区也是汉文化,也遵循大红大绿的吉祥色调。而牡丹花自古以来从老百姓到皇帝都奉之为富贵雍容之花,象征繁荣昌盛。“把这些元素加进去以后就意味着跟大文化接轨。”

潮汕人与中原人同根同祖,有着共同的民族节庆习俗,活动场面隆重,喜气洋洋。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人看到英歌舞的形式跟鼓点音乐,都会觉得激动人心、振奋,卢中见就说自己被那种场面震撼得掉眼泪了。

为了画这幅画,半年时间中,卢中见几乎没有

天晚上睡好觉,整天都在想怎么去构图,不停地起稿。“画画不像文字叙述,要抓住个时刻的切入点”,怎么去找到并处理这张画内容最精华、最经典的地方呢?

卢中见记得在广州美院学习的时候,老师讲到关良在画戏曲人物时,通常选择亮相之前的那刻呈现,因为真正亮相的时候,演员已经开始散架了,准备亮相时精神状态其实已达到高峰。英歌舞中的动作很多,跳啊喊啊蹲啊,但有个不能改变的是鼓点,大家都要顺着这个鼓点,鼓点最后跟槌子是打在起的。卢中见最后决定将画面定格在槌子打在起前的那刻。“我画的槌子都没打在起,每根棍子都相差七八公分的样子,是碰在起之前的那刻。如今,如果你仔细看那幅英歌画时,就好像能听到槌子即将敲响的声音。

也因为那刻的定格,可以看到画面中人物形象都比较夸张,“在那么大的广场里,不大声喊叫,效果出不来的,一跳喊起来哼啊哈啊的表情就会比较夸张。”

绘画之上,是观念的问题、做人的问题

有人问卢中见:什么是中国画?他答:“中国文化也。你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就对中国画了解有多深刻。”卢中见认为画画的材料、题材均不是问题,主要是观念。比方说中国的水墨和宣纸,外国人也可以用,但外国人用了之后画的却不是中国画。

西方人看中国画时会有观念上的差异,比如看到画中鱼在荷花旁边游,他们就会问:水在哪里?他们是很实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绘画观念是散点透视。中国人也画光,“‘八大的石头都有光点”,光在中国画家的心眼里。

中国美学史讲师法自然,中得心源。卢中见认为艺术创作有第自然和第二自然。第自然是大自然,第二自然是我们自己,形成第三自然就是艺术创作。“现有的两只眼睛是看外部客观世界,第三只眼睛是心眼。所谓想象来自第自然,而心源打开了心眼就打开了。中国话说死心眼,死心眼就是不开窍,开窍后就自由了。前提是,你有境界,来自读了多少书,恬出了多少道理。”

自感读书时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缺失,卢中见现在主要看中国古代哲学方面的书,是为补课,他觉得这些书对绘画指导意义非常大,“上升到定高度后,不是绘画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做人的问题。”为此,接任汕头市美术家协会会长时,他提倡要将协会办成

个读书的协会,“你不读书你的作品有什么资格挂在人家书房?”他深感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一个人没有正气,作品里就会带出邪气。因此,做个画家更重要是回到传统用仁义礼智信来参照,先堂堂正正地做个人。

卢中见曾作过个大工程的对比,他将自己最喜欢的顾恺之《女史箴图》与中国历代作品,以及近年参加美展的所有作品逐个参照着来看,得出结论:那张画太妙了,在绘画作品里是很难逾越的高峰,历代多少个画家都超不过那张画。除了顾恺之本人的艺术天赋之外,卢中见认为东晋时期的文化氛围、社会环境也起到了决定作用,那时候,

帮文学家、哲学家把绘画提高到很高的境界。如顾恺之所说,绘画不是形的问题,形只是载体是路,而是神的问题,这个神正跟中国文化脉相承。

现在大家都忙着赚钱、卖画。有些人参加全国美展,首先选取尺寸、题材、手法,研究评委喜欢什么手法,就画什么手法,目的就是为了获奖,甚至很多绘画作品是参照照片来画的。“真正的作品应该是参照内心啊。”

卢中见不否认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抱着获奖的目的参加美展,如今年龄大了,“应该活得舒心点,尽量自由一点。”因此,这几年逐渐转向对人性的关注。画画的主题也围绕着人本体、人性永久性的内容。在家的时候卢中见经常去买菜,与菜贩打交道,来自生活的观察便形成了《民以食为天》的系列题材。人性不太好画,那就通过古代人物来表达:论道的贤哲,品茗研道的高土,对弈的棋手,怡然笃学的儒生等。古人没有现成的既定的形象参照,“画画跟相学有直接关系”,卢中见的方法是观察周围的人物形象性格,通过五官脸型将人物形象分类,就像在脑子里装很多零部件,最后把零部件组合起来后,它就是个成品。“你想画什么都可以”。有评论认为卢中见这个系列的作品以漫画的笔法表现出了大拙若巧的人物精神面貌。

李可染曾说,中国历代画家,线条过关的没有几个。有评论形容卢中见是运线的魔术师,认为以线写意是卢中见水墨画的大特色,其运线的节奏和干湿浓淡的自然变化直是画作中最为动人的因素之

。卢中见对线条非常重视,强调要按照人的标准来对待:这个线条有骨有肉有血有气,生神韵。每天练是必须的,但仍然是画外的修炼,是个世界观的问题,对自然认识的问题。熟能生巧,光熟练没觉恬不行。当修炼到定程度,出手的东西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而觉恬是不断地觉恬,画家“都是孤独地走在路上,眼睛看到的反映到内心里、大脑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只有生命完结才可盖棺论定”。

如今,世界发展太快,也出现了很多探索性的中国画,卢中见认为中国画还是应该顺着老祖宗的思路走下去,延续就是发展。就像朝代更替样,消灭个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即便有革新也还是建立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绘画也是样,其发展创造的主干线直遵循着中国传统最早建立的艺术观念。

卢中见,河南偃师人,现居汕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潮汕英歌舞》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潮汕龙舟舞》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金奖。《潮汕蜈蚣舞》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铜奖。《潮汕布马舞》获广东省首届中国画展金奖。《吉日》获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铜奖。《惠安女》入选2001年全国中国画展。《忆童年》《双头马》入选第十三届新人新作展。《棍球》入选全国第四届体育美展。《惠安女》人选2004年中国人物画展。

出版:《卢中见画集》《卢中见人物画选》《花鸟画入门》《卢中见小品人物画选》《卢中见山水画选》《21世纪广东省中青年团画家丛书/卢中见》

猜你喜欢
潮汕中国画绘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潮汕火锅怎么牛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潮汕话的发展现状及保护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