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为官不为” 不能仅靠“蜗牛奖”

2016-05-14 15:40刘雅睿韩家慧
决策探索 2016年7期
关键词:懒政为官不为树懒

刘雅睿 韩家慧

设立“蜗牛奖”的消息一出,便占领了舆论风口,引起了公众热议。

在反腐的重锤之下,“为官乱为”的现象少了,“为官不为”的现象却多了。许多官员持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自保心态,“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成为一些官员的工作准则。在2015年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为官不为的典型要公开曝光。”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此种情形下,“蜗牛奖”应运而生。借蜗牛胆小缓慢的习性,惩戒获奖官员的“不作为、不敢为、慢作为”,旨在倒逼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快推快进到位。如果给“蜗牛型”官员起一个别名,那“树懒”恐怕再合适不过。电影里的树懒以其反应慢萌翻大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你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办个签证却要花上一年时,估计就只剩抓狂捶地的份儿了。

“蜗牛奖”的设立是为消除官员不作为现象的新尝试,是地方政府治理手段的一次创新,是充分调动民众参政积极性、彰显坚定治理决心的表现。这种创新治理手段的意识与肃清官员不作为现象的决心是需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治理官员庸政懒政怠政,仅有“蜗牛奖”还远远不够。

“蜗牛奖”的设立虽对官员有激励作用,但也存在不容小觑的隐患。诸如土地闲置、项目拖延、棚改迟滞等一些庸政懒政、不作为问题,并非均可短时有效解决,不免有官员为保面子躲避“蜗牛奖”,而只追求表面效率,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与“蜗牛奖”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

应看到,对于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杜绝“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仅靠“蜗牛奖”这般创新的辅助治理措施是不够的,建立科学完善的督查问责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方是长久之计。唯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使官员更为民,百姓更舒心。

猜你喜欢
懒政为官不为树懒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内涵、成因及治理对策
树懒有多“懒”
有只树懒不上树
树懒到底有多懒
树懒的懒
外国如何治理“为官不为”
着力整治“为官不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从严治党之下,“懒政”怎么办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依法行政论域中的“懒政”现象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