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电商:左摇右摆找风口

2016-05-14 13:11龚斯宇
新城乡 2016年7期
关键词:李君小农土鸡

龚斯宇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身居城市的消费者往往都不知道所买“土货”的来历。

如今,他们选择相信这些“有名有姓”的东西。

接受采访的时候,29岁的吴勇智的双手没闲着。他坐在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灵巧地运动。

淘宝旺旺的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我在做售后服务。”他对本刊记者解释道。

吴勇智是一个淘宝店主,卖土鸡和土鸡蛋,销往全国。

差评的风险不可避免。最近,一批鸡蛋送到客户手里后,被发现是坏的,“可能是生产,也可能是物流和储存的问题。我们无法精确地追溯每个环节,其中的风险,说来就来”。

“看得见”的生产者

五月初的四川青神已经开始热了起来,“小吴土鸡”的办公室里还没有装上空调和电扇。吴勇智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为了使脑子清醒些——这个创业者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做电商的都这样。”他说。

吴勇智平时不太常去养鸡农场,一般待在位于青神县城内的办公室里,两张办公桌,两把简易凳,两台电脑。八平方米的小屋显得有些空。“电脑这些办公设备都是政府支持的,地方是我自己找的。”

经过几年摸索,吴勇智的创业路已经走上正轨。2012年,从部队退伍的他无意中发现,城里人对土鸡的需求旺盛,便决定回乡养鸡。

他时常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些农场的图片,其中不乏一些鸡的趣图。他也慢慢成了“段子手”,会在图上配上“台词”。前段时间,一只鸡飞到树上吊死了,他拍下照片,在图上打了一行字:“怎么就想不开了呢?”

于是,通过互联网,他成了一个“看得见”的生产者,“城里买我鸡的都知道我是谁,每天在做什么”。

不过,这种一对一的销售,也让他颇费精力。现在,他有两百多个长期维系的客户,而这些关系都由他本人亲自打理。“我无法像那些大农场、大企业那样,迅速扩大规模。而且,我的抗风险能力要比他们小很多。”他坦言。

2013年,农场闹瘟,死了一半的鸡。亏本让他开始思索如何分散风险。于是,他决定把鸡苗卖给村里其他的一百多个农户,并告诉他们养殖方法,养成后他再从后者手里收鸡。这些农户往往都是不会使用电脑、不懂互联网的留守老人。

像他这样利用电商途径卖土货的小农生产者,在青神不止他一个,但大多数都在卖腊肉。“我做不来腊肉,所以只好成了县上唯一一个卖土鸡的。”他打趣说。

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物流。“省去了原来传统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后,物流成本就相当于全压到了生产者这一头。”他表示,生鲜产品尤其不易储存,他必须寻找那些“靠谱”的物流公司合作,才能保证土鸡和土鸡蛋送到别人家门口的时候不会腐烂。

小农的平台

“农产品电商”成为近两年来的热门词汇。全国各地,发展农产品电商已成新趋势。四川省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达1409.49亿元。而四川以119.02亿元的交易额,排名第四。

去年,四川省政府发布《四川省电子商务发展三年(2015-2017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在2017年宴现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2600亿元。

针对农村电商的建设,四川提出,要加快聚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主体,整合商贸流通万村千乡店、“农党网”、供销合作社网络、邮政网等资源,完善渠道起点和终点服务。

在农村,仍然有大量小农生产者。“他们搭上了电商发展的快车。”刘潇表示。作为成都市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关注“小吴土鸡”已有三年时间。

该公司搭建了一个生态小农服务平台,吴勇智是他们常联系的农户之一。“我们只和小农合作,不考虑投资型的大农场,前者更需要帮助——他们的资源和渠道都有限。”

2014年至02015年期间,该公司寻访了各地的生态小农生产者,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

彼时,在生态农产品的消费圈里,公司已经积累了人气和信任度。“我们还建立了供客户和农户交流的微信群,让生产者直接和消费者对接。”刘潇表示。

和“小吴土鸡”一样,在上述公司平台上销售的农产品,每一样都能让消费者追溯其生产的地点、生产者的名字,以及生产的方式和养成周期等信息。

如何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刘潇告诉记者,公司会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才会将其列入平台展示的范围。

记者随后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帅青红,他坦言,电商途径销售农特产品,监管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农户养的土鸡,很难像大规模养殖那样送检后再流入市场,确实隐含着一定安全隐患”。并且,小农生产和“标准化”监管之间存在的矛盾,短时间内无解。目前主流的一种做法是,农村电商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途径,由当地政府为农特产品质量背书。

有意思的是,消费者在对比有风险的小农生产农产品和“规模化”生产的产品时,往往对后者愈发不信任。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小农生产的“土货”要么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到达城市消费者手中,要么只能就近在当地市场销售。“那时候,身居城市的消费者往往都不知道‘土货的来历。如今,他们选择相信这些‘有名有姓的东西。”刘潇说。

如何相信小农?

相比刘潇的公司,四川一品一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体量要大得多,2015年曾获天使投资400万。企业创办人李君今年31岁,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的村支书。

苍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委县政府将“互联网+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列入2016年十件大事之一。苍溪县商务局副局长李奎说,今年以来,京东、苏宁云商等省内外电商大平台相继与之对接。

“我们发现城里人想买价低质优的生态农产品,却找不到渠道。”而在李君的家乡,有大量的这类农产品。几年前,农户往往找不到销售渠道。一品一家便用高于市场30%-50%的价格收购土货,再把这些农产品用企业搭建的渠道销售出去。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信任”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农产品和别的东西不同,是要吃进肚子的,单纯靠线上的方式,维系信任的难度很大。”李君表示。

于是他想到了在成都开设体验店。在店内,消费者可以吃到由他们收购的“土货”食材做成的菜品——如果他们的味觉被打动,就可能转化为长期消费者。

不过,目前体验店仍在亏损。店里人均消费约50元,李君不打算提价。“开这个店的目的是转化。我们一般会说服客人一次订购一年的农产品,定期配送,按需生产,这样不会出现农户生产了卖不出去的情况。”

分散的小农不仅缺乏对接市场的能力,也往往难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波动。“小农无法观察到市场的供需关系,他们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有时什么价格高,大家就一窝蜂去生产,结果造成价格大跌,受损的还是他们。”李君说。

他认为,农业的现代化也应当包括营销的现代化。在微信平台上,他的团队把签约农户信息都通过“溯源系统”公布出来,消费者就可以查到每种农产品的生产资料、种植情况、养殖现状等。

当前,这样的电商平台仍面临物流成本高、体量不够大等问题。对此,四川省商务厅表示,今明两年,将安排省级电子商务产业扶贫资金共计8400万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

据帅青红的观察,要真正帮助小农搭上电商的快车,还要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解决好农特产品在种植、生产、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培训更多的电商人才,让农民专事生产”。

猜你喜欢
李君小农土鸡
侗乡巨变呀啰耶
张碧林养土鸡名堂多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土鸡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草地养土鸡 致富山里人
洪江市小农水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
《皇清诰授荣禄大夫李君墓志铭》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