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中国式家长的爱与怕

2016-05-14 13:11董洁旭
新城乡 2016年7期
关键词:子女婚姻爸爸

董洁旭

大部分50、60后父母的观念中,一直隐含着一个预设:子女只有结婚并组建家庭才能获得幸福。一旦孩子大龄未婚,父母很容易生出对孩子的愧疚感、亏欠感。

每逢佳节被逼婚,一旦孩子过了法定结婚年龄还没什么动静,中国父母们通常会自动切换到逼婚模式。

在陕西,31岁的男子,遭遇逼婚,父母到他开的餐饮连锁店里堵门砸店;在长沙,一位28岁的刘小姐,母亲花138元在网上买了棵桃树,想让女儿走桃花运……这些年来,逼婚从一个隐性的家庭问题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父母和孩子之间,因逼婚和反逼婚,双方对彼此的困惑和不理解,从来没有这么深切且持久。

两代人都需要断奶

在一部分50、60后父母看来,爱情并不是让婚姻活下去的关键。只有柴米油盐、搭伴过日子才是最实际的;只有对方人品好、少来夫妻老来伴,才是最值得羡慕的。至于爱情,是奢侈品,却不是必需品。

于是,当憧憬爱情的年轻人在面对相亲对象时,如果以“没感觉”“谈不来”为理由拒绝进一步发展,父母们通常会认为孩子不现实、理想化、还没有长大。在他们看来,这不足以成为子女拒绝走入婚姻的理由。

“这一代父母,人生太局促、太不由自主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说,这一代父母童年时物质贫乏,读书时上山下乡,回城后难题种种,结婚时计划生育,中年后下岗分流。他们的人生,被时代裹挟东奔西走,个人意愿和自主选择被压缩到一个狭窄的空间。“面对我是谁、我想要怎样的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个人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从计划经济走来,身处市场转型时期的知青一代父母,有难言的困惑。”

上海男生李小强则觉得,自己完全被父母当成私人财产。他36岁,离过一次婚,现在正因父母持续逼婚而烦恼不已。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再怎么大,还是我的孩子。”

“他们不知道人和人是有界限的,人是有隐私的。”李小强说,自己第一次婚姻还没结束时,妈妈就会给前妻的父母打电话,侧面了解他的动态。

然而,父母们尽管意识到代沟,却仍然不能避免将子女的婚姻当成自己的责任。大部分50、60后父母的观念中,一直隐含着一个预设:子女只有结婚并组建家庭才能获得幸福。婚姻是否成功,成为父母是否尽职的重要标尺。因此,父母则必须为子女操心。一旦孩子大龄未婚,父母很容易生出对孩子的愧疚感、亏欠感。

曾有一位阿姨在心理咨询师张呖面前表示后悔,说自己管得太多了,以致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不会和外人打交道。张呖劝这位阿姨早点放手,先从让孩子搬出去住开始。阿姨回答:“你要是早跟我说十年,我肯定放了。现在孩子三十好几了,只能管到底了。”

“实际上两代人都需要断奶。”中国社会科学院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吴小英说。年轻人需要自力更生、自己做决定;父母也要寻找自己的生活,不能再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缺少爱的能力

“我不太愿意结婚的一个很大因素,是不想要我父母那样相处的模式。”江西女孩孟章表示,自己的家庭看上去挺温馨,实际不是很开心。

孟童觉得,父母的生活状态、思想差距越来越大。爸爸什么家务都不千,把妈妈当成保姆使唤。只要一吵架,妈妈不给他洗衣服,爸爸就认怂。妈妈则不爱接受新鲜事物,连微信都不会。问到妈妈爱看什么时,爸爸会嘲笑妈妈,“她就爱看什么总裁的情人,全是那些网上言情小说。”

孟童说,两人初相识时,和如今的情况正好相反。妈妈考上了大学,爸爸只是普通工人。外婆看不上爸爸,觉得他没什么前途,便把妈妈关在屋里,禁止两人见面。妈妈跳窗户,跑去见爸爸。

事实上,50、60后父母的婚姻选择中,完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是少数。大多数父母仍能实现小范围内的自由恋爱。然而,尽管这一代父母因爱情结合,却缺乏爱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营造平等、共赢的婚姻关系。子女耳濡目染,发现父母的婚姻模式不令人满意,对于婚姻本身及自己维系婚姻的能力有了犹豫、迟疑。

在湖北女孩杨依依看来,自己的父母属于应该离婚却凑合着过的那一类。两人本就性格不合,又不知道如何解决争端,便回避一切矛盾,进入冷处理、冷暴力状态。如今即使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爸爸妈妈就连孩子的新闻也互不交流。积累下来的坏情绪需要疏解,爸爸时不时地大醉一场、妈妈时不时地大哭一场。然后,一切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杨依依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这样,但有时她会发现,自己似乎不能避免这种沟通无能。谈恋爱时,她也习惯性将负面情绪憋在心里、一个人生闷气,而对方往往一无所知。

“中国青年男女缺少爱的教育,不知道如何谈恋爱、如何交往、如何维护一段关系。”北京心之助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卢悦表示,“一方面对坏的婚姻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对好的婚姻又没有办法。”大龄未婚青年与父母的冲突,更加尖锐。

孩子如果以“没感觉”“谈不来”为理由拒绝进一步发展,父母们通常会认为孩子不现实、理想化、还没有长大。在他们看来,这不足以成为子女拒绝走入婚姻的理由。

哪里有“一劳永逸”的婚姻

万玲是湖南人,出生于1958年。独生女34岁,还没有结婚,成为一块心病。如今,她告诉女儿的是:哪怕没有感情,也可以随便找个男人先结婚,生个孩子,再离婚。

“没有孩子,住养老院也没人看,自己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谁会替你收尸?”万玲心有戚戚。她看新闻。常有孤寡老人死在家中、被发现时已是累累白骨的消息。她学会用微信,将链接发给女儿,以示警醒。

在中国,家庭能够承担很多职责:个体收入不稳定、通货膨胀的生存压力、住房医疗、赡养老人、看护医疗等等。这让家庭本身成为风险社会中个体寻求安全感的最终堡垒和依托,婚姻由此从个人的情感归宿变成过日子的支撑单位。

简单来说,很多中国人尤其是长辈觉得成个家更安全。

他们害怕自己老无所依,害怕子女孤苦伶仃。“怕已成为他们人生字典上的一个关键字,成为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时刻长鸣的警钟,并且自然而然地转嫁到下一代身上。”在专著《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中,孙沛东这样写道。

在吴小英看来,转型期中国式婚姻焦虑的核心问题,还在于人们对婚姻动态性所导致的脆弱性认识不足,因而希望通过精心选择,一劳永逸地找到所谓靠谱婚姻的企图。

然而,尽管婚姻本身风险和脆弱性日益增大,但似乎只有婚姻,是长辈们对抗人生不安的唯一方式。

猜你喜欢
子女婚姻爸爸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我和爸爸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