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也能看到同样的风景

2016-05-14 06:39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16年6期
关键词:蔡元培美术馆美育

王菁菁

辛亥革命胜利后,蔡元培被任命为首任教育总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首倡“美育”的概念,认为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远胜于教授其谋生技能。由此,为了实践这一理想,他穷尽一生、致力不渝。

长期以来,这位民国大师在美育方面的成就,是教育界学术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巧合的是,作为孙女、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蔡磊砢,继祖父之后也走进了北京大学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学府,成为该校教育学院讲师中的一员。“70后”的她没有亲眼见过爷爷,但共同的职业追求却是祖孙俩“隔空交流”的有效“黏合剂”。尤其是近几年研究教育史,蔡磊砢说,通过字里行间,自己似乎正在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去“读懂”爷爷。

于是,2016年一个初夏的午后,西山脚下、未名湖畔,我们专程拜访了这位名家后代。学者的身份、亲人的标签……多重角度使得她的讲述与理解自有一番不同的滋味。

| 理解 |

对于美的本质,蔡元培曾着重提到过两方面:即美是普遍的,也是纯粹而超脱的。

爷爷曾经撰文说道,比如我们欣赏西山的风景,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本身不会因为被不同的人看而有所改变。因此他觉得美是普遍和可以共享的。这跟物质的、利益上的东西不同。好比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房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让人进入。但美却不存在这样的冲突。

与此同时,他还觉得美有超脱性、不功利。比如我们并不会因为非常功利地想要得到果实而去欣赏花、赞赏它的美。欣赏一幅画的时候也是如此,它的价值与美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这是他对美的理解。

基于此,蔡元培对美育的普及相当重视,因为在他看来,如此才是对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完善方式。而蔡磊砢认为,爷爷的观点很有前瞻性,即便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引人深思的。

现代社会中,家长让孩子学习绘画、音乐等等,很多时候的初衷是纯粹将其当成一种技能,带有功利性。但当年爷爷倡导美育的时候,更多地是想抛开这些功利的东西。当然,人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因此教育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目的性。但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它的养成只有美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美育应该跟教育完全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融合 |

蔡元培提倡管理教育的思路,既与他“在其位、谋其政”、要以国家大局作为参照来进行翔实的方针制订有关,也深受他本人的游学经历影响。

爷爷在莱比锡大学学了很多课程,特别是在上哲学课的时候,著名的冯特教授讲到康德美学,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觉得这些内容非常有意义。课后他又通过自学,系统地接纳了康德的美育思想。而且,在他后来回国后的教育措施中,对于游学所得不是简单的接受和照搬,更多是放置于大的教育背景下来做。

游学中,与传统文化完全不一样的新思想刷新着蔡元培的认识,与此同时,当地的环境氛围也时不时地对他产生影响,进而促使他不断反思。

他特别喜欢欧洲的环境,期间经常去听音乐会、歌剧。他甚至觉得,听歌剧是他学习语言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在旅行过程中,他还会去博物馆、美术馆。他的经历、他的身份地位、包括他在不同的阶段所接触到的人,所有的这些都使得他将努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为己任。

在民国初,他就提倡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程。在北大,他也曾开过美学方面的课程,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得已中断。他在任校长时,北大成立了很多跟艺术相关的社团,爷爷还专程请了名师来给学生教授古琴等传统艺术方面的东西。

你可以看到,他对于美育的倡导和实践是全面的,不仅限于思想上,还往往在意中西的融合。他说过,除了学校教育,美育还包括家庭以及社会。比如在欧洲国家,马路上的雕塑,以及博物馆、美术馆,都能对民众产生良好的普及教育,于是他也效仿在国内提倡于此。但当年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遗憾,有些设想当时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上。

| 传承 |

纵观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教育独立”是当中一个非常鲜明的思想。他认为不应该有政府官员来干涉教育,而是要由教育人士来自主管理。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从北大出来,到了教育部任职,提出来希望教育独立。也是在这时,他成立了中央研究院——一个国家级的学术研究机构。同时他还认为,国家应该有培养艺术方面人才的专门学校,所以在他的大力支持下, 1927年成立了上海音乐学院、1928年成立杭州艺专。尤其是杭州艺专的选址,他们是经过很慎重的考虑的,也许是故乡情结,加之他们认为发展美术教育应该选择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最后就定在了有着美丽西湖的杭州。

虽然爷爷自己在美术方面所留下来的东西很少,但我们的家人中很多都是受过相关教育的,比如我的奶奶、姑姑都是学画画的,姑姑还曾经专程到欧洲学习油画。在我父辈特别小的时候,也都要学习书法、音乐。甚至爷爷40来岁的时候,在德国还学过一段时间的钢琴。

百年前,祖父是名望颇高的教育家;百年后,孙女竟也成了同一所名校的教书人。蔡磊砢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传承”。然而,她的回答却认为这更多还是一种“机缘巧合”。

我觉得家里的传统更多是自由选择,不是说爷爷做教育,后辈就一定也要从事这样的工作。我父亲那一辈都是理工科,比如我伯伯是复旦的物理系教授,而我父亲则是在企业从事航空事业,我的姑姑在中科院研究所也是做理科方面的研究。到了我们这一代,我的堂姐在美国当律师……这些并不是像外界认为的有那么深的家族延续。而我之所以选择当老师,主要是因为热爱,能够为培养人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特别有价值和意义。

其实,以前的我总认为,既然当导师,在课堂上能给予学生的就是知识,所以对美育的涉猎并不是那么深。但通过这几年做教育史研究,特别是几次筹备举办相关展览,越了解爷爷,就越强烈地意识到单纯给予学生知识是不够的,教育的第一要务还是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如果通过我的不断努力,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是我最大心愿的实现。

其(德国莱比锡美术馆)第三层将各国美术馆所收藏之名画,购其最精的照片,依时代陈列,阅者的印象虽不及目睹原本的深刻,然慰情聊胜无。我常想,我们将来设美术馆,于本国古今大家作品而外,不能不兼收外国名家作品;但近代作品,或可购得,而古代作品之已入美术馆的,无法得之,参用陈列照片的方法,未尝不可采用。

我在旅行的时候,除游览名胜而外,对于有美术馆的城市,格外注意……总括地说,我向来旅行,很注意三点:第一,是看一种不同的自然美;第二,研究古代的建筑;第三,是注意博物院的美术品。

猜你喜欢
蔡元培美术馆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蔡元培借衣服
美术馆
蔡元培的气度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美育教师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