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与原则

2016-05-14 13:31陈晓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死海文眼白杨树

陈晓红

[摘要]

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一般可从课题、文眼、人物或是精彩、特色之处切入,并且做到切实有趣,新颖巧妙,有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切入点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04

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读水平。而导读的实质无非就是通过情景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因此,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就成为有效阅读指导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两点又是问题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切入,科学设问。

1.从课题切入。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就可从题目入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杨修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他是怎么死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也正是学生想知道的,自然会吸引学生去阅读、思考。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2.从文眼切入。“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从文眼入手设计问题,可以直接切入文章的重点。例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便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浏览一下全文就知道,后面又反复强调和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见“不平凡”是文章的“文眼”。教学中只要依此设问“为什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学生自然会找出其不平凡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弄懂作者由表及里,由树及人,由近及远,借赞树而赞人的目的,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掌握课文托物抒情的写法和精神实质。

3.从人物切入。写人记事类的文章,重在刻画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类文章作者往往从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或是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很受学生的喜爱。但这类文章往往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主要人物为切入点,设计合适的问题,不仅可以长文短教,快速把握文章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例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从小说的主人公入手,抓住高潮,设计问题:范进中了举为什么会发疯?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发问,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小说主题一下子就全都清楚了。

另外,可以从文章的动情处、精彩处、值得探究的地方切入,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手法、主题切入,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巧妙设计问题,用问题为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捷径,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把握原则,有效提问。

1.问题要切实、有趣。所谓“切实”,就是要从生活出发,要从课文内容出发,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与学生需求相关。另外,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读课文,更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会在哪些地方有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因为这是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他们所迫切要知道的。例如,在学习《散步》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文中一家人散步途中发生的分歧,你认为有无两全的解决办法?假如你是文中的孙儿,你会怎么办?”因为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动脑筋、想办法,学生非常活跃,讨论热烈,既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反思了自己,从内心深处受到了传统美德教育,效果良好。

2.问题要新颖、巧妙。通常教师课堂问问题,都是口头提问,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于电教设备观看幻灯、演示动画、配乐解说,使我们的问题变得直观感性,富于情境。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人们在死海游泳嬉戏的场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死海不死”的奇妙情景,然后提问:“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顿时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书格外认真,总结得有条有理,课堂回答效果很好。

3.问题要有深度、广度。语文教学中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模糊多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含量少。因此,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必须有意识地加大理性思考的含量,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例如,教学《故乡》一文,我抓住杨二嫂说闰土偷藏碗碟这一情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闰土是贼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他们在认真阅读课文后,通过思考、讨论,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个问题不一定有统一答案,但学生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小说主题、写作手法等有了深刻理解,发散思维也得以有效培养。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死海文眼白杨树
听故事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死海不“死”等
会唱歌的树
死海效应
校园里的白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