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016-05-14 12:15胡英红黄翰额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成因现状初中语文

胡英红 黄翰额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城乡接合部初中对生活化作文教学重视不够。针对此现象,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作文 现状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25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但城乡接合部初中对生活化作文教学普遍重视不够,不少学生因不关注生活,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笔者针对这不良现象,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并分析成因,有助于改善局面,让作文教学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一、新课程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写作兴趣不浓厚。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激发灵感,点燃激情,出佳作精品。城乡结合部初中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浓厚的兴趣。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他们怨声载道,满腹牢骚,接着是“含笔头而落泪,望天花板而伤心”,把写作看作苦差事。

2.作文动机不纯正。

写作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提高考试成绩。作文对他们而言只是中考的一大门槛,为了跨过这个门槛而不得不为之。因此他们的作文不再是为了书写生活,抒发性情,更多地是为了“迎合”中考,为了升学,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

3.素材积累不充分。

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有的学生阅读时随便翻翻,很少边读边想,摘抄做笔记,书中的素材成了过眼云烟。他们也很少关注社会新闻,不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遇到重大的事情不会动脑想,动手记,生活的素材也擦肩而过。素材的缺失,使学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中。

4.生活体验尚缺乏。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我校几乎是寄宿生,他们被围墙隔成孤身,不能了解新闻时事、生活百态。出于安全着想,学校几乎不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出于升学考虑,校内很少开展课外活动,学生被学习捆绑阅历不丰富。缺少了“生活”这一“泉源”,作文的“溪水”怎能“流个不歇”?

5.文章内容少真情。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可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就极度缺少“真情”,文章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奇, “虚情假意”,令人反胃。一写敬业的老师,就千篇一律地写:“老师深夜批改作业……”他们移花接木,人云亦云,造假文,抒假情。像这样缺乏生活真情的胡编乱造之作怎能感动人呢?

6.批改评语不关心。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工作,教师将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写成评语,反馈给学生,希望学生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但大多数学生拿到作文后,只是瞧一下分数,教师做了哪些修改,提了什么建议,写了怎样的评语,他们毫不关心。这种态度,堵塞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互动,更阻碍了学生作文的进步。

7.语言表达不准确。

福楼拜曾对学生莫泊桑说:“你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 ……”“只有一个词”即表达意思一定要准确精炼。而实际上学生在作文中误用词语、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表意不明等毛病随处可见,更谈不上文采的高大上了。

8.平时练笔不足。

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写随笔、记日记的好习惯。看书读文后没能把自己感想写出来,不利于写作品位的提升。遇到新人奇事,没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动下手来记一记,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叙事能力。平时练笔不足,写作时就会出现“塞车”现象。

(二)教师方面

1.因循守旧不创新。

大多数语文教师沿袭传统的作文教学法: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教师费尽心思地命题,学生抓耳挠腮地写;教师焦头烂额地批改,学生百无聊赖地看;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评,学生云里雾里地听。结果不容乐观,教师被弄得头昏眼花、身心疲惫,学生却是一知半解、应付了事;学生的作文 “涛声依旧”, 水平不见“上涨”。

2.依纲据本不下水。

叶圣陶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但很多教师捧着教参书就指导,找到范文就宣读,高高在上指点江山。教师不“下水”,怎能明了下笔之轻重,行文之难易?教师不“下水”,缺乏亲身体验,实践经验,指导时就纯粹是对理论的灌输,对权威的迷信,对教条的偏执。教师依纲据本如法炮制,学生就依葫芦画瓢“克隆”,抄袭套用。

3.指导观察不得法。

由于受周围环境、教学资源等影响,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方法不当,只是“纸上谈兵”地指导,没能深入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等自然的美;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等人文的美。学生对生活的美熟视无睹,作文就言之无物,言之无情。

4.讲读写作不联系。

很多教师总把讲读课和写作课分得清清楚楚,讲读课只讲课文阅读理解方面的知识,写作课才讲写作方法技巧方面的知识,“井水不犯河水”。讲读课不搞写作训练,学生积累的美词佳句、学到的写作方法没能得到经常练习运用。讲读课应忠实地为写作课服务,两者不能孤立存在,应架起互通的“桥梁”。

5.成功教育不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许多教师总喜欢找优秀生的作文来点评,水平一般的学生得不到重视,只得到“表达不明,结构混乱”等冰冷的评语,看不到热情的关爱和进步的希望。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学生看到优点,发现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才更有信心把写作进行到底。

6.生活实际不关注。

作文教学只有联系生活才更具有时代感,学生更乐于接受。有的教师不关注生活,只会“闭门造车”,进行纯技巧的指导,却不知离开鲜活的生活,这种死的教条怎能燃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获得灵感?离开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作文教学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家长方面

1.养成教育不到位。

城乡接合部初中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属于打工一族,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劳碌,很少有时间在家悠闲地看看报读读书,在身教方面显然没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一有空就看电视,打游戏,瞎逛,瞎玩,消磨时光。

2.知识引导不给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在城乡接合部,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不能给孩子在作文方面作出知识性的引导。当孩子不会写作,求助于他们时,他们无能为力,答不出个所以然来。知识引导的不给力,使学生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艰难。

3.思想意识有偏差。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城乡接合部的大多数家长,他们的“龙”“凤”标准是:只要求孩子考个较好的成绩。孩子的作文水平,他们从不关注。孩子看报纸读课外书,他们就认为是做闲事,加以指责,严令禁止。这番“言行”给孩子输送了错误信息,让孩子认为作文不重要,不必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上。家长思想意识的偏差,让学生的作文成了牺牲品。

二、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成因

(一)应试教育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没对写作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对作文进行系统训练,写作知识及作文训练呈现碎片化。师生都围绕“考试”这支指挥棒转,临考时教师一味地猜题压题,学生拼命地仿写套写。长此以往,学生势必失去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天性必遭扼杀。

(二)生源底子薄弱

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底层农村和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家庭,他们的作文底子较为薄弱,起点不是很高。但教师没能正视这一现实,没能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而是采用大众化的毫无针对性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学生难以接受。

(三)脱离生活实际

寄宿生被禁锢在学校过着单调的生活,电视不得看,广播不得听,“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周末在家,也在题海中遨游,在作业里忙碌,没法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候鸟去来,草木荣枯,他们视而不见;车水马龙,大事小情,他们置之不理;焦点热点,时事变化,他们漠不关心。脱离了生活,写作饱受搜肠刮肚之苦,“无米下锅”之窘。

(四)阅读练笔缺少

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家庭一般都很贫困,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下笔”难有“神”。没有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日记不写,随笔不作,总把作文当作任务来完成,主动积极性不够,更不会从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去提升作文水平,作文状况得不到改善。

(五)作文教学随意

作文教学是系统工程,要制订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方案包括近期目标,即本学期作文教学训练目标;还包括远期目标,即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训练目标。但很多教师在制订计划时,作文教学计划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完全不提。作文教学随意性大,心血来潮要求写一写,临近考试强制练一练;学校检查突击突击,外出学习布置布置……这无序性使学生迷茫不知所措。

(六)教学模式陈旧

大多数教师还沿袭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作文讲解为导向,强化“三段式”“四段式”程式化的谋篇布局,强调审题立意上的雷池禁区,宣扬“崇高”“文明”的政治色彩,学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这种陈旧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对生活自然本真的领略和感悟,他们不敢放飞思想独抒性灵,不敢书写真实的生活,只能违心地唱高调博取高分。内容呈现虚假化,意义呈现拔高化。

(七)批改作文低效

我校教师都有繁重的授课任务和晚自修辅导任务,作文批改任务重,周期长。当披星戴月改完上个单元的作文,这个单元又将上完,又要布置新作文了。当讲评时,学生已对上个单元的写作记忆模糊,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低效局面,主要是教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向来不主张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总之,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探索出高效的作文教学法,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
成因现状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