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教学方法浅探

2016-05-14 12:51蓝晓芹
新教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玻璃杯概念科学

蓝晓芹

【编者按】《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呢?希望本专辑的文章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指出:在科学探究中应关注科学概念,科学学习应围绕学生科学概念建立的过程来组织。一些科学课刻意强化探究过程,淡化了科学概念的建立,这样的科学课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有限,甚至还停留在前概念水平。笔者认为,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要根植于探究,具体的体会是以下这几点。

一、巧用方法,了解学生前概念

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正式建立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和各种渠道的学习经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客观世界自我构建的前概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前概念存在,就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违反了教学规律,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师在教学前应如何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呢?笔者认为,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结合不同的课型,选择恰当的探查方法是了解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关键。

如,调查学生“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繁多的动物”“晶体世界”等知识的前概念时,因为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访谈法。通过设置轻松的谈话环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的概念教学奠定基础。关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等知识的前概念探查,因为这些知识量较多或知识点较突出,教师可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省时省力,可以很快地了解大多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情况。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热传递》《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简单电路》等课时,因为这些知识具有抽象性,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又较困难,教师可采用画图法。通过让学生画图,教师可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总之,教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恰当的探查方法,才能为后续的概念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二、亲历探究,收集概念信息

课标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收集数据、积累事实材料,为建构科学概念做好准备。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师通过访谈了解到,许多学生对植物的一生的前概念是,种子先发芽再生根。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顺利转变,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亲自种植,最终实现科学概念的顺利形成。具体做法是:结合当地环境特点,选择好种易活、种子易寻、生长周期较短的小白菜种子,在学校开辟植物角(在家阳台用花盆栽种也行),要求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及时记录,做好信息资料的收集。这样,学生经过亲自种植、观察、记录,就为植物的一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收集了丰富的信息。

又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为了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哪些物质,教师如果只是演示实验,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会模糊、混乱,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他们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时记录下来,为概念的形成积累事实资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把小苏打倒入装有白醋的玻璃杯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为了证明气体是哪种气体,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燃烧的小木条伸入玻璃杯中,学生观察到燃烧的小木条会熄灭;教师再指导学生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到燃烧的蜡烛上,看见蜡烛会熄灭。学生通过亲历探究,为形成二氧化碳的科学概念收集了丰富的概念信息。

三、交流提升,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信息,在课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整理、分析信息,形成科学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形式进行,如,口头交流,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图画、表格等。在学生交流汇报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准确、清晰地表达本小组的探究结果,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能认真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在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把一团纸巾放在玻璃杯的杯底,然后将玻璃杯竖直扣入水中,纸巾会湿吗?交流汇报环节:纸巾会湿吗?(不会。)纸巾为什么没有湿?(杯底没有水。)水为什么没有流入到杯底?(杯中有空气。)说明玻璃杯的空间被谁占据了?(空气。)这个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性质?(空气会占据空间。)通过这一口头交流,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就顺利形成了。

又如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识点时,学生在经历多个探究实验后,已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因此,在交流汇报阶段,教师应让学生代表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通过实物展台与同学分享、交流。汇报时,学生应认真倾听,互相补充,逐渐形成科学概念。通过汇报、交流,学生形成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强弱、铁芯的大小、长短等因素都有关系”的科学概念。

四、学以致用,巩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从实践中产生,也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而概念的每一个实践都能使概念进一步深入、完善。

例如,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学生学完前面的七课已形成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等科学概念。《用纸造一座“桥”》一课,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已形成的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学生通过制作一个可以承载一定重量的纸桥,不仅对已形成的概念进行了很好的巩固,也在动手中对已形成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很好的检验和发展。再如学习了《电磁铁的磁力》后,让学生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学习了《摆的秘密》后,让学生制作一个每分钟摆60次的摆,并延伸到帮家中的摆钟调试时间等。这些制作,不仅对已经建构的科学概念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检验,而且让形成的科学概念得以巩固、强化。

在实践中,概念的具体化也不应只是完成把概念从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地方区域性特点等,把科学性、趣味性等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但能把概念加以巩固,还可以体验到实践的成功与快乐。

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笔者除了让学生栽种小白菜,还结合当地特点,指导学生种植了花生、黄豆、黄瓜、豇豆等。这两年,笔者还结合本地百香果的广泛种植,学期初,指导学生播下百香果种子或扦插百香果苗,在学校植物角或家中阳台种植。因百香果好种易活,结果快,学生种植热情高涨。这些活动,不但巩固了“植物的一生”的科学概念,还发展了植物除了靠种子繁殖后代还可以用茎繁殖后代的科学概念。这样的实践活动,让笔者从学生们灿烂的笑容里知道:他们不但把形成的科学概念牢牢记在了心里,而且还爱上了科学课。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以上只是笔者的几点做法。相信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概念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城东小学)

猜你喜欢
玻璃杯概念科学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在玻璃杯中制造“落日”
穿越玻璃杯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