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课例厘清关系

2016-05-14 12:51张勇
新教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持平衡直尺课例

张勇

最近,笔者担任了2015年江苏省南通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评委。本次活动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教学内容是自编教材《找重心》,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其中,有三节课对于什么是“重心”这一环节的处理,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例一

引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手指上让它保持平衡。

师:刚才你让尺保持平衡的点在哪儿?

生:在尺的中间。

师:在尺的中间顶起的这个点,我们可以把它叫什么呢?

生:中点。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沉默。

师:这个顶起的点我们既可以说是中点也可以说是物体的重心。

课例二

教师让学生将尺顶在手指尖上,使尺保持平衡的实验。

师:我们刚才实验时,使尺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取个名字叫什么?

生:中点。

师:为什么叫中点?

生:我量了一下在中间,所以我们叫中点。

师:如果给你一支铅笔,你能像刚才一样在你的手指上保持平衡吗?如果能,请用记号笔在尺上标出这个点。

学生实验。

师:如果给你这样的铅笔(一头加了套子),你也能迅速地让它在你的手上保持平衡吗?如果能,请用记号笔在尺上标出这个点。

学生实验。

师: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了?

生:不在中点了。

师:这个点不在中心了,我们把它叫什么呢?

生:平衡点。

师:回答得真棒!我们把刚才找的中心点和平衡点都可以看作是物体的重心。

课例三

1. 飘落的树叶。

师:同学们,你们从前面的屏幕中看到了什么?

生:树叶飘落。

师:是啊,秋天到了,树叶纷纷飘落下来。你们知道树叶为什么向下落而不向上飞呢?

生:地球有引力。

师:对呀,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科学上,我们把由于地球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纷纷往下落了。

2. 采菱图片。

师:请接着看图片,图中的小孩在采菱角。老师小时候很调皮,也像他一样用木盆当船玩,可却常常弄翻了。同学们想一想,要使木盆很平稳地浮在水面上应该怎样坐?

生:坐在船中间。

师:为什么?

(如果坐在边上,一边重,一边轻,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失去平衡)

3. 直尺。

师:说得真好!如果坐在边上,一边重,一边轻,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失去平衡,那我们就来尝试使一个物体保持平衡。这是一根直尺,你能用食指托着它,使它保持平衡吗?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位置应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学生实验。

教师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师边让学生的手在铅笔下面移动,边提问:这样会掉下来吗?

师:你们怎么做到让铅笔不掉下来?

生:我们让铅笔两边保持了平衡。

师:像这样的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地方你们找到了几个?

生:一个。

师:为什么只有一个地方能让铅笔保持平衡?

生:两边的重量都相等。

师:当铅笔保持平衡时,手指顶住的点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受地球吸引而受到的重力,还有一个就是手指顶住的力。一个力向上,一个力向下,这样就使物体保持了平衡。我们把使物体保持平衡的点叫做重心。

分析:仔细分析以上三个教师的课堂片段,我们不难发现,课例一和课例二中,教师对于重心概念的把握都出现了偏差。密度均匀的规则物体的中心点是物体的重心,可以通过找几何中心的方法来找出重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一般是可以通过悬挂法来确定的,不一定在物体的中心。中点也好,不在中点的那个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的那个点也好,它们其实都是平衡点。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找重心”,“重心在物理学上指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支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五年级学生对于重心在物理学上的这个概念是很难理解的,显然教师也不应该在课堂上出示给学生,但是顺着这样的概念,以及五年级学生所具备的一些知识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对于重力有所涉及,透过概念的本质,教师对重心可以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描述性的定义。课例三中,教师对于这两点的处理就比较妥当。

透过以上几个课例,放眼平常的科学课,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教学概念的粗略和严谨之间的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5~7岁的孩子思维处于“直觉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直觉开始和自己感知的现象有联系了,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不能一次同时注意两个变量。8~10岁的孩子能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相对合理的解释并且能使用语言进行描述,这就是“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的孩子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能进行系统的归类,对一些模型能够进行抽象概括了。根据皮亚杰对孩子思维特点的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些概念的呈现会显得不够严谨,但这也是无奈之举。作为教师,课堂上应该尽量处理好粗略和严谨之间的关系。课例一和课例三这两位教师给学生揭示的对重心的描述,呈现给学生的都不是标准概念。教师1呈现的概念是比较含糊的,有忽悠学生之意,不是可取的。教师3对于重心概念的描述还是符合这一阶段学生思维特点的。

再比如摩擦力这个概念,它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或有运动趋势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摩擦力是指物体在运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阻碍物体向前运动的力。

2.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成为了科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教学渐渐被冷落,甚至于出现了,一提到新课改的课堂,就不能有教师的“告诉”。实际上,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该是并存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传统科学课堂上出现的以知识为重点的填鸭式的教学,的确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但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如课例三中,教师对于重心这个科学知识的处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科学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与重力有关的画面,配以语言的描述,加以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对重力有所理解。接着,教师又出现了一个坐在小木盆里采菱角的图片,让学生去思考:想要很平稳地浮在水面上,人为什么需要坐在木盆的中间?在此基础上,教师没有急着将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一个让学生先进行尝试将直尺用食指托着,让直尺保持平衡,然后进行交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支撑直尺保持平衡的点称为它的近似重心”。但是,这样的语言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教师在前面的三个环节处理之后,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有关重心的标准概念。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正好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即我们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概念,但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它们进行类比、分类、归纳、推理,寻找它们间的规律和联系,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学生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将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种方式的使用,有时更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如科学书上地球、宇宙等有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住度,绝不能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保持平衡直尺课例
直尺和缝衣针
平衡小实验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只压一端的跷跷板能保持平衡吗
课例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超级平衡兔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