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铺路打造历史直通车

2016-05-14 12:51阮受强
新教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史情感语言

阮受强

研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不难发现,品德课程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立足于品德学科教学,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桥梁,让学生了解历史所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内涵。所以,翻开那一篇篇或凝重或自豪或痛楚的历史事件(故事),我们该如何以学生为立场,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目标,引领学生情感的内化呢?下面,笔者结合课例《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来谈谈。

一、立足文本,挖掘教材,寻求情感基点

历史性题材背景下的品德课,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历史背景介绍比较详细。鉴于此,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引领学生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学生或详细、或浓重地涉猎此历史领域,以求对这个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殊不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的“探究”中,学生们对这个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已了无感悟,只是将自己的认知停留在一种“常识性”的了解,失去了品德课所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为此,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寻找本课情感的基点,并由此指引学生们形成某种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为其情感的内化产生良好的基础。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中,笔者就利用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巧妙地“留空间,加调料”,成功地实现了文本资源的二次加工。

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笔者配着忧伤的音乐《往事》,将一幅幅令人倍感痛心的画面“东亚病夫”,倍感耻辱的画面“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倍感悲愤的画面“南京大屠杀”,倍感难受的画面“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等等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慢慢地,中国的屈辱史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不再是简单、孤立的几张图片,而是连续、饱满、立体的一组影像。带着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再度在课堂上探究中国人“站立”的艰辛过程,也就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这样的教法,较之以往那种声嘶力竭地痛诉国人的愚昧、侵略者的可恨,控诉旧中国的落后、无能来得更为有效和深刻。所以,在随后观看《开国大典》《申奥成功》视频片段时,学生们情感的脉弦被触动了,真实而有效地体验到了历史那一瞬间的激情,真正地感受到了“新中国”这三个字所蕴含的历史沉重感和历史使命感,品味到了这种“站立”的艰辛与不易。在这样延续性画面的引领下,教师和学生们一步一步地进入历史的殿堂,一步一步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观。

二、依托语言,妙引指向,寻求情感融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品德课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若能在吃透教材,累积形象丰富的素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底,巧妙地寻找情感的“交融点”,就能在枯燥而繁冗的历史性题材课例上起到“润滑剂”的功效,让自己的课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1. 富有感染性的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个优秀的品德教师若能以其富有感染性、亲和性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并能让学生在舒缓而又令人深思的言语中,逐步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语言情境”中,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为此,本堂课中,教师声情并茂,时而悲痛深沉地讲述中国的屈辱史,时而慷慨激昂地描绘中华民族的奋斗与不屈,时而愉悦欣慰地宣告中华民族的成就与自豪……将自己富有情感色彩的言语与历史事件相融合,让学生在这种伤感而优美的言语中,得到一种潜在的震撼性感受,达到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教学效应。

2. 富有艺术性的语言。

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寻味,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思考力。所以,本堂课中,无论是课堂伊始的情感铺垫,还是课中情感的激发,教师的语言都适时有度,既没有过分抨击的语言,也没有过于慷慨的标榜性语言,而是在沉思性画面、陈述性语言的交融下,给学生们带去一些感性的体会和一丝理性的思考,让学生们透过富有思考性的语言去慢慢地品味历史。

3. 富有评价性的语言。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真诚而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能在课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课堂上,教师如能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内心感受,作出简洁但指向明确的评价,会令学生产生理性情感与感性情感相碰撞的交织点。例如,学生在看完日军对中国百姓惨无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后,很气愤地喊道“报仇雪恨!把小日本赶出中国!”面对这一即时感言,教师很平静而不乏思考地反问道:“怎么赶?用什么赶?用枪还是大炮?”顿时,学生们沉默了。在沉默中,他们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富强,不能仅靠枪、靠炮,更不能仅靠喊口号,而是要靠自强、自立!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加了解了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原因了,也就更进一步理解了本课的历史背景。

三、回望生活,谈论焦点,寻求情感落脚点

社会是不断动态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标准、人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也不能静态不变,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与生活紧密联系。笔者以为,教者如果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时事,增强时代气息,可能会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为此,笔者在《站立起来的中国人》这节课中,回望历史,聚焦生活,不仅以“奥运”为窗口,还引进了一系列的数字,用数据来还原历史、展望历史,让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焕发出鲜活的生命。课例中,教者用课件出示“GDP数据比较图”和“奥运会金牌数据比较图”,而后组织学生思考“透过这样的数据表面,大家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在思维碰撞中加深感悟,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至此,中国的“崛起”过程和形象已深深地烙在学生们的心中,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样的实践下,我们发现,在历史性题材面前,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发现历史,用情去还原历史,用理去理解历史……其实,就是一句话:用情感铺路,和学生们一起,打造通往历史的直通车。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历史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