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2016-05-14 12:36李洪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通识人文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为追求人才与人文的平衡,都积极尝试通过教学改革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国内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是实践通识教育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途径。各高校可以将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结合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地方优秀作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中国的教育理念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重视人文素质培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开始“德教”,实行“五常”教化百姓;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提出“六德”、“六艺”、“六行”的培养目标;春秋末,孔子从仁、智、礼、义、乐、勇六方面教育学生;战国时代,各家各派也都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儒家主张仁义,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墨家提倡兼爱,法家提出培养守法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列为独尊,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从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育人目标。解放后实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使教育者和受教者都将重点转移到了分数上,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深刻思考。有学者认为,正是高校教育专业化导致学生人才与人文发展的不均衡。因此,重新看待高校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一、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最早产生于11世纪的西欧,当时人们倡导信仰高于科学理论,所以早期的大学有浓厚的神学特质,如成立于1200年的法国巴黎大学。后来的大学课程逐渐走向科学研究方向,18世纪启蒙运动使大学课程由传授知识朝科学研究方向发展,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学的柏林洪堡大学在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术自由的口号,它的建制模式影响着全世界的大学建设,其中也包括中国。甲午战争后,中国在1898年建立起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该学堂的课程设置、学年计划、教学内容归根结底还是效仿了洪堡大学的模式。受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国立大学借鉴西方科学主义,也强调科学与实用。新中国成立后,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内高校全面仿效苏联的大学模式,细分专业,建立专业学院,使得中国高校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美国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逐渐看到过分专业化带来的弊端,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实践通识教育。较早的芝加哥大学在1929年赫钦斯担任校长后就开始实践通识教育。该校课程由三类组成:共同核心课程、主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其中共同核心课程就是通识课程,包括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它也成为美国大多数一流大学必须设置的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虽以理工科闻名,但也设置了通识课程。今天,成熟的美国通识教育理念已经逐渐为人们熟悉。八十年代左右,中国大学建设模式开始仿效美国模式。虽然如此,在美国早已发展成熟的通识教育理念直到近些年来才受到国人的重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各学校也积极实践。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首先都重视人文教育,都主张通过经典文化典籍、社会哲学、人文艺术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其次,都力求在素质培养中达到文理的均衡协调发展,重视人文与科学的知识整合。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也有不同之处:“首先,通识教育基本上只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涉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通识教育在制度上具有更强的结构性。”所以通识教育是从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上提出的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达到人文与人才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适用于各类学校。

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高校通识教育的任务是由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和其他课程完成的。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是实践通识教育最好的途径。近年来,国家下发了一系列的纲要和讲话,明确指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学校教育“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民众都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学生通过学习鉴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结合的教学改革——以遵义为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成为了教材编著者共同的目标。徐中玉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反复的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要从作品本身魅力出发,发挥其潜在的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与追求……尤其因为教材中所选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堪称全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精粹,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悉心体验和揣摩,在感悟和品位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同时发展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文课程应选取弘扬人文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追求真、善、美。任课老师可以选出地方文化的代表作品,让学生走进地方先贤的精神世界。以遵义为例,因历史和地域原因,遵义有着独特的“酒文化”和“长征文化”,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和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从遵义会议到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文化: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

遵义地方文学包括沙滩文学,红色文学,长征文学,仡佬族文学。沙滩文学有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语文老师可以把诗人杜甫和郑珍进行比较讲解。郑珍,字子尹,清代诗人,在经学、古文、绘画、书法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清史稿》称他为“西南巨儒”,诗歌创作成就颇高,著有《巢经巢诗钞》九百余首。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有的“奇奥渊懿”,有的“质朴醇厚”。他的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与个人遭遇和时代特点都有关系。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有的欢快,有的沉郁,诗歌风格总特征为“沉郁顿挫”。两位诗人有相当一部分诗歌都表现了悲苦的情感,反映了强烈的悲剧意识。这其中既有国家之悲,也有个体遭遇之苦,有个性,也有共性,体现了诗人共同的悲剧意识。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就是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细腻地捕捉社会之悲和百姓之哀。杜甫著名的诗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无限忧思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遵义文人郑珍以七哀诗(《南乡哀》、《经死哀》、《绅刑哀》、《抽厘哀》、《僧尼哀》、《移民哀》、《禹门哀》)表现偏远蛮荒之地官府的腐朽污浊和百姓生存的困难,如其诗有云:“提军驻省科军粮,县令鼓行下南乡。两营虎贲二千士,迫胁富民莫摇指……汝敢我违发尔屋,汝敢我叛灭尔族……促呼捉子来,且与仗一百……呜呼北城卖屋虫出户,西城又报缢三五。”揭露了官府盘剥百姓的罪恶,对贫苦百姓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两位诗人有着相同的儒士精神,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用笔记录了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比较讲解可让学生综合领会儒者精神,学习先贤高尚的品德和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长征文学中以遵义为题材的诗歌就有很多。“1935年1月7日,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六营智取遵义,1月9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由于中央红军改变进军方向,甩掉大部尾追和堵截的敌军,在遵义赢得12天的时间。中共中央的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军事错误。”此次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核心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改被动为主动,在战略上进行了大调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集结,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挥师东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经过激烈拼搏,击败了向娄山关反扑的敌军,继而再取遵义,打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军队士气高涨,毛泽东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战斗结束后即挥笔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此外,伍修权在会议期间创作了《七律·历史转折》:“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这些诗词都表达了共产党人在困难境遇中坚强无畏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有老一辈革命者热爱国家、坚强不息的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作为接班人,应该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勤奋努力,报效国家。老师在讲授毛泽东诗词时可一并讲解《忆秦娥·娄山关》。有许多学生有亲历长征路的经历,因此,讲授遵义红色长征作品,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写请假条、申请书这样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创作了。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地方文学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在了解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进行诗词楹联的创作。以遵义为例,该地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早在汉代,遵义学者尹珍渴求中原文化,于是离开荒蛮之乡,外出求学于名师,学成后又反哺教授乡人。尹珍可以说是遵义乃至贵州文化的先驱,影响了遵义地方文化的发展。直至今天,遵义地方文化已有丰富的成果,总共有包括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和土司文化等在内的十大文化。其中,绥阳县被誉为中国诗乡,该县的文化启蒙乃是从尹珍入绥设帐讲学开始,其后外来官员的流入对文化的传播、繁育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据《遵义府志》记载,绥阳第一县令詹淑是发展传播诗歌的重要人物。自詹淑之后,铁成篆、冯士奇、李铠、任昌期、于钟岳等县令都非常重视传播推广诗歌文化,他们对诗乡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诗乡,诗人群体涌现,诗歌创作繁荣。诗人多,作品多,诗歌已经普及到了乡村,农民创作激情高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了该县的文化素养。1988年12月,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绥阳题写了“诗乡”二字。该地也出现了广受读者喜爱的著名诗人,如李发模被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十佳诗人之一,军旅作曲家杜兴成以《战友之歌》唱红全军,许多地方诗人成绩斐然,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一盏明灯,指引各阶层人士积极创作。除了诗乡绥阳县以外,遵义还有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桐梓县,该县从机关到学校,从县城到乡村,楹联创作激情高涨,同样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语文任课老师可向学生介绍这些地方文化,有条件的完全可以到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地方文化、学习作品、掌握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在这样的活动中,既了解了地方文化,又学到了创作手法,还可以形成优秀的作品,在学习创作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习地方文化有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受地方文化的熏陶,积极从事创作,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虽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重专业课程等,但我们都有一致的方向——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语文能力。在通识教育提倡人才与人文协调发展的理念下,《大学语文》任课老师可以以地方文化为突破口,将地方文化纳入课堂教学,既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又能传播地方文化,所以与地方文化结合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之一,我们不能忽视。

本文为2014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通识教育与遵义地方文化结合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4]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6]刘作会.遵义文化纵览[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

(李洪连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563000)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通识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