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散文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6-05-14 12:36蒋玉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特质散文作家

散文研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的开设面临着很多困难,本文重在探讨散文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即贯穿古今、知识连贯的的散文史,散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名家个案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散文史观、散文理论观和散文研究观。散文研究是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我们学校,这门课程是放在大三第一个学期开设,共22节课。这种开设时间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在此之前该专业的学生已经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史,对于整个中国散文有了一个感性宏观的认识,为散文研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一、散文研究课程教学的困惑

在准备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在各级高校中,散文研究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而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则是怎样去解决这门课程教什么。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是个问题,可恰恰却是最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这门课程理论框架的搭建,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权威教材的缺失。散文研究不像其它的专业课程,有着相对权威和官方的教材,本科院校其它课程主要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压根不用考虑教什么的问题,主要考虑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这就简单得多。从目前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不仅各个学校没有规定教材,而且也没有适合做教材的专著。要么是古代散文研究,要么就是现当代散文研究或者是个案作家研究,没有一部贯穿整个中国散文史的教材,同时还偏向于现当代散文的研究,忽略了古代散文的研究,这很难让学生对整个中国散文建立更宏观和全面的认识。

其次是把散文研究当做是区域散文研究。区域散文创作,作家作品呈现区域文化特色,这在当代文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西北散文作家群,湘籍散文作家群等等。比如本校前任散文研究课程任教老师,把散文研究当做是湘西南当代散文作家与作品研究,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固然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推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不免也有视野太过狭窄的嫌疑,不利于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散文观。

再次是把散文研究当做是纯理论研究。比如一代散文大家贾平凹先生曾经受聘于陕西师范大学,开设散文研究课程,共十五节课,他把该课程做出这种设计:

1.总论2.散文与时代精神3.散文的心灵感应4.散文生活领域之扩展5.散文的哲理6.人生境界的培养7.主题的模糊与多义8.散文的第二自然创造9.散文的语言10.散文的“作诗在诗外11.中西散文比较12.西北散文与东南散文的比较13.老一代散文家与中青年散文家的比较14.余光中散文之启示15.小结与交流

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确实可以提升学生散文研究的科学素养,但是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在难度上可能太大,不利于散文的有效学习。

二、散文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究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课程知识结构框架的搭建,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特点,从而把握好教学难度,设计好教学内容,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困惑,在近五年的散文研究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散文研究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在散文史层面上,贯穿古今,形成连贯的知识脉络

散文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把它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开课时间长达六个学期之久,而散文的学习也就散布于六个学期之中,因而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式的,不成体系。散文研究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并且进行专题专项研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建立散文史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古代文言散文和现当代白话散文,古代散文有根据古文发展过程出现的四大高潮,又可分为先秦诸子散文、秦汉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四个部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在每个部分的讲解中,先是概述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然后是总结该时期散文发展的特质,最后推荐该时期名家名作。整个散文史就是一个传统散文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语言上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而且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对比学习中,让学生明白古代和现当代散文的区别。当然,笔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还特别注意了一点,因为它毕竟不是文学史的教学,避免同以前的内容形成重复,笔者主要是以史为纲,重在分析每一个时间段的散文的主要特征,从而为深入研究做准备。

(二)加强散文理论层面的教学,提升学生散文研究素养

散文研究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建立起散文史观,更要提升学生赏析和研究散文的能力。因此加强散文基本理论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在基本理论的教学中,重点讲清楚以下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散文?狭义散文和广义散文有何区别?好的散文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古代散文的特质和现当代散文的特质是什么?散文的范畴问题、本体论问题、创作论问题、鉴赏论问题、批评论问题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其实还存在一些片面散文观点,比如在讲述“好的散文应该具备什么特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当堂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当时学生们纷纷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认为好的散文应该要有着优美的语言,有的认为要有着诗化含蓄的意境,还有的认为谋篇布局上讲究“形散神不散”等。接下来,笔者没有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任何评价,但是笔者又给它们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他们先回忆几个人的散文作品,比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明朝张岱的小品文、贾平凹的散文以及余秋雨的散文等,引导他们再想想我们刚才讲的问题。最后,笔者引用了当代著名散文家林非的观点给他们进行了总结,好的散文重真情实感的传达、坦率和诚恳地进行内心生活的展示、强调思考的因素、语言的散文美等四个方面。事实也证明,这节课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散文史和散文理论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散文史呈现的是散文的现象,而散文理论则是深入到散文的本质,没有散文史做基础,散文理论则是无源之水;没有散文理论的深入研究,则学生散文研究能力无法提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述古代散文的特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提了个问题:你认为古代散文具有什么特质?尽管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但是要跳出每一个具体时代的散文领域,把几千年的散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特质,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能回答到点上的学生很少,当然我们可以从主题的凝重性和文体的审美性、内容的真实性和文体的实用性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来说,散文史和散文理论的教学时间占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三。

(三)突出作家个案专题研究

前面两部分谈到的散文史教学和散文理论教学是一种宏观的研究,而作家个案研究则是微观研究,也是最切合学生目前实际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块。作家个案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在历届的毕业论文选题中,选的最多的就是小说、诗歌、词,而选择散文题材的比较少,这主要还是散文研究难度较大,平时训练较少的原因。如果我们在这门课程上加大教学力度,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对考研的同学来讲能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当然,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个案作家的选择;二是作家研究的具体内容。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在名家的选择上注意要有代表性。散文和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在中国散文领域内,更是名家辈出,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这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在作家的选择上,就要选择这些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比如在古代文坛我们可以选择诸子百家中的孟子和庄子,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和欧阳修以及苏轼,明代小品文大家张岱等;在现当代文坛可以选择朱自清、周作人等;当代文坛可以讲讲贾平凹、林非、龙应台,傅雷、余秋雨等作家。

在个案作家研究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作家作品思想内容的研究和作品艺术上的研究。在进行这个模块的教学时,主要要求授课老师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总体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动态,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当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在班级人数不是太多和课时较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在我们这类二本院校,大班上课、课时紧张的前提下,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贾平凹这一作家案例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贾平凹有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在内容上大体有三级跳跃式的发展轨迹,即哲理——风情——世相,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是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朴素、幽默、蕴含哲理而富有真情的散文语言,巧妙多变的结构技巧等等。个案作家的研究实质上就是给学生一种研究示范,教会学生深入研究散文,提升科研能力。

总之,在近几年的散文研究课程教学中,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不断探索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中国散文创作概述篇——中国散文研究理论篇——中国散文名家个案研究篇这样相对合理而科学的散文研究课程知识框架。

(本文为邵阳学院教改课题《大散文视野下散文研究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编号:2015JG33)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傅德岷,包晓玲.中国新时期散文理论集萃[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4]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蒋玉兰 湖南邵阳学院 422000 )

猜你喜欢
特质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