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6-05-14 12:36刘益国徐永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高中生道德

刘益国 徐永生

“文德说”的核心内容是“诗品出于人品”,“为人重于为诗”。写作与道德的关系是文以载道,道因文传。写作道德规范是指写作者基于时代主流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在道德认同、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审美理想、艺术表达等方面所遵循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准则的总和。对于当前高中生写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等写作道德缺失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分别从写作道德缺失现象和危害、缺失的原因、矫正的理念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们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评价和分析,结合当前高中生的写作道德状况,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关于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由于受社会经济的冲击,多元化思潮的交互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以及相互脱节,加以愈演愈烈的功利化升学意识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错位,道德素养急剧滑坡,以致于在写作中呈现出大量的“假、大、空”等“非道德”现象,严重影响到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其间,我国语文教学界也进行了一些大的改革,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这种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指斥高中生写作“非道德”的谬误和后果,正本清源,构建高中生必须遵循的“写作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对此, 国内外学界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当前中学生写作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我们综合了理论界关于“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评价和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结合当前高中生的写作状况,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关于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背景资料一:关于“文德”思想的研究

“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远可追溯到春秋末季,而且其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文所探讨的为“文德”思想。“德”,《说文》训“升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直、心。”[1]“外得于人”是就施者而言,“内得于已”是就具有德行的本体而言。“德”字从心从直,本义即是正见于心,所谓端正心思;“内得于己”之意,即在内心确立正直的准则,加强心性的修炼,指导和约束个人行为以求达到“外得于人”的要求,这便是“德”。《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认为“德”是人的品行方面,德行和品德。《易经,乾卦》:“君子,进徳修业。”认为“德”是君子所具备的品行。

“文德”词早见于《书·大禹漠》:“帝乃诞敷文德。”[2]《易·象传》:“君子以懿文德”。史上以“文德”论文,最早始于王充,他在《论衡·书解》篇写到:“人无文德,不为圣贤”;“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他在《论德·佚文》这样阐述:“文人宜遵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在《论衡·超奇》篇中王充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王充所说的文德是指作家创作时的品德与德行。随后,刘勰、韩愈、刘熙载多有精辟论述,使得其内涵日益丰满。

应该引起关注的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关于“文德”思想的论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在《文史通义·文德》篇中如此论述:“凡言义理,有前人疏而后加密者,不可不致其思也。古人论文,惟论文辞而已矣。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苏辙氏出,本韩愈氏说而昌论文气。可谓愈推愈精,未见有论文德者,学者所宜深者也。夫子尝言‘有德者必有言',又言‘修辞立其诚',孟子尝论‘知言',‘养气',本乎集义',粹子亦言仁义之途,《诗》《书》之流,皆言德也。今云未见论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末,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之;未尝就文辞者,必敬必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恕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恕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3]章学诚的“文德”说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所论更为系统、精微、透脱,而且拓展出了新的文化内涵,即“文德”是一种写作的精神品质,是写作时临文倾向和道德品质。总之,“文德说”的核心思想是“诗品出于人品”,“为人重于为诗”。其基本要义是:作者要以良好的人格修养、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写作,真实写作,表现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倾向等,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新历史条件下,这对我们研究写作道德规范内涵,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背景资料二:关于写作道德规范内涵的研究

(一)写作和道德的关系研究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文章”精神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在传统精神文化坐标中,写作与道德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提倡“为文修德”,文人之于道德文章的关系,一言以蔽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章于古之文人士大夫为气节、为操守、为杀身成仁、为舍身取义,为立德立功立言于后世,以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道德与文章之最高完美境界。文以载道,道因文传。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和谐的统一性。学者王建光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以载道,道因文传

历史上,对儒家五经或六经等经典的注疏诠释,发掘其中的微言大义一直被作为一切文章的滥觞。正因为文章源于道德,展示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品行,所以这就形成了文以载道的传统。

2.道德为骨,文因道德而著

言为心声,文以言志。道德为文章的内核,文章应诠释道德、弘扬道德,那种巧言令色、哗众取宠的文风一直是正直的士大夫们所反对的。

3.道德文章内在统一于君子的精神世界[4]

“道德文章”是对士大夫在道德建设与“文章”成就方面的综合要求与评价。道德和文章统一于人的精神境界中。在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中,道德建设既是手段和条件,又是人生的重要鹄的。有道德即有文章。孔子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即是此意。

4.“道德文章”与历史评价

道德与文章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虽然不能说道德修养高即文章好,但是若道德顽劣,那么其为文也往往被视同于糟粕。所以,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道德与文章”的文化精神,加强高中生的写作道德规范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写作道德规范内涵的研究

关于写作道德规范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关于其内涵的诠释,只能散见于各种著述中。通过对有限相关文献的检索可知,学界对写作道德内涵的诠释具体指向四个维度:

1.文德修养:修炼文德,涵养品格

古人历来重视“为文修德”,认为“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道德文章”也是中国社会和历史对个人进行评判的基本坐标。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生目标和成就往往被以“道德文章”来加以概括。“文以载道”、“经国之大业”,所以写作首先要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文德”的主要方法是“修德”“养气”。孟子认为自己之所以“善言”,靠的就是“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5]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继承孟子之说,主张养气,即是说,写文章或者写诗的时候,顺从这股子气就成了。认为“气”作为作者的才情气质,在文章中呈现鲜明个性,主要靠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养成。中国的文化传统还重视“诗品出于人品”,认为,只有涵养优秀的品格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艾青在《诗论》中说:“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识里的三种表现。”巴金也说过:“做一个好作家也必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人。”由此可见,修德养性,培养良好的品格,升华思想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和前提。

2.写作态度:尊重生活、真实写作

尊重生活,真实写作是正确面对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绩实死灰耳。”黑格尔强调:“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感情。”[6]这里的真实,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来看,应该指向两个方面:本质的真实和细节真实的统一,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的统一。而且还强调,文章内容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却高于生活的真实,因为文章的真实是对生活的最本质的能动的反映。

3.写作技术:熟练技术、规范写作

古代的文章大家,都提倡习作者要多读书,“培其根”、“深其源”,丰富学养,打好基础。张履祥说:“无论为道为艺,非数年苦攻,又数年充积难以有成。”强调的是,学习写作不经过多年的攻关和充实积累是难以有成就的。戴震认为:“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躐。”强调写作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方能登堂入室。刘勰认为写作应“辩体”,提出“随事立体”、“因情立体”、“明理立体”,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文体,不能破格。

4.审美标准:内涵深刻,表达高蹈

关于文章内容,古人重视“意”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清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且,古人还很重视“炼意”,文意既要鲜明,内涵还要深刻,意味隽永。而且,因为文章本身具有审美功能,就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必须具有“美”“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社会。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以文载道,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先贤们还认为,构思是写作必须遵循的法则。只有虚构文章才会有独创性和审美性。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6]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认为,“一般说来,虚构得越多越好。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前人还提倡写作要独抒性灵,张扬个性。袁枚提出的著名的“独抒性灵”说,就是对这一审美原则的完美诠释。中外名家还普遍重视语言的重要性,追求语言的精美、纯熟。高尔基把语言列为文学三大要素之首,认为只有好的语言才能表现好的内容。因此,大家们都很重视语言的锤炼。鲁迅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的顺口。”[7]

综上所论,我们试图对文献中关于写作道德规范概念作如下界定:写作道德规范是指写作者基于时代主流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在道德认同、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审美理想、艺术表达等方面所遵循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准则的总和。具体来讲就是, 高中生在科学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写作观;能正确并深刻认知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熟练写作技术,以负责任的态度真实而艺术地写作,创造性地讴歌真、善、美;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写作道德规范具有真实性、人文性、美善性的特征。其重要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化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

三、背景资料三:高中生写作道德失范之研究

(一)关于对中学生写作道德缺失现象和危害的批判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叶老、张志公、夏丏尊等老前辈就多次发文狠批学生作文“假”“大”“空”等非写作道德现象,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情感的缺失、作文的虚假、主体的缺失、假情作文、抄袭与套作、写作责任感的消退、作文与做人的背离等角度对写作道德缺失现象进行了描述和批判。王栋生、黄玉峰等专家也曾多次撰文进行猛烈抨击。康燮指出,“作文中的抄袭现象又可分为直接抄袭、背诵抄袭和引用抄袭三种。”他还指出,“再有一种抄袭形式就是在作文中不恰当地大量引用别人文章中的内容(材料、故事等),然后作简单的议论或评说,或者简单谈几句自己的感受。”张家岭则分别从写作主体的缺失、选材非道德、写作态度不严谨以及玩世不恭的写作倾向等方面阐述学生写作的道德失衡现象。锦文亚侧重就学生作文结构上的雷同、感情上造假、文字上做作、练笔上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潘晓婷以专题的形式刊出长文《会说谎的作文》,痛批中学生作文中说谎的非道德现象。著名特级教师韩军则对学生作文的“伪圣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就是用一套惟一的‘公共思维模式,箝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朱华玲进一步指出,“伪个性化”、“美文化”、“成人化”、“无我化”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作文的痼疾。龚国耀则对学生作文的“套作”现象进行了总结和批评:审题立意“套作”,美以“求稳”;开头套以“凤头”,结尾套以“豹尾”;行文举例“套作”,美以“猪肚”;整句排偶,酷似“骈文”;结构谋篇,好似“八股文”。张凤祥则从“选材固定化”、“主题万能化”、“结构模式行”、“思想浅表性”、“论述平面性”、“情感虚假性”等方面对“套话作文”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

针对上述现象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学者和专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周媚山认为,假情作文能扭曲学生人格,磨灭写作个性。刘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学生作文虚假现象的危害:降低表达水平、弱化思维能力、影响审美趣味、扭曲人格精神。有些论者从学生道德迷失、混淆是非标准,以及严重影响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刻的抨击。学者所论,无论是“假情作文”、“套作文章”、“说谎作文”,还是“伪圣化作文”、“成人化作文”、“模式化作文”,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都是对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问题的认真审视和梳理,虽然都是放在一个平面里,一个个孤立的审视和梳理,各吹各的号,各敲各的锣,缺乏统一的节奏和旋律,也没有立足于学生写作道德缺失的高度,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整体考察,但却切中时弊,令人深思。

(二)关于学生写作道德缺失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论者首先指向客观因素,认为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当前的考试制度是中学生虚假作文得以萌发、生长并蔓延的土壤;其次,指向主观因素,认为学生作文目的性缺失、自我缺失、细节缺失、写作的模式化是重要因素。还有论者侧重于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内容和过程的随意性、教学评价的偏颇性,以及学生主体的迷失、内容的空泛和写作的策略等方面指出问题所在。这些论述都比较全面,且切中肯綮,但却陷于孤立、零散、平面的研究状态,没有从学生人文养成的缺失这一高度来综合看待写作道德缺失的深层原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研究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再者,上述研究对学生写作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症结好似视而不见,也影响了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三)从矫正理念和策略来看道德失范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先后涌现出“模仿——创造”训练、“作文三级训练”、“快速作文”等思潮。本世纪初,作为本世纪波及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第八次教育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要观察生活、有思考和感受,写作要负责任、有真情实感,写作要遵循规律来建构观点、充实内容、优化结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等,此为革除作文教学弊端、根治学生作文痼疾,指明了科学的方向和路径。广大的学者、专家在大量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也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和相应的写作策略。主要有强调“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新概念作文”(于1982年12月由《萌芽》杂志社和北大、复旦等7所著名高校联合发起) ,突出“以人为本”的“绿色作文”(清华大学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倡导),侧重“写作以叙述学生生活体验为主”的“体验作文”,突出“新颖的作文构思、独特的作文内容、灵活多样的作文表达、真实感”特点的“个性作文”等。还有些论者提出“真实写作”的理论用以矫正作文时弊。除此之外,还有“生活作文”(倡导者为朱建人)、“快乐作文”(倡导者为袁刚)、“创新作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社倡导)、“自由作文”、“真情作文”等等。其间,还有一些一线的教师在个体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特色各异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些理念和策略,对革除时弊,更新理念,回归写作本体,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因为这些理念多是从矫正写作理念着手,局限于写作本身规律的探索和策略等技术层面的构建,却没有观照写作者的道德素养,没有关注生命生长发育的本质,故影响力未足以持久。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近几年,已经有一些清醒的论者,改变研究思路,将视角投向学生的写作道德素养和矫正策略问题。著名作家乔叶明确提出:写作的第一道德就是诚实。“诚实是最基本的美。‘真、善、美,无论做人还是做文,真都是第一,有了真,才谈得上其他。某种意义上讲,真,就是大善,就是大美。”杨文忠撰文认为:“文出于己:写作道德的底线;责任感,写作道德的核心原则。”张家岭在一文中尖锐指出:“作文内容无‘我是一个顽疾,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关注生活,割裂了生活与作文本应相融的联系,阻碍着学生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和重构,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甚至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我们应当警觉,努力改变部分同学作文内容非道德的‘无我状况。”[8]还有一位老师在审视某市联考中出现的大量缺乏起码的道德良知、无端辱骂社会,宣泄不满、情绪偏激的作文时,痛心疾首,在其博客中大声呼吁:学生写作,道德底线要严防死守。上述研究者将研究的触觉已经触及问题的关键,启人深思。也有一些论者,试图从这一研究视角出发,进行一些理论阐释和策略的建构。如闫国林对写作道德建设问题,已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写作者道德素养的第一要着。但此论没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所指向的是职业写作道德问题。孙村复认为,“文道统一”应作为审视学生作文价值的主要标准。范晔认为,容忍写作适当“出格”的学生,做到正面教育,提升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优秀的个性。针对“套话作文”,徐樺君提出,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人生,“我手写我心”,对作文模式进行合理修正和个性化改造,使之成为“合理的我的模式”。张凤祥也提出了因应之策:投身生活实践,夯实思想基础,加强语言训练,注重思维训练,训练循序渐进,重视交流学习。这些研究,对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问题,从理论和策略构建上已经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给人以启迪。然而这些研究,因为所论较肤浅,语言不详,而且是孤立的局部的思考和探索,缺乏深度和广度,未能深刻诠释写作道德内涵,未能构建起写作道德规范下的方法论体系,故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背景资料三: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内涵和方法论的构建研究

(一)国内的研究成果

近三十年来,我国学界出版的关于写作(作文)方面的专著有几十部。这些大多出于专业研究者的学术著作,煌煌巨制,恢弘深邃。或基于写作理论的阐释和发展;或致力于中西写作传统的梳理和沉淀;或着眼于写作程式的建构;或热衷于写作策略的指引;或另辟蹊径,深层次探究写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和心理活动规律;或借用现代教育理论来审视现代写作现象、本质和规律,刷新了写作理论视野等等。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淼所著的《作文心理学》,她运用奥苏泊尔、加涅和布卢姆的知识观和现代心理学理论,从作文知识结构与作文心理结构着手,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作文是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而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则要经过二级转换过程并进入到三级转换。她提出的写作策略是:绕过低水平加工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建立阅读文章结构模式的暂时心理映象,模仿再加工;说写优势互借策略。同时还提出了作文评价方面的三个维度理论:位比维度——通过某个受评对象与班级内其他受评对象及其相应方面的比较作出判断的评价方式,重点在于找到受评者在受评总体中的相对位置;标准维度——用预先制定的具体标准来衡量受评个体的评价方式,标准维度是客观的;自比维度——通过受评个体自身习作情况的纵向比较作出判断的评价方式。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在其论著《写作:指向自我、表现现实的人生》中对传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当读写并重甚至以读为主思想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颠覆性意见,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马正平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认为,核心的写作概念就是“文体思维”,即“文体写作思维”。对文体写作思维的过程进行“知识讲解”、“例文分析”和“操作演示”,对写作实践进行精致的设计,强调了文体思维过程的学习、训练。他还对写作过程论进行了精彩的解构,一改西方学者几千年的“材料(取材、选材)—主题(立意)—结构(谋篇布局)—表达(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语言(遣词造语)”的模式;建立新的写作过程的思维模型:“立意(感思)—行文”,推倒“物—意—文”过程模式。高志华主编的《中学生作文学》从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本质论”、“比较论”、“主体论”、“文体论”、“教学论”、“实践活动论”、“教师素质论”的结构,初步建立起一个中学生作文学的理论框架和训练体系,既有作文教育理论的探索,也有作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梳理;既有对我国作文教育优良传统的历史回顾,也有对当今国外作文研究成果的观照。李白坚在《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一书中,首次提出作文教学“诱导”论,提倡学生写作之初和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诱导”。作者还提出了“作文教学训练论”,阐述“题型训练规程”的理论及特点、设计原则和教学理念等。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固守于作文教学理念和方法论本身的构建,但为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方法论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作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关注生命的自身存在,思考未来,使写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写作要表达生命的真实诉求,命题要开放,少限制,尽量少做评价。西方教育专家还认为,学生作文的内容要联系生活,并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日本的小砂秋忠义等人认为,作文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结,学生作文就是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或做社会调查,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情。蔡宗模指出,前苏联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设置诸多的限制,写什么,怎么写,完全由学生决定;提倡和学生一同分析作文题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思路,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我,抒写真情实感。英国教师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贵在表达真情实感。美国的罗伯特·埃文斯认为,只要挣脱了各种约束和限制,学生把观察到的如实写出来,将会逐步掌握写作技巧。魏小娜认为,国外对“真实写作”的研究,淡化“真情实感”,提倡理性“表达”;重视真实写作的修辞环境,关注真实的写作任务和写作情景,突出如实写作的“认知”性。杨世碧在《国内外作文教学现状对比研究》一文中说,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但是,良好的心理能力则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心理学前提。心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持有同样的观点,他提出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训练原则,作文训练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以心理能力的发展作为安排作文训练的理论基础。杨世碧还认为,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Stephen D Krasken)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其他因素则教不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及时指导是有用的;学生中优秀作文的写作者会花较多的时间构思、复读和写作;增加课外阅读比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更有效等等。上述研究成果,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关于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五、背景资料五:主持人和团队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问题,本人和团队成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高中生作文“非道德”现象、成因及产生的严重后果探究,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写的方式的转变研究,写作技术的提升,作文的评价方式的转变等。先后发表《作文批改 ,数量决定质量?》、《 高考阅卷组专家,你们将把中学作文教学引向何方?》、《困守与突围:高考作文亟待破解的难题》、《“满分作文”已成中学语文教育之痛》、《中学语文教育之痛:“满分作文”泛滥成灾》、《审题利立意一鉴开,材料作文活水来》、《 关系深思辨命意自高远》、《学生写作的二重性成因及矫正策略摭谈》、《教师应该写作文教案》、《如何设计暑期作业“营养套餐”》等文章。另外,主持人的研究文章《试论江苏省九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和《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功用管窥》分获2012年和2015年“师陶杯”一等奖。课题组核心成员还有5篇文章分获“师陶杯”二、三等奖。

在近几年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当前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及实践路向之研究”这一新的课题。本课题从中学生写作道德缺失的角度入手,以构建中学生写作道德规范为核心,探索科学的写作教学实践路径,或许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体现出一定的研究高度和深度。课题试图通过对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的探讨,初步构建起理论框架,丰富“文德”内涵,这对道德伦理研究和写作学理论研究来说,应该是一种补充,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构建科学的写作教学实践策略和方式,优化高中生写作的方法论体系,为当前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路径;所构建的写作道德规范的理论框架,对高中生廓清写作阴霾,矫正时弊,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写作观,引领学生健康而规范写作,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该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B-b/2015/02/059。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郑开.德礼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9.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5]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6]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张家岭.由零分作文看部分作文的道德缺失[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12).

(刘益国 徐永生 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222067)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高中生道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