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摭谈

2016-05-14 12:36吕德强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语文国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浩如烟海,这些优秀的国学著作凝聚了古代文化圣贤的智慧,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受到很大的冲击,诸如一切向钱看、违反社会公德、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不断出现。这些不良风气也影响到今天的大学校园,致使一些大学生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日常行为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自利、缺乏诚信、缺乏感恩等现象。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泛滥的今天,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语文教材一般都有为数较多的古代经典作品,这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大学语文中的国学教育应如何进行呢?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论语·雍也》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国学著作内容深厚,但语言文字一般都艰涩难懂,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因此,应首先创设乐学的情境,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学欲望,例如在讲授儒家文化时,让学生讲述他们搜集到的有关孔子、孟子的故事;讲授道家文化时,播放《千古智者·老子》、《文哲大师·庄子》的视频影片,让学生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视频内容深入浅出的了解了这些先贤的生平事迹和影响;学习《诗经》、唐诗宋词时,进行诗词朗诵活动,或者穿插播放当代歌手以古诗词为内容演唱的歌曲;在学习《楚辞》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大家在端午节时都吃过粽子,很多同学还看过赛龙舟活动,你能详细说说这些习俗的来历吗?在学习先秦历史散文时,让学生讲述其中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笔者还注意发挥新媒体的力量,通过QQ、微信转发有关国学教育的文章、视频等。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再进行国学内容的学习分析,其积极性就会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二、抓住核心,把握重点

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其核心和重点,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教育学生。

(一)孝悌

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在儒家文化看来,“孝悌”是为人之本,是仁学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十分重视“孝悌”观念,要求一个人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进而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今天,培养大学生树立这种尊老爱幼、懂得感恩的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仁爱

儒家文化提倡仁爱,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建设和谐的社会。因此,儒家文化十分强调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论语·颜渊》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不能强迫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成功了,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传统思想对于当今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诚信

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要诚实守信,品德高尚,因此要十分重视诚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论语·为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子路》曰:“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高尚的品德。在当今时代,违背诚信、弄虚作假的行为层出不穷,强调诚信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义与利

“义”即正义、道义。儒家文化认为“义”是君子的崇高追求,鄙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利”。《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告子上》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新时代条件下,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利”的关系,从而践行道义,做到《孟子·滕文公下》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善于比较,求同辨异

面对广泛而丰富的国学经典,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果对所教学的内容均通篇细讲,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难以更深入地把握教学内容。如果运用比较教学法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鉴别,有的放矢,求同辨异,突出重点,就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如学习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后,要求对比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政治观、教育观和人生观;学习《诗经》、《楚辞》后,让学生比较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学习唐宋诗后,比较唐诗和宋诗在风格及情感抒发方面的差异等等。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对国学内容印象也更加深刻。

四、联系现实,借古鉴今

国学经典虽历经数千年,但许多观点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有着积极的价值和影响。学习国学经典,通过对其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解读,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联系现实,阐发其现实意义。如讲授孔子“仁”、“礼”的思想时,笔者联系实际讲述媒体报道的诸如遗弃、虐待老人,或者遇见老人倒地了却无人敢扶的事例,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起来?讲授道家思想时,笔者让学生讨论:面对今天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我们应从老子的思想中吸收什么营养?学习《楚辞》后,笔者让学生讨论屈原的精神价值所在;学习《诗经》、唐诗宋词后,让学生讨论古典诗词对当代文艺的影响。通过联系现实,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精神,更好地服务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实践证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继承传统美德、陶冶高尚情操、构建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认识到,国学的学习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因此应通过持续努力,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实现。在国学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做到:

1.合理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加大国学教育内容力度。课堂教学是开展国学教育最重要的形式,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一般都较泛杂,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学教育意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组织开展国学经典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如读书活动、专题讲座、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推动国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加学生对传统经典的认识积累。

3.以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营造国学教育的校园环境,打造人文校园。如在校园内张贴国学经典书画作品、宣传标语、古代文化圣贤画像等,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国学教育氛围,让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吕德强 嘉应学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教师 514015)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大学语文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