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讨论低效现象之成因

2016-05-14 23:58李倩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成员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需要要进行讨论,相互讨论,是一种提高,各抒己见,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但目前,中学语文课堂讨论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效果低下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组活动表面热闹,实质收效甚微。

当老师宣布大家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合作讨论时,大部分学生热情很高,立即进入讨论状态。但仔细观察,一些小组在讨论,而一些小组成员在做与学习、讨论无关的事情。究其原因,这些小组成员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听从组长安排,我行我素,该思考的时候不思考,该动笔的时候不动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一些小组虽在讨论,但喧哗之后,毫无结果。教师需要观察,及时引导的是,在表面的热闹背后,学生是否在认真地进行讨论。

其次,小组交流活动不够充分。

面对同一命题,小组成员进入积极的探究状态,本是课堂合作学习的常态表现。但实际的课堂却大相径庭,小组成员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不愿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表达出来与人交流。当其他小组的回答出现明显错误或不够全面时,没有几个小组愿意纠正补充,而是习惯性地等待老师点评。喜欢扮演倾听者而不是发言者,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或知而不答,不愿与人交流,分享思考结果;或思考无果,保持沉默,课堂出现死气沉沉的情景。这类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时有发生。问题的起因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小组成员搭配有问题,个性差异较大;二是小组成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新的问题,遇到问题,得过且过;三是小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组员表现积极与否,显得无关紧要,小组处于涣散状态。

第三,讨论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组织课堂讨论合作,对时间的分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老师反映,一旦组织讨论,时间就被不知不觉地被消耗了,导致其他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出现这种现象,据笔者观察,是一节课讨论的问题太多,而那些问题又无主次之分,浪费时间是必然要发生的。一节课时间有限,讨论什么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讨论的问题,首先要有讨论价值,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其次,要注意问题的呈现形式。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化繁为简,可以突出焦点问题而忽略次要问题,也可以分组承担主要问题的某个方面等等。笔者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曾组织了这样一次讨论,效果很好。鲁迅小说《祝福》里有一个“我”,对这一人物形象要做分析。学生疑惑的是“我”面对祥林嫂关于“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说不清”这句话来搪塞呢?这个问题很有讨论价值。从课堂讨论来看,“我”无论是从肯定的方面或否定的方面回答,对祥林嫂来说,都是一种精神折磨。能见到阿毛是一种安慰,但同时面临被那两个男人一人占一半分割的惨剧;见不到阿毛,当然也要受精神痛苦和折磨。换个角度讲,“我”用“说不清”回答祥林嫂,其实对祥林嫂是一种保护,而不像鲁镇上的其他人对祥林嫂实施精神打击。经过讨论,学生对作品中的视角“我”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了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良苦用心。总之,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是语文课堂惯用的方式和手段,学生理应对此有所了解和适应。高中语文课堂面临的是如何强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如果继续拘泥于原来的组织形式,合作讨论缺乏启发性、主动性,学生难免产生厌倦情绪。组织小组讨论,设置或筛选有价值的质疑性问题,对教师和小组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论辨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肤浅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关注,讨论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

第四,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讨论成了“无米之炊”。

好的讨论,往往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预习扎实,深度思考的问题,探究类讨论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假若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去研究,最终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如同巧妇面对“无米之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应该全盘考虑,提早准备,临时抱佛脚,耽误的不仅是一节课。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初步意见,都要在课外或预习环节进行。课堂上应让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小组成员之间思想不断进行交流、碰撞,提高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乱得团团转。

第五,小组组合方式呆板、单一,缺乏活力。

经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一个学期内或较长时间内,小组成员基本是固定组合,缺乏变化。某些成员长期担任某个角色,其他成员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人员组合缺乏动态管理机制,竞争机制弱化,小组缺乏活力和朝气。笔者认为,小组的组建,应该把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就像用积木搭建不同的造型一样。角色在变,分工在变,成员在同一小组中会受到不同的锻炼,调换组员,重新组合,有利于取长补短,张扬个性。

最后,教师角色不当,教学管理程式化。

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一些老师越俎代庖,将属于学生解决的问题大包大揽,唯恐学生解决不够完美,无形中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教师扮演了了不应扮演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引导者,实际上成了控制者。教师没有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出发,只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追求所谓的高效率,急于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所谓的完美结论。但过程比结果重要,课堂讨论合作,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灌输某种现成的结论。比如让学生概括一首古典诗歌究竟表达什么情感,要从作品写的景,叙的事去分析,而不是提供几种情感类型让学生去选择。

总体而言,课堂小组低效现象存在各种形态,需要正视,需要改进。我们认为课堂低效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堂的一种主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文本对话,与人对话,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但这种组织形式的高效运转,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的,需要关注它的动态发展,并及时发现纠正不足。人员搭配,讨论内容,汇报评价等环节的安排,都要精心策划,科学、艺术地去规划,安排,决不允许走过场。目前,一些学校对课堂的引导不到位,要求不严,课堂小组组织形式如何,效果如何,学校管理层面知晓不多,至于效果好坏,更没有评价标准或制度去衡量。这些隐形问题的存在,并长期得不到解决,比如,对小组的评价,许多语文课堂就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方案,全凭教师随口点评,小组之间缺乏竞争,好坏一个样,激励措施和手段几乎空白。有时,课堂问题解决成了独台戏,仅是个别小组在活动,其他小组成了旁观者。

其次是教师认识不充分,管理滞后。教师责任心强,工作负责,教学水平高,组织课堂小组学习的效果相对好一些,学生在合作中确实得到了锻炼,提高。相反,思想陈旧,管理松懈的教师,课堂小组学习效果就明显差一些。

第三是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习惯。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在合作方面没有初中学生的积极性高。但在学习难度方面,高中学生往往面临着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高难度或复杂问题的困境,这些问题客观上需要求师生合作解决。对语文学科而言,教师要讲清楚合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小组互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组织课堂合作,讨论学习的前提工作。小组互动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要理解集体协作的重要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个人的见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但合作学习,集体讨论会产生奇特效果。善于倾听,交流,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就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是准备欠充分,探究肤浅。

语文课堂,常常需要解决一些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忽略这类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采取回避的态度显然不可取。如果教师提前准备,科学指导,许多问题不仅能解决,还会产生奇迹。高中的长篇小说节选,人物传记等篇目,教学中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提早布置任务,分解任务,分头行动,然后合作完成。如果仅靠课堂有限时间,提出某个问题,要求讨论解决,仓促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评价长篇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把这个人放在整篇小说中去认识,总比盲人摸象式的品评效果好。因此,课堂上的许多问题,在合作中得不到很好解决,低效运作,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和学生的准备工作都不充分。要充分准备,就要未雨绸缪,总揽全局,早计划,早安排,为课堂合作讨论提供充足的资源,这样就可避免无米之炊的尴尬。解决课堂合作,讨论低效问题的几点建议:从学校层面讲,应该加强课堂管控,建立,完善评价机制。从班级层面讲,分组要合理,小组构建,运行要把动态与静态结合起来,小组评价要有激励机制。从教师层面讲,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情,合理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沟通习惯,为合作学习营造良好氛围。从学生层面讲,要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意义,积极思考,乐于合作,善于表达交流。

(李倩 甘肃省合水县第一中学 7454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成员课堂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