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语文教学的原点

2016-05-14 23:58孙红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家国文学作品情怀

教无定法,但是学贵有法。无论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如何变化,其教学对象是恒定的。语文教学回归原点,不仅仅是“怎么教”的变化,更应该是“教什么”或者说让学生“学什么”的变化。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首要的是教师要回到语文本体教学,将优秀文本蕴含的精气神挖掘出来,让学生真正汲取其中的优质文化基因。本文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探讨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三个注重”,守正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注重传承民族精魂

优秀的文学作品,从鉴赏层面来说,是没有民族和国界的,但是就内容来说,一定是有着内在的民族气质。古今中外的名作,有不少都是蕴含着民族精魂的优秀作品,语文教学不应该回避这一点,而是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的民族养分,真正将其中的精气神传续下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和学生空对空地谈论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性,有时候会显得无处着力,这时候教师应该营造特定的背景和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为何这样写、为何写这些内容以及想传达什么思想等,也只有“代入”作者自身的创作情绪,才能真正明白其中蕴含的神与魂。

比如,在教学朱启平的《落日》一文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就文章先进行解读,而是利用实例讲解了新闻(包括消息和通讯)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最主要就是用词的严谨、冷静、客观,情感倾向几近于无。同时点明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所在,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看过的新闻作品,他们大多表示同意。此时,笔者再要求大家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明显隐含或表露了作者情感态度的词汇、议论、细节描写等,大家发现这篇通讯最大的特色反而是这种蕴含着对日本战败的嘲讽,对过往中国屈辱史的痛心,对未来开启新篇章的展望,可以说情感倾向非常强烈,民族意味浓厚。在这样看似违背新闻规律和要求的情况下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文本的民族性,也就更能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在精魂。同样《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其突破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满怀情感倾向地表露了其内在的民族精魂。

二、注重凸显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表达主题。或许有人认为,对中学生奢谈家国情怀有点言之过早,或者说过于抽象。其实不然,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帮助学生建构起对国家的热爱,进而迸发出为国为家而努力奋斗的激情,可以说正当其时,也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家国思想,让学生在敬仰中吸收并内化。

比如,在教屈原《离骚(节选)》一文时,笔者没有对学生概念性地解读屈原及其文章中表露的爱国情怀,而是从文本本身入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写其特殊的生辰,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介绍其名字来源?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那些颇具女性化色彩的香草?三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特殊的生辰、有特定内涵的姓名,以及众多的香草对屈原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学生突然发现屈原内在的骄傲和自豪,对自己出生时间的骄傲,对自己姓名内涵的自豪,以至于对自己肩负的家国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作者以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出众的才能,这种骄傲与自豪是与其振兴楚国王室和国家的家国情怀是也是分不开的,当然其中的一些愚忠思想需要辩证分析,但每位学生都应该感受到屈原骄傲与自豪背后的赤子情怀。同样,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对归有光中兴家族的情怀,也就成了破解文本内涵的重要密码,这也是这类文学作品中传递出最为感人的情怀。

三、注重聚焦个体感思

诗言志,歌咏情,文学作品大都如此。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内容动人,情感更是动人。文章中彰显的个体情感和思考,才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引导学生探讨感悟个体的独特情感,以及其带来的情感共鸣,从中挖掘出可以吸收消化的精神养分。比如,在教学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时,如果将教学的目光仅仅放在地坛的象征意味上,笔者觉得是很难打动学生,也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先撇开地坛与母亲之间的内涵关系,而是就作者与母亲相处的细节入手,来探讨分析作者的内在情感,聚焦个体在特定境遇下的情绪、情思。如此,学生才恍然明白,原来文中“我”也不过是希望母亲为我骄傲、自豪的普通孩子,而文中的“母亲”也不过是希望残疾的孩子心情好起来,能有一条路坚强活下去的普通母亲。可是当两者在种种冲突矛盾下,聚焦个体才发现母亲如地坛般的坚忍和包容,其伟大之处正如地坛一样无言沉默。聚焦到作者及母亲这样的个体,这种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才更加突出和鲜明,也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共鸣和理解。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个体感思不仅仅是文本研读的需要,更是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实际要求。

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回到原点,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位,回归到语文的本体,让学生知道为何学,如何学,如何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建构起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的教育教学实践。

(孙红梅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中学 223200)

猜你喜欢
家国文学作品情怀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