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低效成因的思考与探析

2016-05-14 23:58赵锦秀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论工具性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费时多,用力勤,收效微,这是大家的共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虽然不同的教师对此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语文是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明确这一点,再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各方面做得是否到位?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偏离了这个轨道?

就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工具性,批判最多的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如此看来,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认识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还有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反思,也就是说语文是否是学习知识的,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语言素养的提升究竟有多大作用?语文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是一门工具。叶圣陶先生根据语文的语言性质,同时,语言是工具,总结出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从语文的本质来说,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但后来批判工具论的教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叶圣陶先生的这个论断,武断的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质导致了语文课程效率的低下。其实,如果我们深入的研究传统的语文教学,会发现,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并不是根据工具说提出的。而是受到凯洛夫教育思想,受到苏联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是没有对语言的特点做出科学的认识,结果在实践上就出现了那种僵死的教学模式,出现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始于人文论的提出。人文论的大旗是由韩军老师竖起,他扛着这枚大旗一路走来,可以说风光无限。韩军在他的《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语言不是科学,语言是人文性的东西,反对将语文教学当做一门科学课程来教学,他认为,“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应该说韩军的这种认识是从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出发,对语言的特性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根据他对语言特性的认识,又针对性的提出了语文教学不要将语言当作一门科学来教学,而应该当作一种精神,一种认识,一种情感,一种态度。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人文论就如一扇窗口,他为语文教学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人文论提出以后,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时各种语文主张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推上台面。

我们且不说人文精神是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根本,但人文论提出以后给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也使得语文教学走入一条死胡同。许多老师打着人文论的旗号,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却不知道人文精神不能离开其语言性,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离开语言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也就失去了根本。人文性是语言的人文性,没有了语言性,也就没有了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首先是对语言的品味,是对语言的体验感悟和认识,学习和使用语言这应该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和根本,离开这个根本,语文教学就会剑走偏锋。

那么语文教学怎么才能学习语言,学生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这就不能不从语言本身的特点说起。语言是思维的产物,语言是人们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的结果,离开了思维,语言的学习也就失去了依托。叶圣陶先生对此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他说,语文说到底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认识的结果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形成作品。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文字作品还原到生活中,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从而使他们领悟使用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方法。因此,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品味,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个字,一个词语,一段说明或者描写文字,不仅仅是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认识的反映。许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仅仅考虑的是如何让让学生识记这个字记住这个词语,却没有透过字词的外形,没有考虑从词语的组合规律,组合特点上来理解和认识,没有体会这里面所包含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特有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种载体的作用就在字的结构之中蕴含着。因此,字词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外形结构的识记上,而是透过字词的结构,对蕴含在字词中的思维的领悟和体验。我们学生在作文中错别字特别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识记下这个字词,而是他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个字词,因此,他们使用起来也就一片混沌。再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讲一大堆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之类的内容,虽然我们将文本分析讲解的很透彻,但是,我们唯独没有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内核,没有让学生触摸到作家的内心世界,更没有触摸到作家写作时所面临的生活,以及生活在他的内心所引起的思想认识。因此,学生看起来理解了文本,教师讲解的他们看起来也是接受了,但是,这种理解和接收只是表象的,是浮在上面的。因为在文本中反映的生活不是单纯的生活现实,而是经过作者的思想改造,是心灵化了的产物。学生沉潜不到文本的深处,沉潜不到作者的生活中,感悟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必定是死的语文教学,离开了生活的语言必定是死的语言。

(赵锦秀 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中心校 734100)

猜你喜欢
文论工具性人文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