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上海

2016-05-14 13:20张洪明
商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上海市全市

张洪明

作为我国的经济重镇,在近期发布的2015年城市GDP排名中,上海毫无疑问地再次拔得头筹。然而,就像黄浦江几经曲折才最终入海一样,上海能够保持今天的经济地位也并非一帆风顺。

产业结构优势凸显

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将正式开园。作为对国人有着极大吸引力的游乐项目,同时又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中外合作项目之一,它将再次助推上海的服务行业发展。单以酒店行业为例,根据开园第一年客流量达到1500万人次的规划,客房需求数将在200万间左右。但是目前上海的酒店数量是远远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其实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柱。早在今年1月份,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5年上海GDP增速为6.9%,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增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7.8%,创下历年新高,第三产业对于上海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94.8%。时间再往前推移,2015年7月发布的上海年终经济考成绩单中,上海第三产业占全市总值比重就已经达到67%以上,对全市经济增加的贡献率也达到了90%。

经济数据远不是我们看到的几个阿拉伯数字那么简单。如今上海所交出的成绩单是经历过转型期的阵痛才得来的。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就在五六年前,上海的众多企业被迫关停并转,部分区县企业甚至遭遇了大规模缩水。有人将之成为上海最为艰难的时候。

在数据上的反应则更为直观。此前,上海经济发展速度曾经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长期稳居国内GDP发展的前三位。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张,发展的瓶颈期也随之到来。伴随着工业增长由盛转衰、环境承载量超出生态负荷、生产效率缓慢下滑。数据显示,自2008年来,上海GDP从9%一路降至8%,2014年更是低至7%,连续五年GDP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这一现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称,上海将把注意力集中到质量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惠民的发展,绿色的发展上。上海市市长杨雄曾说,“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结构调整、民生保障上来。”

现在看来,在持续的调整之下,上海已实现经济增速稳步换挡,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9.78亿元,下降13.2%;第二产业增加值7940.69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4.5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8%,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发展速度的转换,彰显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上海制造

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被人们视为评价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但这一标准容易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重视服务业的作用而忽略制造业的存在。但没有制造业作为支撑服务业,只能是美丽的肥皂泡或是空中楼阁,经不住半点风雨。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众多国家都在反思自己的制造业。

素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20年来几乎保持恒定,1994年为23%,而2014年为22.3%。即便如此,德国依旧推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试图通过进一步升级制造业,来捍卫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重返制造业”道路上的美国,制造业甚至成为竞选的砝码,希拉里·克林顿在其就业增长议程中添加了制造业税收激励计划,将把因失去大量工厂劳动力而受到重创的工业发展小镇作为工作和扶持的重点对象。

香港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曾经也是上海追赶的对象。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制造业的萎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占香港总产出的比重曾高达30%,直到80年代中期仍高于20%,但是到新世纪初已下降到5%,2010年已不足1.7%。而其他“三小”的制造业却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

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67.8%的上海,显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服g-,2发展比较快,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没有先进制造业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很难支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长期发展。现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低于30%,需要进一步努力。于是我们看到,上海“十三五”规划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制造业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在2016年上海市两会上,制造业也成为热议话题之一。

上海人是精致的,这种精致小则体现在身上穿的一件衣服,大则体现在城市发展方针中。对于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十三五”规划中的表述是,“要推动制造业整体升级,不断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高端,核心,才是上海人的追求所在。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去产能风潮。当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还在为去产能而努力时,上海为何能跳出泥沼,奔跑在追求高端和核心的道路上?其实并非上海未曾经历过去产能泥沼,不同的是时间点向前推移了而已。当时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的共同推动,上海将高能耗、高劳动力成本、低品质的产业全都迁出,引进了一批高科技新产业,因此上海比全国提前一步进入新常态,从而才成为了全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样本。

期待创新

如果说起上海的缺点,缺乏创新可能会是得票最多的一项。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形容缺乏创新的上海,“这座城市试图满足人的所有欲望,它就是一个‘泵,吸走了周遭方圆i000平方公里的资源、金钱和有野心的商人,但是,它迄今不是中国最有创新能力的城市。”的确,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吸引了无数财富,却没有能够诞生最优秀的创业家。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提出同样的观点,创新能力不足将是上海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短板。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根据上海全市GDP2.5万亿来计算,即不到900亿元。而同样处于改革标杆位置的深圳,单就华为一家去年的研发投入就有500亿元左右。

更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环境的缺乏。记得有人说,王宝强的成功只能在北京,在上海,则毫无可能。因为上海是这样一座城市,它讲究规则,讲究效率,它等不及你所谓的梦想,也等不及你所谓的可能性,它是特别‘靠谱的城市,“它的灵魂中一定有一块大容量的计算芯片,它太会精算”。因此,那些有成有败的创新很难在这座“靠谱”的城市中生根发芽。

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风从东方来,潮起于上海。工业文明的火种就是在120年前的上海滩点燃的,中国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第一家水厂、第一家纺织厂……都是在这里诞生。如果我们回头望去,就在视线可及的范围之内,风靡全国的“假领子”不就是上海人民的智慧结晶么。而且就在去年,全国各地对专车或观望或打压时,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滴滴快的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使得一直处在“灰色地带”的专车服务,终于等到了“洗白”的一线曙光。这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壮举说明上海是有着“创新基因”的。

加之上海市政府已经提出到2020年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的总体规划。所以,上海以大连路研发总部聚集区为基础,试图打造最大的科技孵化器和创新人才高地的这种愿望也并非单纯是水中月,镜中花。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经济拐弯之后,东方明珠电视塔在黄浦江拐弯处建立,一时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2015年,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投入使用,成为了上海的新高度,我们期待此时的上海经济也能进入新的发展期。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上海市全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