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本土景观中的“乡音”

2016-05-14 07:32牛北辰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乡音景观设计

牛北辰

【摘要】:景观是一种语言,景观作品是作者与观赏者的交流,是思想的结晶。 目前,国内各个城市的景观同质化严重,景观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复制来的西方景观语言,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代景观缺乏对中国古典园林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我国现代景观起步晚,面对西方大量先进的景观信息,迷失了自我,盲目地照搬、照抄,造成了本土景观语言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承及发扬我国的传统园林文化,将西方先进的景观知识与本土景观语言相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本土化景观,是本文思辨的目的。

【关键词】:景观设计;本土景观;国外景观语言本土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被强行打开的那一刻起,随着国外现代景观的思想和技艺大量传入,国内的传统造园格局就发生了改变,国内景观开始出现了无序而多样的局面,由此中国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其后中国现代景观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一直处于劣势。为此中国的景观人一直在不断地借鉴、探索、创造,为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景观发展道路而不断地尝试,例如,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兼具历史底蕴和文化特征的民俗景观,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新中式景观等。这个过程是景观遭遇变革时必须经历的一个吐纳的过程。国外与其相似的,最具有借鉴价值的要数北欧现代主义园林的发展过程。在1920-1970年间,北欧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当今的中国相似,除冰岛外,其他四国都形成了各自稳定的园林特征和设计传统。它们立足于本土文化,强调本土文化的主体意识,有选择的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为己所用,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国特征、满足时代要求的景观。 [1] 以此为鉴,找出自身的不足,通过景观人不断地努力才能形成具有有时代特色的本土化景观文化。

1、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中国的古典园林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造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文化的断代和传承的缺失,中国古典园林的昔日风采早已不再。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及的国内景观(风景园林)行业,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大部分人已经迷失了自我。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中国地域宽广,历史悠久,经过千年的沉淀,中国古典园林境界高远,其“师法自然”的美学思想是一种站在人的角度上,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升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推崇的境界, “天人合一”是其所要表达的终极目标。它与西方景观所推崇的形式美所呈现出的景观效果完全不同,独树一帜,是中国当代景观工作者的一笔宝贵财富,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素材涉及范围广泛。凡可见、可闻、可嗅之物,小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大到亭台楼阁、山河日月等皆可入景 。例如,春日里满园的花香,夏日潺潺溪流中的蛙声,秋日里金黄的稻田,冬日映雪的红梅等。又如,庭院中摆设的盆景,墙面上精美细致的砖雕,沧浪亭内的古亭,颐和园万岁山上的白塔等。更加富有创意的还有西湖的“三潭印月”是将月亮纳入景观中来;拙政园的听雨轩是将雨点落在亭子周围不同植物上形成的不同雨声纳入景观中去;西湖的“断桥残雪”是将雪作为该处景致最重要的条件,只有下雪天,该处景色才能呈现它与众不同的魅力等;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元素多姿多彩,在各种情境中相互搭配形成美丽的景致,其中一些经典的搭配流传下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景观手法。例如,在庭院中栽植金钟连翘、玉兰、海棠,名曰“金玉满堂”,是想为院子的主人讨得好口彩;桃、柳栽植在山溪水畔,在春季形成具有艺术气息的“ 桃霞烟柳”;竹子和置石搭配在一起,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既符合中国古代文人以写意山水画为蓝本造园的思路,又体现了竹石所蕴含的清高、有节、坚贞、正直、忠贞、明朗、刚健的情怀。[2] 在古人眼中竹石不但是具象的景物,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精神的升华等;

三、中国古典园林很重视景观的序列。在景点设置上讲究“曲径通幽”,景观布置上讲究 “起承转合”。入园处的“障景”可以挑起游人观赏的兴致;墙体上的漏窗可以摒弃其它景物的干扰,将游人的目光聚集在重点景物上;“借景”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小中见大”的常用手法,凡此种种。

1.2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所遇到的问题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财富,也曾经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是在现代景观中应用会遇到一些问题,归结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中国古代的造园技艺源远流长,但是中国从精美的古典园林到现代的景观设计,在时间维度上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层,没有很好地随着时代发展下去。同时,由于文化的断层,好多古典园林中的优秀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文人私家园林,属于特权文化和小众文化,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是大众文化,存在着文化差异性,对传承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我国现代景观起步晚,自身的现代景观知识落后,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西方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手法应接不暇,迷茫中逐渐地失去了自我。在实际应用中,在不好驾驭的中国古典造景手法和便于模仿的西方现代园林中,很自然的选择了后者。

2我国现代景观的现状

2.1本土景观元素的失落

国内具有大量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自然地貌、建筑形式、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各个方面。例如,侗族的风雨楼,藏族的哈达,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文化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本土景观元素。但是由于目前行业内对西方景观设计语言的盲目追捧,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元素却没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行业内的一些设计师也在为恢宏本土特色景观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努力,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使得一些具有乡土元素或是历史文化元素等的优秀景观作品得以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但是却没有形成一种引领绝大多数设计的潮流,没有改变大众设计的方向。在我国的设计领域,关于对本土元素的恢弘上,建筑设计是走在前面的。在建国初期,国内的建筑设计领域曾经为了恢弘本土元素努力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了“大屋顶”样式。当时的“大屋顶”样式并不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但是确实是第一次为中国建筑师所自觉运用。为人们俗称的“大屋顶”,就是具备近现代功能的仿中国传统形式的仿古建筑,也称为“民族形式建筑”。其特点是建筑带有曲线和较大出檐的大屋顶,立面用中国传统红柱子竖向分割,屋檐下有梁枋、彩画和斗拱造型,基础有块石台基和汉白玉栏杆,建筑材料、结构和功能却是近现代的。代表作品有中央民族大学建筑群、三里河“四部一会”大楼、北京友谊宾馆、总政地安门宿舍楼、外贸部大楼、北京亚洲学生疗养院、北京体育馆、北京建工部大楼、全国政协礼堂、首都剧场等。[3]但是,我们从上面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设计作品涉及的范围均为公共建筑,而且应用范围较窄,没有普遍适用意义。现代的景观设计在恢弘本土元素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现以自身接触到的一个生态景区项目为例,其中一项是对该景区区域内的原有民居进行风貌整治。该区域是徽派建筑风格浓郁的地区,一个以徽派古建筑群为特色的景区距离这里也不远。同时,这里是山区,或新或旧的民居散落在山间,尤其是新建的民居中贴着瓷砖、装饰着欧式构件的外立面,与周围古朴的山区环境很不协调。原方案计划将该区域内所有民居修缮成统一的徽派建筑样式,以体现当地特色。但是在深入现场与当地人员进行交谈时却被告知,古典的徽派风格建筑在当地现在已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建筑,以示庄重。以上说明虽然我国可利用的景观元素资源丰富,但是如何能够将这些景观元素融合到现代景观中,得到观赏者的认可,形成独特风格的作品才是关键。

2.2对国外景观语言的盲目追捧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过渡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生存环境提升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质量,大量的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出。但是其中鱼龙混杂,大量作品或是以国外知名地标、风景小镇为模板进行复制,或是设计时抽取国外的知名作品中的词汇,进行拼图,不经过思考,没有再加工的过程,以模仿西方作品为时尚、为潮流,其中尤其以商业氛围最浓的地产景观最为严重。目前国内各地地产中重复最多的词汇大多是有着美丽的异域风光的地域名称,比如地中海,南加州,托斯卡纳,普罗旺斯等。从这些词汇中不难看出,这些景观作品都是对西方著名景观的翻录。就是这样不断的模仿和对所谓异域风光的推崇、炒作将景观引向歧途。

就景观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应该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是有联系的。所谓对外来景观知识的本土化过程就是这样,是指在吸收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景观知识后,在运用这些景观知识进行表达时,要结合本国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实际情况,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景观。目前国内很多景观作品一味的模仿,缺少的就是这个本土化的过程,致使很多作品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千篇一律的欧式景观风格的住宅小区遍布全国,现代感强烈的大广场生硬地占据着很多城市的中心地带。欧式风格的花钵、雕塑,罗马柱随处可见,极致表现西方几何美学的建筑突兀地屹立在中国古典建筑之间。每一件作品都很“自我”,与周围的环境没有交流,这些作品中没有和周围环境的过渡、融合,追求的是对西方景观“蓝本”的极致模仿。不论从线脚的细部、颜色再到景物之间比例关系都力求准确。这些景观的好坏以相似度、传神为标准,相似度越高、越传神的作品被认为越好。以居住区景观为例,国内的好多“明星”楼盘大多打着纯正某欧式风格、或是纯正某小镇的旗号,作为宣传,标榜着这种“复制美学”。这些作品在形成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模仿,背离了创作的主旨,缺乏思考的过程,更谈不上对这些外来景观语言的反思和将其本土化使用了。

3、对本土特色现代景观的尝试

上文已经提到,虽然目前国内景观整体上模仿西方景观语言的现象严重,但是还是有一些很好的融合了本土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出现。 “北京泰禾运河上的院子”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下面以其为例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运河上的院子”这个项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坐落京杭大运河河畔。其景观设计依托于该处建筑风格,体现地域特色,突显古韵。置身在其中,一股浓郁的传统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整个景观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但是并没有那种由于过于庄重而带来的压抑感。这些正是由于将本土特色的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带来的全新的视觉体验。

整个园区在色彩上保持传统的灰色为主色,营造古朴的氛围。在硬质选材上,以传统青砖、灰瓦、石材、木材等传统材料为主,但是在小品的造型上却显现出了现代景观的简约美,少了古典纷繁的装饰,多了些质朴,简化了线条,突出了直线条的几何美;在水景的设计上,在中国古典自然曲线水池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规整的几何形水池,这样搭配起来,减少了神秘感,增加了现代景观所具有的清爽的时代感;在植物配置上,最显著的变化是,加入了现代感极强的大草坪。这样就与中国传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幽深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符合现代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在整个空间的梳理上,沿用了建筑设计的空间理念,强调了传统庭院的存在,增加私密性,又以现代手法重新组织梳理街巷空间,协调空间的比例和尺度。使传统的艺术性与现代的功能性相适应;在细节上,撷取了一些传统元素,很好的融合到景观中去,突显悠久历史的痕迹。如,传统的门墩,汉白玉的浮雕,传统的铜梁、铸铜把手、大鼓等。

【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面对西方文化和景观理论的影响,一方面,国内景观作品总体上没有表现出对自己民族文化应有的自信心,缺乏对我国古代优秀造园技艺传承的欲望;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景观作品都缺乏对国内景观环境的考虑,照抄西方景观的素材、理念,生搬硬套现象严重,缺乏将外来优秀的景观知识本土化的过程。国内每次新的景观潮流出现,这股潮流都会从南到北,所过之处“千城一面”。国内大部分作品中缺乏本土化的表达,以模仿或是照搬西方景观的流行元素、造景手法为高端、时尚,忘记的恰恰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景观语言中的“乡音”。要知道如果一处景观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那么它的景观语言必定是符合它所在语境的,必定是能够反映出它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特点的。

【参考文献】:

[1]蒙小英.北欧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研究:1920-1970 [D].北京林业大学.20061101.

[2]吕慧,段渊古.竹石配置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6,38(18):4574-4576.

[3]侯兆年.民族形式的探索—北京近百年建筑三次“大屋顶”高潮综述[Z].北京文博网.20100812.

猜你喜欢
乡音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亲人
有些水声,像乡音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甩掉家乡话,曾让一个姑娘如此自信
关惠聪等
乡音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乡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