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市”到新城镇:中国城镇化的再思考

2016-05-14 11:41蔡禹龙等
学理论·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论内涵实践探索

蔡禹龙等

摘 要:19世纪末,田园城市的理论诞生。20世纪初,该理论传入中国。循此理论,国人进行了建设田园城市的一系列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成都、琼海等地建设田园城市的举措颇有成效,凸显了田园城市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田园城市;新型城镇;理论内涵;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05-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就,但仍面临着多重困境。民国以来,国人对“田园城市”的理论传播与实践探索为当今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田园城市”的理论传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针对英国工业化带来的污染、拥挤、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等城市社会问题,霍华德提出了将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相结合,建立田园城市的方案。1919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商议,对田园城市下了一个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1]译序17页田园城镇的总人口数应为32 000人,当人口超出这个数时,“它将在其‘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地方——可能要运用国会的权力——靠建设另一座城市来发展,因而新城镇也会有其乡村地带。”可见,“田园城市”的理论实质是城镇建设问题。其构建的理想社会形态是:为居民健康生活和工业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不能太大,空间设计要接近乡村社会的自然空间;城市周围要有永久性的农田围绕,城市居民可以方便地获得新鲜农产品;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他还设想:中心城市建设由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构成城市组群,城间用铁路相连,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田园城市理论”不仅是一种城市规划思想,更是一种宏伟的社会改革方案,其精髓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和城乡一体”[1]。

20世纪初,“田园城市”的理论传入中国。1912年2月23日的《申报》(上海版)刊载《贫民之住宅》一文,对田园城市制度的产生进行了大致介绍,旨在思考“营业区”“住宅区”的建设问题[2]。1913年,《云南实业杂志》刊登了译自《日本农业世界》名为《田园都市之元祖》的文章,对“田园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经过、规划内容进行了介绍[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介绍田园城市的理论文章见诸报端。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年代有至少30篇,30年代有至少50篇。①另有《英国田园市》《市政计划ABC》《都市政策ABC》等著作产生。此后,“田园城市”成为中国规划界的一杆理论旗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该理论越发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方略与建设理想。

二、“田园城市”的建设探索

中国田园城市的建设实践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村”建设。当时的中国处于由“新村”向“新市”的转变过程中,想要以此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自治,促进其向现代社会转型。1924年,上海大中华兴业公司在江苏无锡县南门外创办新村。村内分为住宅区、公园区,拟在建成后,将无锡县城内的部分工厂、学校迁至新村[4]。20世纪30年代,农村经济衰败,大量农村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住宅越发紧张。江苏、湖北、山西等处兴起的“新村”运动,在注重解决住宅问题的同时,建设格局亦考虑到功能区的划分、绿化带的保留。截至1940年,南京、上海、杭州、武昌、北平、广州、汉口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平民住宅[5]。

“新村运动”的过程中,汉口、广州、南京、天津、北平、桂林等地方政府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口号,并积极尝试“田园城市”的建设实践。但探索举措多集中在分区建设方面。当时人认为,分区制有如下益处:“能应都市生活机能,而分类使之组织化、秩序化,以求发挥所长,而矫正其所短”;有效利用土地;使同一性质之事业,集中于同一区域之内,可以增加市民之便利。1930年,汉口将市内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小工商业区[6]。同年,天津将市区分为公园区、第一住宅区、第二住宅区、第三住宅区、第一商业区、第二商业区、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7]。

战时,作为后方城市的桂林,把战时防空与建设田园城市相结合。1940年,桂林市政府在城市周围设置附属市,取消中心市行政分区,将工业区、军事区、教育区等分散到各附属市。1942年,《桂林新市区建设计划》出台,将桂林城划分了七个区[8]。当时的分区建设,旨在安置外来人口和分散避难人员。

战后,国民政府当局对重庆建设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规划,并于1946年2月至5月制订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草案》将重庆划分为行政、商业、工业、文化、住宅、混合、军事、绿地八分区,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综合布局。行政区分为陪都行政中心区和市行政中心区两部分;商业区设于一、二、三区(两江半岛东部),普通商业区设于普通住宅区,做混合利用;工业区除继续保留长江、嘉陵江两岸旧有的工厂地带外,在长江下游的南北两岸开辟弹子石至大田坎、寸滩至唐家沱一带为新工业区,“手工业仍设于普通住宅区内,作混合使用,但以不妨碍居住卫生为限”;文化区设于小龙坎至磁器口一带,以沙坪坝为中心,并促其发展为文化性质的卫星市镇;住宅区在郊区的歌乐山、黄桷垭设两处高级住宅区,在大坪、铜元局及江北的相国寺、城区四德里一带布置普通住宅区,在城内及城郊沿江一带布置下层劳动民众居住的平民住宅区;以两江半岛西半部的第四至七区及郊外的一般卫星城镇为商业、手工业、住宅等综合布置的混合区;军事区规划以半岛险隘佛图关、江北的汉渝公路沿线、南岸的川黔公路及其后山等处为主;绿地除在全市的若干街道设置林荫道外,还重点在市区及郊外规划了一些公园,并规划将歌乐山、黄山、汪山辟为风景区,将歌乐山、小龙坎后之平顶山、铁山坪南部、涂山、南山、黄山放牛坪等处规划为森林区[9]。

民国时期,国人建设田园城市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皆能反映出田园城市的影响。如上海提出建设“卫星城市”的设想,便蕴含着“田园城市”的先进理念。

21世纪是低碳经济时代,国人再次把昔时的“田园城市”与当下的新型城镇紧密联系起来,成都、无锡、太仓、琼海等城市再次高扬建设田园都市的大旗[10]。2009年,成都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建设“世界田园城市”。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出台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纲要》,对成都城镇建设提出了总体规划,即所谓的“全域成都规划”,将成都市划为“一区两带六走廊”。“一区”为中心城区,是城市化主要发展区和产业高端化的主要集聚区。“两带”指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既是自然生态保护带,也是山区旅游发展带,是成都市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主要承载区。“六走廊”包括成青、成灌、成温邛、成新、南部、成龙等走廊片区。《纲要》秉承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成都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形态由大饼式向组团式的转变。由此,确定了以“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为核心思想建设新型城镇的道路,集中发展“城在田中、园在城中、城田相融”的城镇格局,使国内“田园城市”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

2012年琼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思路,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走规模扩张型的老路子,而是在不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色,将城市设施引入村镇,让农民就地实现城镇化。根据琼海的资源特点、社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特色需求,琼海市将全市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在东部重点发展会议会展、休闲度假、养生医疗、海洋旅游;在中部重点发展服务业,成为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在西部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热作产业、森林旅游,形成多个新兴产业聚集带,使全市形成分工清晰、特色互补、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局面[12]。在推进“田园城市”建设中琼海留住了田园风光,留住了青山绿水,留下了“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留下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幸福琼海”。琼海之路,就是一条绿色、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依循自然、凸显特色、城乡和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13]。

三、建设新型城镇的思考

结合历史与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内涵与实践途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当下,现代田园城镇建设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要素:一是布局组团化。构建多中心、组团化、网络状的城市空间布局。中心城市和各组团城镇均按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环境田园化。将“山、水、田、林、路”融为一体,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整体风貌。三是产业高端化。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增长为内涵,构建现代服务业、农业和新型工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体系,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四是交通网络化。既注重快捷、立体、智能的机动化交通网络,又要构建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新型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实现城乡贯通、功能完善的交通体系。五是生活人本化。事事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维护和弘扬城镇的人本文化。

参考文献:

[1][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贫民之住宅[N].申报,1912-02-23(3).

[3]田园都市之元祖[J].林楷青,译.云南实业杂志,1913,1(3):134-141.

[4]凌鸿勋.大中华兴业公司的新村计划述略[J].道路月刊,1924,9(3):9-10.

[5]孙宗文.平民住宅政策(附表)[J].建设研究,1940,3(2):30-41.

[6]汉口市分区计划[J].道路月刊,1930,31(2):61.

[7]梁思成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45.

[8]陈恩元.桂林新市区建设计划[J].建设研究,1942,6(6):25-27.

[9]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志:第7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24.

[10]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1)[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2.

[1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65.

[12]李中华.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海南省琼海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3-06-28(13).

[13]董欣,谢文相.大美琼海,圆幸福田园梦——海南省琼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12-03(13).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实践探索
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