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向策略例谈

2016-05-14 12:25华松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教师

华松波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丰富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系列,创设思维情境和必要条件,努力激发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象、探索,去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一、设疑导学,激趣启思

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语言(口头或肢体)、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备课时要依据学情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内容,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等,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预案,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教师设疑要做到两点。

一是巧妙设疑,激发兴趣。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时,一上课就把一只装有淡水的小玻璃缸,放入一只鸡蛋,鸡蛋沉入水底;放入一条小鱼,小鱼自由游动;然后往玻璃缸中加食盐并搅拌,鸡蛋渐渐浮到水面,小鱼慢慢死去。“先前沉入水底的鸡蛋为什么能浮出水面?”“刚才游来游去的小鱼为什么会死了?”“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接连3个问题让学生非常好奇,由此导入《死海不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接下来学生更好理解死海的特点。

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教师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处理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探究,精要点拨

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和资料等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通过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产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问题导向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能人人有事做。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学要投入,课堂要安静,体现生本互动。这时,教师不能随意走动,“四面出击”,但也不能置身事外,“无所用心”。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看出学生十分敬佩诸葛亮的非凡才干,却又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教师立即提问:“文章突出表现了诸葛亮哪些方面的性格特点?你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概括?”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四处迸裂,列举了“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学识渊博”等成语,大家便心领神会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谓一箭双雕。

在学生有疑而难解时,教师有必要“拨”暗求明,引导学生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自己求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拨”,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有“拨乱反正”之奇效。

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有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令教师出乎意料的问题:“河豚快要浮上水面,那不成了死鱼吗?”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是一首题画诗,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这一点拨定能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从而理解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

三、交流展示,相机诱导

交流展示是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学生自学后,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以及小组间交流来检查自主探究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组间竞争,以提高交流讨论的效果。在此环节中,合作小组最好是异质结合,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会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通过交流展示,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又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并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精要讲解,使本节重难点得到突破。

如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诱导:孔子动怒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课文,搜集材料,旁征博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探究,最后总结了如下几点原因:其一,孔子治国的理念是“礼仪教化”,他曾为此而周游列国,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季氏讨伐附庸小国颛臾是非常不满的;其三,孔子对冉有、季路既否认对季氏伐颛臾的赞同(“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又为其侵犯行为寻找借口(“今者颛臾,固尔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两面派行为表示愤怒。通过探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归纳建构,反思升华

归纳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归纳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归纳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应是学生一个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学科思维体系。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应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已有经验,做到学以致用。

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教师提出“究竟是谁害死了小扬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有的说是更夫害死的,有的说是管家害死的,还有的说是仆人害死的。这些意见,从表面现象上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向前推进。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深思:扬科和母亲为什么过着这种贫困的生活?八岁的小扬科为什么要去当牧童受人欺凌?这样学生很快就领悟到是资产阶级黑暗的统治害死了扬科,仆人、更夫、管家无非是统治阶级的奴才、帮凶。从而,学生的思维流程由仆人、更夫、管家汇流到深层——黑暗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得出这一正确答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反馈拓展,巩固提升

教师出示精心准备的、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当堂巩固落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异同比较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堂重点对内容或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比较本身就是探究,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比较,可以是内容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表达方式、语言技巧方面的比较。

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戏剧单元时,教师可以设问:《茶馆》的作者老舍笔下的幽默和《三块钱国币》的作者丁西林笔下的幽默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比较探究,发现《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的悲哀,会使观众产生欲笑不能的苦笑;而《三块钱国币》中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会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在比较探究时,除了可以进行同类文章比较外,不同类文章也可以进行比较,对此,可以指导学生比较探究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此外,也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从时空上做纵向或横向的比较。

叶圣陶说过:“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问题导向教学法,正是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发现、探究问题,最终实现自主实习,达到“不需要教”。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中学(473134)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