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上

2016-05-14 17:34周林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语言

周林敏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包含了道德、伦理、哲思、人性和审美,也包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身为语文教师,要利用古诗文教材,让学生从中汲取养料,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怀,培养高尚品格,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上。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古诗文讲通、讲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为以后独立学习古诗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去体悟古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的表达能力、谈吐素养,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精华。从而感受传统文化中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充沛的情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用心体悟,仔细地辨析和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古诗文包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更有利于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洗礼,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体会和理解人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苏武牧羊的气节、韩愈《师说》中的尊师重道思想等,在学习的时候都可以把它们提炼出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这样题材在古诗文教材中比比皆是,蕴含的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细致地挖掘。

二、创新手段,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恰当的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

1.感受文化韵味,营造古典氛围

当学生接触一篇古诗文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其文化的气息。如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归纳文章中的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题目中的“序”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可以介绍“序”的种类,比较这篇宴集序和《滕王阁序》有何异同;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书法,欣赏书法也是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书法的地位很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所以,师生可以开展书法艺术欣赏活动,在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精神。

2.大声诵读,感受古诗文韵律美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过:“文言学习必须刻苦熟读大量的文章,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自然的背诵,而且要养成良好的熟读文言文的习惯。”诵读古诗文,不仅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更是学习和体会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把古诗文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从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来诵读。

例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一定要对仗的。颔联的上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与下句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对,“无边”(形容词)和“不尽”(形容词)相对,“下”(动词)和“来”(动词)相对。在诵读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格律诗的音韵美。

3.推敲字句,感受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利用语言之美营造文化氛围,再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体悟古诗文的人文内涵。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要品味文章的语言,创造意境,仔细欣赏,深刻理解,并且通过语言感受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组个叠字显示出美妙的韵律之美。“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是在寻找从前幸福、安逸的生活吗?然而寻找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冷冷清清”,这样开篇就笼罩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这里的“冷冷清清”,既指外在环境的冷清,又暗指内在心情的低落。“凄凄惨惨戚戚”描绘出词人内心细腻的感受,从外在环境过渡到悲伤的、空荡荡的内心。这14个字是重叠的,但没有重复累赘的感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人觉得词人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和需要发泄的情绪。三句一起朗读,感觉低迷,婉转悲切,像悲伤的人在窃窃私语,笼罩着一片凄清的气氛。李清照这首词一出,就让历朝历代的词家奉为词中经典,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三、开展活动,增加课堂文化气息

古诗文教学活动要多样化,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要既能利用古代的作品来关照现实,对当今现实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重要的推动,又能用当代的观念方法重新解读古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给古诗文注入新的活力。

学生要做到对课内古诗文材料和课外相关材料的充分积累,为厚积薄发打好基础。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包括名言佳句、成语典故、诗词文章等)需要学生博闻强记,这有助于学生在口语、习作、生活中灵活应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古诗文材料加以重组、整合,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比如,我们可以把《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和《归去来兮辞》中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拿来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的古诗文材料传递着同一个价值观的结论。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古诗文多姿多彩的文章表达手法和表现形式,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拓展传统文化外延

教师要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且要真正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但这些仅仅依靠课内的教师传授和学生听讲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可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开展汉字造字法研究,书法艺术欣赏等活动。在讲授“当时七夕笑牵牛”后,可以布置学生去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风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举办各种比赛,如朗诵比赛、阅读比赛、民俗知识比赛、名言警句默写比赛等。各种形式丰富的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感受学习古代诗文的乐趣。学生在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后,就能形成更强的学习欲望,激励自己主动学习古诗文,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因此,人就是在语言文化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努力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建立起联系,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使古诗文教学成为师生学习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长开不败。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831400)

猜你喜欢
古诗文传统语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语言是刀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