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剧院版《众神的黄昏》表演评析

2016-05-14 20:04刘一丁
人民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央歌剧院王威管弦乐

格纳乐剧的上演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2015年9月22—23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由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重磅推出了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指环》之四的完结篇——《众神的黄昏》。这部作曲家耗时28年完成的巨作由中央歌剧院全程制作和演出,是完全由华人班底精心打造的中国版演出。瓦格纳乐剧在国内的呈现基本都由外国演出团队完成:如200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纽伦堡州立剧院版、2010年德国科隆歌剧院在上海演出的《尼伯龙根指环》全本、2014年上海大剧院上演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高清版以及还有今年几乎同时在第17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的由奥地利蒂朵尔音乐节制作的《尼伯龙根指环》24小时版,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中央歌剧院本土版的《尼伯龙根指环》之四《众神的黄昏》将以何种姿态赢得成功都让各方面拭目以待。

一、音乐戏剧的整体呈现

《众神的黄昏》的指挥和艺术总监俞峰显示了驾驭大型音乐戏剧的功力。早在2011年的《唐豪瑟》与2012年《罗恩格林》,中央歌剧院管弦乐就展示出了瓦格纳音乐的力量,在随后的《齐格弗里德》与《女武神》中俞峰已经建立起一支成熟的瓦格纳管弦乐嫡系部队,这支乐队经过强化与磨砺在和歌剧家们的舞台表演上配合得愈加缜密。《众神的黄昏》是带有序幕的三幕歌剧结构,瓦格纳运用主导动机把管弦乐和唱段融合成整体戏剧。与传统歌剧不同的是,乐剧中的声乐形态尽管辉煌庞大但却并不占主导,它的存在是作为一个分支加入到管弦乐中为整体艺术的目的而服务。管弦乐在序曲的开篇塑造了神秘的氛围,接着沃坦动机、命运动机、黄金动机、英雄动机、布伦希德动机、指环动机接踵而来,在序曲的尾声部分赋格的交织如同命运的交织一般以乐队的全奏进入了小高潮。开场序曲充满力度与多样化的音色,尤其是铜管乐的部分比之前《女武神》音色更加细腻。瓦格纳常将同一场面用同一曲调贯穿到底,使音乐和戏剧严密地统一在戏剧理念中。中央歌剧院版的管弦乐很好地胜任了戏剧角色,既为歌剧角色提供支持自身也充满光辉。在序曲之后,间奏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瓦格纳的间奏曲与序奏连在一起演出也可以是一部完整的管弦乐套曲。首先管弦乐在每幕的间奏之中发挥了力量。如序幕中三位女神由于命运之神的断裂预感到有不详的结局。当女神演唱“绳索断了”,管弦乐齐奏“齐格弗里德号角动机”预示了悲惨的结局,两者配合非常默契。其次,管弦乐的表达能力较之《女武神》更为卓著,如第一幕第三场中隐身盔装扮成贡特尔模样的齐格弗里德抢走了布仑希尔德手上指环的场面,这是整部戏剧中较为经典的段落,乐队成功地为戏剧的情节发展做了渲染和烘托,并充当起戏剧的旁白角色。在这短短的一段音乐里,最为明显的音乐特征就是“迷药动机”“隐身盔动机”“誓约动机”及“指环动机”交织在一起。直到管弦乐的一声强奏,最终被“假贡特尔”暴力夺去了指环,紧随其后出现虚弱的“布仑希尔德动机” “诅咒动机”和“憎恨动机”,这一段用音乐动机的跌沓起伏展示剧情让人感到巨大的悲剧性戏剧力量。

布伦希尔德的扮演者是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王威,人们期待她的表演已成为中央歌剧院版《众神的黄昏》的一大亮点。实际上,王威在演唱瓦格纳乐剧之前已经成功演绎了多部不同风格的歌剧:如普契尼《图兰朵》、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莫扎特《唐璜》《费加罗的婚礼》、拉罗《伊斯国王》以及谭盾的《茶》等。在三幕乐剧中,王威一直保持着饱满的演出激情。她的中音区很浑厚,这是瓦格纳女高音的必备,而高音的音量则可以长时间地充满整个剧场,与乐队形成平行的力量,有时形成人声与乐队的抗衡。瓦格纳乐剧把人声当成乐队的一个分支,将演员的耐力和爆发力激发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极限状态。与2013年《女武神》中第一次饰演布伦希尔德相比,王威时隔两年后的表演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她的声音面对旋律中频繁的转调一直保持稳定,而瓦格纳乐剧中古德语的发音与意大利语有很大的区别,较之传统的歌剧发音则更加拗口,这也应该是演员平时下功夫较多之处,王威的演唱如行云流水即使听不懂歌词也可以深刻感受出乐句蜿蜒曲折的走向。在《众神的黄昏》中第一幕和第二幕中演员以自身的经验很好地保存着体力。将近五个小时的演出不仅是对艺术家表演功力的考验更是一场如何分配体力和声音层次的科学统筹。所有的一切都最终指向全剧的高潮即第三幕第三场“献祭”,这不仅是《尼伯龙根指环》中众神黄昏的来到也是观众审美的终极期待。齐格弗里德死后,布伦希尔德展现了女武神的威严神性与脆弱人性,是整剧最动人心弦的伟大场景之一。在这个总结性的段落上,王威所扮演的布伦希尔德经历了长篇的抒情与叙事段落,她以庄严的姿态出现,先是回忆然后陈述痛苦进而愤怒诅咒到接受事实唱到“安息吧,你,安息吧,神”,最后骑马奔入火海。王威的声音在音量、音色厚度和力度方面都已达到理想的状态,比两年前《女武神》时更令人关注的是她的表演已抹去了更多的痕迹,此幕设计的舞台走位和戏剧动作都是精准无误的。值得一提的是,王威的声音唱腔使人联想到了著名的瓦格纳女高音希尔德加德·贝伦斯(Hildegard Behnens),论起音色来说也许王威更胜一筹,而在声音的力度和表现上她们很是接近。贝伦斯令人难忘在于她所扮演的角色有温度、有力量,在声音之外有戏剧的收获。

作为众多歌唱家聚集的中央歌剧院,除了耀眼具有社会号召力的歌剧演唱家外,整个班底的实力都很强大。与王威同台竞技的齐格弗里德的扮演者男高音歌唱家刘怡然,贡特尔扮演者男中音於敬人以及哈根扮演者男低音田浩都已在《女武神》中崭露头角,这部剧作更加体现了对塑造人物的细腻琢磨与传神表达。在如今的歌剧观演中常有阴盛阳衰之感,《众神的黄昏》既突出了主角,配角也各自生辉相映成趣赢来观众与媒体的盛誉也是情理之中。

二、国产乐剧的定位

国际舞台上盛行有两种风格的瓦格纳乐剧版本,一是自然主义戏剧传统,如大都会奥托·申克(Otto Schenk)版用华丽的中世纪舞台再现瓦格纳的中土世界;另一则是在导演戏剧的影响下如科隆歌剧院罗伯特·卡森(Robert Carsen)版的带有包豪斯简约风格的版本,这类版本会有大量的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实践性,以新奇大胆著称。然而后者常常会收到两级分化的评价,如上世纪80年代由法国新浪潮导演帕特里斯·夏洛尔(patrice Chereau)制作的《尼伯龙根指环》在作品中他对瓦格纳乐剧有了时代性的现实主义批判,赢得“世纪之作”的美称。而就在2013年的瓦格纳乐剧大本营拜罗伊特上演的最新版本则因为太过超前而饱受指责。

我们欣赏意大利歌剧和瓦格纳乐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会,前者一首首各自完整的分曲以及始终会给出一个或喜或悲的结局会让人尽兴而归。对于瓦格纳乐剧的欣赏与判断,重点依然放在理解音乐戏剧的整体构建是否完成上。瓦格纳乐剧最终呈现哲理化的象征意义,音乐与戏剧包裹在这个立意的洪流之中。如果不事先理解这点,很容易只是被音乐单单洗刷几个小时,疲累而一片茫然。故为何瓦格纳音乐的演出不仅需要一流的制作同时需要一流的观众就是这个道理。中央歌剧院版的瓦格纳和现下世界上排演的版本对比,是属于按照作曲家意图设计的传统版本,对于国产的瓦格纳乐剧来说,中央歌剧院版本定位清晰且收效甚佳。

《众神的黄昏》总导演王湖泉曾是学院派培养的男中音歌唱家,他的导演风格非常贴近原著和尊重作曲家风格,在笔者看来与纽约大都会版本很接近。可能由于自身是经历过系统声乐训练的歌唱家,导演在设计戏剧动作时非常照顾声乐段落的自然生长。剧作的排演显然带着导演自身对乐剧的理解与解构,成功的导演会在练习时把自己所理解的剧作精神渗透到歌剧演员对角色的二度创作中,从而帮助整个团队以有效的方式融入作品。显然,中央歌剧院《众神的黄昏》这部剧的制作是符合瓦格纳乐剧的音乐特性和演唱特性的,没有浮华的舞台特效与过于夸张的动作设计,在欣赏过程中受众会一直跟随着演出进程几乎不会跳戏有突兀感。瓦格纳乐剧中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差别已完全被取消,并代之以半咏叹半宣叙的声乐线条,其转调更加灵活。剧中的合唱出现在第三幕,其余是大段的重唱和对唱,由于咏叙调的特殊性,导演并没有安排很多走位,声音的空间是合理的,各个声部音量比搭配恰当使得整体效果令人舒适。

也许对于观演瓦格纳乐剧经历较为丰富的乐迷来说,更希望看到此剧的创新之处。瓦格纳作品创新是很难完成的一项任务,却不断有人希望通过这部剧作排出当下时代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乐剧排演之难一是瓦格纳本人对整部剧作写下了详尽的备注,掌控力之强令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难以比拟;二来此剧需要兼顾整体艺术的表达,剧作的内核太强大,很多流行的做法并不适合这个最终目的,一旦剑走偏锋反而容易丧失乐剧的原有生命力。2013年拜罗伊特版的《尼伯龙根指环》就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着力点,先锋过度反而使一些瓦格纳的忠实拥护者难以接受从而遭受抨击。虽然观众的品味众口难调,但在笔者看来,中央歌剧院编排的《众神的黄昏》是安全有效很易于被接受的版本,是我们心中最原始浮现的瓦格纳乐剧模样,单从这一点看已算是很大成功。《众神的黄昏》上座观演率很高而离座率很少,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会逐渐被带入到瓦格纳磅礴的世界,五个多小时的演出观众和演出团队一起进入音乐戏剧的荣耀时刻。

结 语

俞峰先生曾在导引中写道:“歌剧《众神的黄昏》对我们和观众都是考验,但是人类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在考验中诞生和传承的。”中央歌剧院以一己之力打造的这部鸿篇巨作不仅带动了整个制作班底内功增长更重要的是开始给予观演之人深刻非凡的审美体验。歌剧事业的土壤不应该仅仅靠专业力量,更重要的是那些逐渐被培养起来的歌剧受众。更多市场的不同剧目需求、更高的审美期待将推动更多“鸿篇巨制”的诞生,如此良性循环会让歌剧这个高贵的事业为更多人享用。《众神的黄昏》是尼伯龙根指环的最后一部,然而我们期待它的呈现带来的是更多经典剧作演出兴盛的预示。

刘一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中央歌剧院王威管弦乐
弦歌入夜夜未央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
中央歌剧院授予郑小瑛“终身荣誉指挥”称号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歌剧院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Viscoelastic Extrudate Swell ThroughElliptical Ring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