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

2016-05-14 01:31孙凤凤边宁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

孙凤凤 边宁

摘要: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而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已出现的风险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金融几点有效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效监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中国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活跃性,尤其近几年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几个主要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从而根据已有的相关政策,给互联网金融提出可能完善体系的方法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之前,准确意义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到2011年左右,互联网金融从开始正式融入金融业务领域。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出现新常态,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越来越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希望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与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可以使互联网金融新领域呈现一种有序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的类型

(一)法律风险

目前的监管制度缺失,企业风险内控制度缺失,各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法规不统一等,使得投保资金来源难以追寻,洗钱等不法行为增加了互联网保险业的法律风险。

(二)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缺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无先进的互联网金融设备支撑的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风险。例如所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来就存在漏洞,这就出现了黑客盗取他人信息的现象。

(三)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运营形式的进步,从面对面到线上运营,而且开放网络操作的安全性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有诸多安全协议的保护,但操作不当容易受到来自于外网的数字攻击,很可能造成客户的资金方面的损失。在客户资料存储方面也较容易产生操作性风险,客户信息皆为数字信息,若存储设备的物理耐用性能、系统的运行安全性不良,容易产生泄露客户资料事件,从而暴发操作性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息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以及欺诈风险。互联网借贷业务目前因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而债权的到期实现也依赖于债务人的信用,因此项目风险主要来源于违约风险。同时一旦用户的信用信息被滥用,那么就无法对信用评估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信用风险就会随之产生。如擅自挪用公款、篡改数据、私下接业务、第三方故意盗取、盗用用户资金等。

三、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督

(一)修订、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征信法律规范

监管机构在出台监管法律法规以及相应规范时,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无论互联网企业抑或传统性金融机构,从原则上来看,从事相同或相仿金融业务相关的业务或机构都一致监管;第二,对于从事线上线下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商主体,都应该做到无出入、一致的监管。对于个人信息征信方面建议:第一,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共享信用数据等信息,将个人征信系统与网络平台实现了嵌入式对接。第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建立相互间的数据交换系统。第三,采取积极行动开发第三方个人征信系统,完善对信贷违约行为的严惩制度,扩展信息渠道,降低信用风险,推动网络借贷市场的有效运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征信系统。目前,在立法者和监管当局的面前摆着一个迫切的任务,那就是怎样使保护隐私与监管有效性相匹配,在有效的法律监管下,使互联网金融主体之间建立起应有的信任。

(二)严格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市场操作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好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手段,对于传统金融在线化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及支付类互联网金融创新,参与方只有用户与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可参考现有的制度进行。对于借贷型互联网金融,对融资方的信息披露可以就目前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的披露内容为参考从而建立。同时,要求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机构对融资方的信息披露有进行监督的义务。监管方应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和处罚手段,可以参照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监督惩罚措施。

(三)建立诚信评价系统,完善个人信息征信系统建设

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应具备统一的信用管理办法、评价方式,对支付平台双方进行信用评价、分级管理等。建立全国联网诚信系统,记录互联网金融参与方的诚信档案,系统能根据诚信档案记录对参与方诚信做出评价。对融资方,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信息披露的完成情况、到期履行债务的情况,违规处罚情况等。也可以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也就是把网络平台与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一种嵌入式连接,简单说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方法,从而可以引出第三方个人征信系统,促进借贷违约惩罚机制的发展,由此大大减少信用风险的出现。

结语

想要彻底而精确地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必须进行一个复杂的和长时间的过程。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异常的重要,想要发展好互联网金融,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风险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具有可行性和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J].金融监管研究,2014(02):6-17.

[2]张松,史经伟,雷鼎.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09):33-36

[3]饶越.互联网金融的实际运行与监管体系催生[J].当代财经,2014(03):56-63.

作者简介:

孙凤凤(1992- ),女,汉族,江苏省沭阳县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