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动员,要苦情还是要温情?

2016-05-14 21:33谢际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员考试家长

谢际春

近日,一封来自美国老师的“考前动员信”被家长上传到网站,火爆了整个网络。

这封信不仅感动了学生,还感动了众多家长,许多家长认为“她说出了我说不出口的那些话”。

美国的“考前动员令”和我们常见的“动员令”有什么不同?让我们跟随专家来看看。

来自美国的考前动员信:

温情满满

一年一度的考试季又要到了,为了让孩子们考出好成绩,家长、老师们穷思竭虑,各显神通,整出五花八门的考前动员令,令考生们应接不暇。以快乐学习著称的美国,孩子们也要考试,考前也是“压力山大”呢!最近,印第安纳州一位读三年级的男孩赖兰,正和同学们冲刺该州“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统考ISTEP。赖兰的妈妈法利斯说,赖兰有天回家说自己在学校哭了,不过,眼泪不是因为受不了考前压力,而是因为读完老师写给全班同学的公开信而感动落下。

这封信温暖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也感动了法利斯,她将信上传至社交网站“脸书”,已被转发上万次,众多网友跟帖回复。让我们来看看这封充满魔力的信。(略有删减)

亲爱的同学们:

下周你们就要迎来ISTEP测试。我知道你们有多用功,但是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你们同样需要知道。

这些考试不能评定你们身上独一无二的特别品质。发明考试还有打分的人并没有像我这样了解你们,当然更不如你的家人那般了解。

他们不知道,你们当中有人会说两种语言,不知道有人喜欢唱歌和画画。他们也看不到你跳舞的天赋。他们不知道朋友对你的信赖,不知道你的笑容可以点亮最黑暗的日子,更不知道你害羞时会脸红。他们不了解你会运动,不知道你对未来的疑惑,更不知道你时常在放学后帮助自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他们不知道你善良、体贴,值得信赖,还有……你每天都在努力做到最好。

你得到的分数会说明一些事,但不会说明所有。这些考试不能定义你。表现聪明有很多方式,你是聪明的,你已足够聪明!你是点亮我生活的那一道光,是我每天开心工作的理由。所以,在考试季的时候请记住,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测试”你身上令人惊叹的品质。

我只希望,你能尽最大努力,还有不要放弃。为这,你从幼儿园就开始努力,你已经准备好了。我相信你!

在这封信的下面,众多家长留言:“她说出了我说不出口的那些话。”“多么了不起的人!懂得鼓励孩子们的重要性!”“我要念给孩子听,我都看哭了,因为考试,家里的气氛实在太紧张了。”中国网友更是感慨:“这帮孩子大概是上辈子拯救了宇宙,才遇到这么体贴的老师,羡慕嫉妒恨啊!”

衡量、判断一个教育策略或者行为的优劣,最重要的是看效果,而不仅仅是强调动机—很多中国家长常将“为了你好”挂在嘴边,本意也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而这封信之所以值得被称为“范本”,不仅因为它饱含老师对学生爱的深情,不仅因为它让人感动落泪,还因为它从好几个方面被证明是有效的,甚至超出它预期的目标。

1.赖兰告诉妈妈他觉得自己被“支持着”。面临考试的孩子最需要什么?当然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精神上、情感上的。真正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并非易事,成败的关键在于你对孩子的深刻理解和你的表达艺术。

2.赖兰现在谈到考试已经显得轻松许多。因为老师将考试的重要性放到了恰如其分的位置—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孩子们已经很紧张了,她没有加大砝码吓唬他们,而是鼓励他们不要太过看重考试。

3.法利斯说,感谢老师的信令儿子获得被爱的自信。老师肯定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只要他努力了,不管成绩如何,老师仍会爱他。

4.肯定人的多元价值。“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测试你身上令人惊叹的品质,比如善良,真诚……”唯成绩论很可怕,每年都有学生因成绩问题跳楼或崩溃,就是因为他们被灌输了单一的自我价值论,认为成绩不好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没有了被爱的条件。

中国式考前动员:主打苦情牌

如果将中美教育的比照缩影到考前动员这一点上,不难发现两者的区别。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学校、家长的那些“经典”的考前动员令,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类:

勤勉鞭策型:某学校在中考前,挂了19条横幅以及两条竖条幅,将校园各层楼的走廊外墙占得满满当当。“苦三载 成一朝 志在必得!”“一飞冲天 一鸣惊人”,每年中考前举行冲刺誓师大会是学校的传统,挂横幅已成了每年考试季的“规定动作”,学校觉得这样的氛围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这类动员令的动机是值得肯定的,希望激发学生的刻苦、勤奋、不畏困难险阻的精神。但这类励志名言需要适可而止,如果太过追求形式,天天读天天念,效果恐怕不好。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小时候听多了类似的话,除了让我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以外,似乎没什么好处,害得我长大后花了很大工夫才转过弯来,发现学习也可以是蛮有乐趣的。

恐吓威胁型:常用的套路是描绘一幅惨淡、悲催的未来用以警醒、吓唬孩子,轻量级的如婉转派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直截了当的,“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流行通俗版常见“如果你考不上好学校,将来你就得去捡垃圾、要饭”……被用这类方式吓大的孩子,情绪上会过度紧张,将来即便有所成就,他的人格倾向也是回避风险型,即他的动力不是来自对于兴趣、挑战、创造、成功的渴望,而是出于对失败的深深恐惧和回避,所以成功仅会给他带来暂时的松一口气的感觉,却难有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正向体验。这类动员令有一定的效果,但付出的代价实在有点儿大。

利诱型:很多家长会使用物质奖励的手段来动员孩子,如“如果你考xx分,爸爸奖励你xx钱”,这些承诺,少到玩具,多到买车买房的都有。适当的奖励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使用金钱、物质相诱,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原本,好奇、兴趣和学习是人的本能,是不需要用奖励来激发的,当用外在奖励来替代内在动机,会损伤和扼杀学习的直接兴趣。

不知所为型: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动员孩子,他们有的表示,帮不上孩子的忙,只能在生活的吃、喝上下工夫;有的则比孩子还紧张焦虑,神经过敏至极端。有报道称,某家长考前不许邻居使用抽水马桶,担心冲水的声音影响孩子学习,家长想用这样奇葩的行为让孩子明白他们有多重视他,有多重视这次考试。可惜,他们不知道自己帮了倒忙,这样的行为反倒造成孩子不能专心,甚至自私自利。

不同的动员方式背后,体现出不同文化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美式教育把尊重人格和个性放在首位,相信每个孩子都各有天赋,家长老师的责任是如何发现、保护并让其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手段多为正面教育。而中式教育,更强调听话、吃苦、顺从、自制,手段以批评、管教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孩子勤奋钻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韧劲很有好处,但是容易压制孩子的天性,如果把握不好度,更会引起反作用。大家都知道中国孩子的智商无敌,却普遍比较压抑、缺乏自信和创造力、惧怕竞争、害怕失败,也比较短视和功利,进而在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何中国真正成大家或获诺贝尔奖的人很少。

同样是感动,如果运用更多的是苦情+悲情戏码,用悲苦来感动孩子并激起他的内疚,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我必须用成绩来报答你,否则我就不值得你爱,不值得你付出,不值得你对我好。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功利、自恋和控制的做法,也是一种变相的心理威胁。相比美国老师说的“你是点亮我生活的那一道光,是我每天开心工作的理由”,如果你是孩子,哪一种说法更能激励你?答案不言而喻。

当然,在中国,目前也有不少学校和家庭意识到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开始重视走进孩子的内心,挖掘他们的灵感之源,让孩子的天性、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比如,武汉一所中学在高考前实行“家校共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邀请家长来课堂和孩子一起听课,体会孩子的学习生活,达到孩子、家长、老师的充分沟通和理解,为孩子减轻压力,增加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适合每个孩子。希望家长朋友能够参考和借鉴正面的教育方式,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特点,调整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发挥他的才华。

猜你喜欢
动员考试家长
海底总动员
家长错了
音乐迪斯尼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