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

2016-05-14 22:07张岩
财会学习 2016年5期

张岩

摘要:外币折算可以说是会计领域的一个大难点,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显示外币折算有很多不一样的方法。目前,企业选择何种方法、何种汇率进行外币折算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以及企业常用的四种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分析之后提出了处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两种办法:计入当期损益;作为递延项目。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需要对企业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最适合企业、最能反映企业情况的方法。

关键词: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折算方法;当期损益;递延项目

一、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跨国公司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合并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而外币报表折算是会计报表合并的前提,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外币报表合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处理跨国会计业务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外币报表折算是对会计报表的一种处理,处理的是以外币为币种的报表,处理的目的是将其转化为以记账本位币或要求币种的报表。进行外币折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单纯的转化成特定币种的报表。会计报表是给有需要的进行阅读的,既包括企业的领导人员、企业的员工、政府、投资者、银行、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阅读人群可能来自不同国家,语种不一样,因此阅读会计报表的习惯也就不一样,为了方便需要的人阅读,而将财务报表转化成阅读人需要的币种,这只是一种单纯的币种转换,这种方法并不会产生折算差额。

第二个是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先折算外币报表。一般而说,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会设立在一个大城市,而在其他城市甚至是二线的成立会设立很多的分公司。跨国公司在计算其资产负债情况时,需要将各个子公司的报表进行合并,这时就需要先进行财务报表的折算,以满足母公司的计算需要。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折算,会打破原先各个子公司已经平衡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会产生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外币报表的折算差额。

二、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

影响折算差额的原因虽然不止一个,但主要是折算方法的不同导致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会计习惯,采用的会计折算方法不一样,那产生的折算差额也就不一样,可以说两者是一种对应的关系。目前,会计领域通用的折算方法可以说主要的有四个:现行汇率法、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时态法。

(一)现行汇率法

顾名思义,是指采用编制会计报表当天的汇率进行折算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对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进行的折算,而对于实收资本项目仍然采用历史汇率的折算方法,这种方法对折算差额的影响取决于编制报表当天的汇率与历史汇率孰高孰低。这种方法也是目前会计领域采用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二)时态法

是对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都采用现行汇率的方法,但是由于这两种项目都会随着汇率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只是一味的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势必会对企业的折算差额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应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营业地的汇率进行判断,再决定是否采用。

(三)流动法与非流动法

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都是有一定的分类的,按照不一样的分类方法会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的话,企业的资产就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企业的负债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这种方法就是对企业的这些流动性的项目采用期末汇率进行会计折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只有这些流动项目会受到折算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折算差额。

(四)货币与非货币法

这种方法跟上面提到的第三种方法很类似,是对企业资产、负债的一种分类方法,将它们分为货币性的和非货币性的,这里面货币性的项目要按照现行汇率进行会计折算。但是这些项目也会受到汇率改变的影响,汇率变动会影响到企业的货币性项目,进而对折算差额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外币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办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会计部门,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是独立于其他企业的,会计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采用一样的折算方法。企业采用的折算方法不一样也就意味着使用的汇率也不一样,使用不同的汇率,产生的外币折算差额肯定是不一样的。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就应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处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办法可以说有很多,但是得到承认并且应用广泛的主要有两种:

(一)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当期损益这种方法就是将这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折算差额算到本期内,当做本期的损益处理,而不是其他别的会计时期,将这个损益列示到本期的损益表中,如果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就写到未分配利润这个项目中就行,未分配利润在最后结算企业的利润表和损益表的时候,都要进行结转。

作为当期损益处理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承认了汇率变动这个客观的事实,而没有否认。既然承认了汇率的变动,那就意味着得承认汇率变动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等项目的变化,根据最简单的资产、负债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我们可以知道资产、负债变动了,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因此,只有将折算差额算入当期,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方便会计使用者查看企业的损益变动,而不用查看其它时期的报表,对于报表的使用者而言,计入当期损益可以方便他们的查阅。

如果将折算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意味着企业这一期的损益会发生变动,如果损益变高了,那么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可能会认为企业这一期的获利不错,会对企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投资者可能会加大对企业的投资,投入更多的资金;反过来,企业这期的损益因为折算差额的调整变低的话,会让企业的所有者以为企业这一期的收益不好,利润太低,会对企业后期的经营策略有所改动。尤其是那些企业的投资者,他们会定期关注企业的损益情况,看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预期的好,也可能会撤回他们的投资,这会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折算的差额都算作当期损益,计入到未分配利润这个科目中,就要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进行结转,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会计人员核算企业的利润表和损益表的工作量,但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不能省略。

(二)作为递延项目

如果要是作为递延项目,就需要单独的将这一项列示在权益表中。这种方法是将企业的权益作为核心,而不认为产生的外币报表的这种折算差额是当期的损益,认为不会对企业的当期损益产生影响。这种处理方法的核心观点是将外币报表的折算差额看做一个调整的数额,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这两个项目折算后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当期已经实现的,而是一种没有实现的损益。

不计入当期的损益,而将企业的折算差额予以递延,这样企业每一个会计期间折算出来的这些折算损益,我们将企业折算差掉的部分叫做折算损失,将折算多出的部分叫做折算利得。在递延的处理方法中,递延利得和递延损失能够互相的抵消,抵消之后企业剩余的差额,会在企业最终清算的时候进行统一的处理,前期不需要再进行处理。

也可以说这种方法是比较方便的,每次发生的外币折算差额都作为企业的递延项目,放到最后清算的时候再进行统一的处理,这样之前的每个会计期间就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处理,对会计人员来说,这样可以减少处理会计报表的负债工作,节省更多的精力放到其他的项目中去,可以提高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

四、小结

企业最终选择哪种外币折算方法,取决于作报告的企业在境外经营国的汇率是如何变动的,企业要根据汇率的变动选择适合企业进行折算的方法。但是对于每一期而言,一旦选定了进行了外币折算的方法,就应该在这一期进行到底,不应该在开始后再随便的变更折算的方法,这会使这一期的损益情况没有对比的标准,报表的使用者也就无法参照报表作出对企业盈利情况的准确判断。对于外币报表进行折算,必然会产生折算差额,应该正确对待外币报表折算产生的差额,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将折算差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要影响企业对报表的正常合并,也不能直接忽视产生的差额。

参考文献:

[1]郭永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之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08,19:36-37.

[2]周英杰,游樱.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21:53+55.

[3]宋忠勇,邹本安.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J].财务与会计,2004,11:42-43.

[4]李芸达.浅谈外币报表折算差额[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03:63-65+77.

[5]王竹泉,史玉贞.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研究[J].会计之友,1998,02:32.

(作者单位: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